蘇佳鑒,劉 潔*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yī)院,重慶 402160)
腦卒中作為臨床治療中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出現(xiàn)破裂,或由于受到血管阻塞,而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入大腦當中,導致大腦組織出現(xiàn)缺氧缺血的一種腦組織損傷疾病,其主要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1]。腦卒中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且男性發(fā)病率相對較高,患者發(fā)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語言障礙或運動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護理作為目前改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隨著近年來護理技術和護理理念的不斷完善,神經康復護理逐漸引起了研究學者的高度關注,并將其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中[2]。基于此,本研究隨機選取112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不同神經康復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于醫(yī)院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2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6例。研究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3.91±4.36)歲;對照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3.27±4.85)歲。納入標準:(1)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2)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頒布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腦卒中診斷標準[3];(3)經CT檢查確診為腦卒中;(4)患者為首次發(fā)作,且伴有肢體障礙。兩組患者病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神經康復護理模式,包括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加強對并發(fā)癥的預防以及簡單的行走功能恢復鍛煉、營養(yǎng)神經治療等;研究組給予系統(tǒng)性神經康復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心理護理:由于腦卒中的發(fā)病具有突發(fā)性的特點,因此患者不僅承受著身體上的痛苦,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心理壓力,并伴有焦慮、緊張或抑郁等消極情緒,影響了臨床治療以及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護理人員應當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況不同,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等,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使其樹立其良好的治療信心。
(2)飲食護理: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根據(jù)患者的生活習慣,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確保營養(yǎng)的均衡攝入,并叮囑患者多使用水果、蔬菜,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并嚴格控制患者的脂肪和糖分攝入量,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時,保持患者大便通暢,針對便秘患者可叮囑其服用麻仁丸或番瀉葉等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3)康復功能訓練:首先,針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以合理擺放患者體位,定期為患者翻身為主,通過活動患者的肌肉,避免患者出現(xiàn)血栓或壓瘡等并發(fā)癥。在此過程中,對患者的呼吸道進行護理,使用吸痰器對患者呼吸道內的雜物進行清理,確?;颊吆粑〞场F浯?,對患者進行中期護理,針對恢復相對較好的患者采取行走訓練、平衡訓練或爬樓梯訓練等,使患者的肌肉功能得以有效恢復。最后,對患者進行晚期訓練,通過折紙訓練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
(4)認知功能訓練:根據(jù)患者的認知功能不同,為患者制定符合認知功能恢復的訓練計劃,采取定向力訓練、記憶力訓練、邏輯思維訓練以及注意力訓練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比如注意力訓可以采取下棋、找不同或分析奇偶數(shù)的方式,記憶力訓練可以要求患者回憶物品擺放順序,或利用舊照片以及其他具有紀念性意義的物品刺激患者回憶過往。
(5)語言功能訓練:以患者舌部的活動功能和發(fā)音肌群的動作訓練為主要訓練內容,首先訓練患者練習簡單的發(fā)音,如“爸爸”、“媽媽”等,其次引導患者朗讀一些較為簡單的句子,比如生活中的日常用于等,或引導患者學習其比較熟悉的歌曲、小調等,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最后,通過鼓腮、舔舌及吹吸訓練等方式,為患者制定語言功能訓練計劃,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每日定時進行訓練,訓練時間為30 min/次。
分別利用MMSE量表和FMA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評分進行比較,MMSE量表共包括30項,滿分為3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認知功能水平越高,F(xiàn)MA量表共包括上肢和下肢兩部分,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運動功能水平越高。生活質量評分使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進行判定,量表共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功能四個維度,各維度的滿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研究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MMSE和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MMSE和FMA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MMSE評分FMA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15.62±3.73 30.15±5.42 32.36±4.68 55.12±5.39對照組 15.57±3.89 23.36±5.17 33.02±5.23 45.86±4.77 t 0.537 4.324 0.664 4.697 P 0.464 0.028 0.415 0.030
研究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功能研究組 56 68.29±4.16 65.63±3.98 66.85±3.76 64.21±5.93對照組 56 52.63±2.44 55.62±3.71 54.82±3.99 51.04±3.08 t 4.181 4.768 4.632 4.415 P 0.041 0.029 0.031 0.036
腦卒中作為目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類型,位居我國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同時也是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因素。臨床經驗表明,腦卒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以一側臉部或肢體突然感到無力為主,患者將伴有猝然昏撲或不省人事,部分患者還將伴有語言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行走障礙和運動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較為沉重的負擔[4]。根據(jù)腦卒中的類型不同,采取的治療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各種腦卒中的治療手段均未能在臨床中發(fā)揮出較好的治療效果,而這也為臨床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近年來,隨著康復護理理念的不斷發(fā)展,使其在臨床護理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在系統(tǒng)性會模式的積極引導下,形成一種綜合性的康復護理體系,從而針對患者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等[6]。由于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因此如何針對患者實施有效的神經康復護理成為了諸多研究學者所重點關注的內容[7]。目前,臨床中針對神經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主要以腦卒中患者的護理為主,通過對患者實施一系列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肢體功能訓練指導及言語認知障礙護理等,以此來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神經康復護理的過程中,首先應當確保在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48 h以上,由于腦卒中患者在發(fā)病后多伴有體表感覺以及視覺或聽覺的減少,因此應當加強對患者患側的刺激,通過被動練習等方式,提高患者患肢的感知程度,并叮囑患者及其家屬適當刺激患肢,同時也將減輕患肢的痙攣和水腫等癥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感[8]。待患者逐漸恢復后,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進行四肢關節(jié)的神經康復訓練,通過按摩、訓練引導等方式,積極引導患者進行主動康復運動,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9]。同時,還應當對患者進行語言功能訓練、認知功能訓練以及吞咽功能訓練等,確?;颊叩母黜椳|體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在對不同神經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時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護理前MMSE和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MMSE和FMA評分分別為(30.15±5.42)分和(55.12±5.39)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通過對患者實施系統(tǒng)性的神經康復護理模式后,患者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其主要是因為在實施護理期間,首先與患者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同時針對患者實施了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護理和認知訓練護理,在不同訓練模式下,使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記憶力、定向力和協(xié)調力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從而提高了患者的MMSE和FMA評分。同時,本研究還針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系統(tǒng)神經康復護理模式將為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恢復,提高了臨床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不同神經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產生的影響不同,采取系統(tǒng)性的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宜廣泛應用和推廣。
[1]王鳳英,王 滔,劉祚燕,等.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改善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華西醫(yī)學,2015,22(7):1308-1310.
[2]隆衛(wèi)娟,施 瑋.綜合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yī)療裝備,2016,29(14):149-150.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4]安曉蕾,郭亮軍,李彥梅,等.針灸電刺激康復訓練結合因時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31(18):2190-2193.
[5]易 玲,鄧小玲,彭小瓊.責任制康復護理模式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7,7(11):254-255.
[6]劉巧兒,曹全英,陳妙玲,等.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8):79-82.
[7]洪彩霞,郭巧麗,張雪玲.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的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2):185-187.
[8]李玲霞.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在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及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5):134-135.
[9]李倩云,賴小玲,岑曉婷.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的應用[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5,26(12):143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