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敏
南京市竹山小學創(chuàng)辦于民國初年,原是駱村“義塾”,開設算術、體育等課程,招收本村及鄰近竹山、周村的孩子來此讀書,以期“健體、啟智、明理”,后改辦為“白云觀小學”,時乃江寧縣第一所民辦全日制學校。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改制為公辦初級小學,更名駱村小學,其后兩次易地翻建,一次遷址,由“駱村小學”到“南京市竹山小學”,從“村完小”升格為“江寧區(qū)管學?!?,辦學追求也一路前行:“人人有發(fā)展,天天有進步”——“做最好的自己”——“自由自覺自為”?,F(xiàn)今的竹山小學已成為一所有追求的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全國推進非遺進校園先進學校、江蘇省節(jié)水型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南京市特色文化項目學校、南京市園林式學校等稱號;一所有文化的學校,展現(xiàn)出的建筑文化、環(huán)境文化、人居文化、課程文化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一所有溫情的學校,擁有溫暖而有場所感的環(huán)境,有溫馨而有意義的生活,溫厚而忘我付出的老師;一所有選擇的學校,各種課程,運動類的、藝術類的、文化類的、科普類的、實踐類的,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樂子。
2012年7月,南京市竹山小學(以下簡稱“竹小”)因啟動“防地震加固改造工程”而遇重構契機,同時也面臨重構挑戰(zhàn)。開始時設計方只想著原樣加固,施工方只管加固后恢復原樣,管理方只是抓一下工程流程,監(jiān)理方只要不出事,校方幾乎沒什么話語機會。重要的,每一方都在“趕”。因校而生、適切有個性的重構,沒有可能。何去何從?
一所學校,精神層面的東西可以與時俱進,物化層面的空間形態(tài)、建筑、景觀、設施等一旦形成,基本不再有機會改變。學校是我們的,是自己的家啊,怎么能聽之任之?
一、我們在思考
1.空間問題是個教育課題。
校園是學習場所,更是滋長人性的地方。所以學??臻g,從來不是純粹的空間,而是極重要的教育課題。2000多年前的孟子說過,“居移氣,養(yǎng)移體”,意思是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直接影響著人的精神氣質和身心健康??v觀中國歷朝歷代,就特別注重書院的選址、營造。毫無疑問,學??臻g影響著人的精神特質,關乎著人的身心健康。
學??臻g,涉及學校位置、地上地下建設和空間布局及功能、整體的空間利用等。沒有空間,就無法開展教育活動??臻g怎樣設計、實現(xiàn),決定著學校外觀和辦學內(nèi)涵,影響著教育效果。理想的學校空間管理和營造,應該是“先理念、再課程、后建造”,即營造一所學校,先要做辦學定位、文化定位研究,在明晰定位指引下,創(chuàng)生課程體系,然后才是建造上的規(guī)劃、設計和落實。這樣,物理層面的空間營造,定是經(jīng)過教育的考量,賦予了教育意蘊,承載了辦學思想。現(xiàn)實情況,往往相反,由政府或者開發(fā)商建造學校,建的人不管辦學,也不需要管,更不懂教育。真正懂教育來辦學的,不管建造,管不了建造,客觀上也不懂建造。如此建辦分離,十分不利于高品質學校的建設。
2.空間重構意在塑造場所精神。
譬如居所,一個人的居所,一定體現(xiàn)這個人的精神。自己建的房,或者買的毛坯房、精裝房,變成居所,同等條件下的結果人各不同,源于主人對空間的理解和構造。作為人成長的公共場所——學校,說的再重要都不為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就需要什么樣的場所精神,而場所精神的塑造,靠的是空間重構。像中國美院象山校區(qū),整個校園自然散落在一片壯美的山水畫卷中,宛若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居圖”,這是王澍先生對空間的獨特重構。又如岳麓書院,一進去就會被打動,覺得是讀書人的圣殿,是有文化的地方,下意識地聲音放小,自然而然地不隨地扔垃圾、吐痰,氣場不一樣。用氣度規(guī)范人,是典型的場所精神。
誠然,今日的中小學教育已惠及普羅大眾,校舍要裝得下全體國民,學校何其多,在自然空間上會受限制。但放眼神州,無分南北,千校一面,工業(yè)化、格式化傾向嚴重,缺乏人文氣息,不考慮地域文化傳承,實在是認識上的問題。其實,通過空間重構塑造場所精神,貫穿學校建設前、建設中乃至建設后使用的全過程。君不見:自己蓋房造屋可以與眾不同,買個二手房也可以改出主人的品位。永遠記住,塑造一所學校的場所精神,是每個教育人的責任。
3.空間重構是跨越學科的理解和實現(xiàn)。
從自然地塊、自然空間,到營建成人文校園、卓越學校,一定是多學科參與、多學科融合,跨越學科界限的整體理解和實現(xiàn)。站在教育學立場,構成學??臻g的一切材料,都不是普通的物性存在,而是合教育性的存在,它們共同搭建成適合一校的“教育學”——融入教育目的,順應理念變革,蘊涵教育哲學;支持教和學方式的革新,滿足教學實施的情景性、過程性、研究性、豐富性和開放性,能有效支撐學生能力多元多維發(fā)展;關注人性的需要,符合學生生理、心理和行為特點,考慮到性別差異、對殘障學生的支持度,提高空間體驗滿意度。
站在建筑學立場,得思考:校舍、景觀、運動場、附屬設施等共同營造出的建筑空間,應遵循怎樣的規(guī)劃原則和設計原理,執(zhí)行怎樣的建筑標準,滿足怎樣的建筑功能,選擇怎樣的建筑材料和工藝,塑造出怎樣的建筑形象。于是,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統(tǒng)一、隱蔽工程和顯性工程的關聯(lián)、理想化設計和可實現(xiàn)性的結合,這些都需要綜合考量,不可偏廢。建筑,是棲居的環(huán)境,更是凝固的歷史,追求的是宜居,就是適合人的心靈,人愿意待在這里,作為校園還要突出宜學,學生愿意在這里學習。
站在文化學立場,學校營建要基于文化,并是文化的具體反映。學??臻g本身是一種文化的力量,對師生的精神品質和個性行為產(chǎn)生影響,久之形成一所學校獨有而鮮明的文化品性和公眾形象。這就涉及具體學校特色個性文化的定義,這樣的定義又通過有形或無形,具象或抽象的建筑、空間、景觀、意境、符號、場所感等得以體現(xiàn),而人性化考量、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彰顯,在當下校園空間重構中又極具意義。
站在工程學立場,營建學校離不開物質技術條件的支撐,包括材料、結構、裝備和施工技術等要素。材料和結構是構成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基礎,如相比傳統(tǒng)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在造型、跨度和抗震度上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使得大跨度、高層、異形建筑形象能夠實現(xiàn)。裝備發(fā)展更是順應了社會發(fā)展對教育提出的各種技術要求,如數(shù)字化、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助力。施工技術是重構空間的方法和手段,結合現(xiàn)代社會不斷推出的新材料、新設備和新工藝,未來學校在選址、整體布局、結構設計、環(huán)境營造、資源循環(huán)使用、低碳低污染和綠色節(jié)能等方面會有質的改善。比如響應建設海綿城市理念,可以嘗試建設海綿校園,硬質鋪裝廣泛使用透水材料,實行雨污分流、雨污回收處理再利用,開發(fā)地下空間,創(chuàng)生綠色環(huán)保課程。當然,現(xiàn)代化也有兩面性,工業(yè)化施工技術導致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整體淪落,像經(jīng)典的校園歷史建筑的修繕修復就很令人頭痛,這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無奈,所以今天要重拾匠人精神。
二、我們在行動
1.經(jīng)歷不一樣的艱難。
重構空間、重建校園,紙上寫得再宏大、再精微、再美好,變成地面上的現(xiàn)實,完全是另一回事。怎么把兩者“統(tǒng)一”成一回事呢?你要懂。所幸,建筑、園林是我的鐘愛,看過很多閑書。因種種經(jīng)歷,對瓦工、木工、水工、電工、漆工、焊工等諸工種都頗有心得。怎么“出手”?懂溝通,能忍耐,善學習,敢堅持。溝通是一種情誼感化,旨在最大限度整合各方想法相向而行,并且引領各方想法;忍耐是以退為進的謀劃,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是因為術業(yè)有專攻,話語權和學習能力成正比;堅持就是對認定的事有舍棄自我的擔當。如此,經(jīng)歷種種,有勒令停工換工程隊的,有推倒設計重新設計的,有提交報告拒付工程款的,有不服從被安排而終得所愿的……所有合作方都知道我們的不同,轉而珍惜起能提高自家隊伍施工水平的難得機會,視質量為己任了。老校改造,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空間重構”。
2.每一處都匠心獨具。
現(xiàn)在,走進竹小這個園子,你會驚的。
先說前庭。南北40米縱深,東西150米品字形建筑,縱軸線上迎面是中西合璧三拱式門樓,左右是水杉、香樟圍合的各近4000平方米的長方形開闊場地。如此鋪陳,體現(xiàn)出的空間氣度,能不驚?再看細節(jié):
沿縱軸線兩側建三角形水池,增加建筑縱深感,也讓整個空間有水的靈性。
東場地沿東外側延伸至南,堆土疊石兩峰,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大坡上一片松林,小坡上一片早櫻。西場地沿南側折向北,建有長廊“紫玲瓏”——兩橫一縱造型,廊寬3.6米,上架人字形橫梁;31.2米、15米的東西軸線,搭配28.6米的南北軸線;東西長軸線設兩處臺階,南北軸線有13.2米的斜橋,落差90厘米,橋下置水池;橋頂鋪玻璃屋面,置水管,工作時在斜橋兩側流出水幕,自然濺落水池;沿廊柱植老藤,整個廊道高低錯落、曲折迂回,把區(qū)域空間組織得疏密有致。由品字形樓俯視,左山右廊在近180米寬的開闊長方形場地上,呈左環(huán)右繞聚天地氣之勢。
品字形教學樓前近20米寬區(qū)域,臨樓一半做成軟質草地,另一半作硬質鋪裝,軟地和硬地間,按學生們行走意愿,用大塊汀步石擺出小徑,散植大小喬木。一眼望去,150米寬的教學樓前,賞葉的紅楓、雞爪槭,賞花的紫薇、紫荊、檵木,參天的銀杏、小葉樸、紅櫸,常綠的含笑、紅豆杉、松、廣玉蘭、椰樹,層層疊疊。夏日樹影婆娑、綠葉掩映;冬日陽光透過樹枝,灑落進教室、走廊,暖意融融;課間學生們踏著石塊穿行、嬉戲,自由又愜意。
再說中庭和后院。利用建筑和廊道的自然圍合,做成碩園、木樨園兩個大的庭院和一個精致的小四合院。其后一東一西分別是400米標準田徑場、食堂和室內(nèi)體育館綜合體,接著是后院,由3畝池塘、2畝山坡和2畝菜地組成。土、石、水搭配植物、亭榭、地形,結合周邊建筑,幾個園子風格自成。碩園遍植果樹,時序輪回中可體驗春華秋實的四季風情;木樨園桂樹繁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賞桂總能勾起思鄉(xiāng)的家國情懷;置身藏書間、讀書間環(huán)繞的小四合院,透過鋼化玻璃,著實是坐擁書城;后院則一片開闊,自然的池塘、山坡,登坡上涼亭,面一潭池水,自有詩意。庭院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精神趣味,有庭院的校園,當然是樂園。
每學年開學季,都會迎來三四百名新生,畢業(yè)于“五湖四?!庇變簣@的小朋友,進入竹小漸漸就變了。活潑歡笑、頑皮好動依舊,多了份“斯文”——不踩踏草地,不攀折花枝,不污損環(huán)境,雨天不進入泥地,最奇一年級樓前樓后的棗、柿、石榴等果實,雖垂手可摘,卻無人觸碰。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無聲的,是潛移默化的,有人總結叫“境教”。我想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是場所的教育塑造。
3.故事在這兒創(chuàng)生。
(1)由“三五成群”說起。左邊3棵,右邊2棵,散植聚攏的一組洋槐,配上卵石,刻上米芾集字“五月槐香”,獨成一景。每到五月,這五棵樹上就飄起“祥云”,學生們在樹下誦讀《槐鄉(xiāng)五月》,然后采槐花、做槐花糕點、品嘗槐花美食,再提筆寫上一篇《我們的槐花節(jié)》?;被ǖ臉?、香、味,都“鮮活”起來,也讓今天的學生重新拾起老南京人的溫暖記憶。普通刺槐,一旦融入師生的解釋和構造,就不一樣起來,傳承了文化,生發(fā)了課程。
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生活是好教育……認真的生活是認真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當下學校最缺生活,重構使得學校有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好的、認真的、合理的生活。從五月的枇杷到九月的石榴,伴著各種果實成熟輪番上演著采摘節(jié)及其創(chuàng)意活動;每班侍弄一小塊地,經(jīng)歷種、收、嘗的過程,紅薯、花生、向日葵,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主題;從“搖”《桂花雨》到琦君兒童文學作品的主題大閱讀;從廚余垃圾制肥到落葉制肥、落葉下養(yǎng)蚯蚓……對學校物理狀態(tài)、自然風物這般重新解構、建構,辦學自會生動,學校也才真的應教育而生,應學生而在。
(2)每棵樹都是故事。“我可是竹山小學的‘寶貝,因為我見證了竹山小學的一段辦學史。且聽我說:1989年,竹山小學由駱村遷往竹山路174號。1991年,緊鄰竹山小學建起竹山中學,我被栽種在中學四層教學樓東面。1993年時竹山中學遷至竹新路58號,原址并給小學,一夜間我加盟竹小,直到2011年7月竹小遷到現(xiàn)在的竹新路68號。時間到了2014年3月,改造中的竹小把我?guī)У叫录?,和朝夕相處的小朋友們分別32個月后,又和大家在一起,心里那個樂啊!雖然校址變了,但如果當年的校友來到新址,看到我,驚喜之余一定會勾起從前的美好回憶,或許他那時抱過我,或者坐在我下面讀過書,躲過陰涼,玩過游戲,觀察過螞蟻……”這是竹山小學竹山路校址最大的一棵樹——廣玉蘭的自述。文化有根才有魂,當人與物間有了述說,述說經(jīng)了時間,自會“釀”成人文意蘊,置身此種意蘊中,即便剛入學,也能找到歸屬感。
“我倆叫烏桕,是2015年植樹節(jié)時栽的。你看我葉形秀麗!告訴你,我春天抽出的新葉是嫩紅的,然后轉綠,秋天經(jīng)霜后又會紅得如火如荼?!疄蹊瓿嘤跅鳎瑘@林二月中,說的就是我。學校把我栽在這,是因為我腳下挖幾鍬土就能見到水,栽別的活不了,而我是出了名喜歡水的。岔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大詩人張繼的名句。但楓樹怕水,只生山中,江南一帶臨水而生的一定是我哈。在‘霜滿天時節(jié),我葉色紅過楓葉,才是這千古名句的‘主角啊!不說了。雖然喜水,但挪動地方,新根抽出來之前,也是‘怕水的,水多爛根。這不,我前面兩位2013年年底栽的兄弟,沒活,才栽的我們。你一定奇怪,我倆怎么就活了呢?要感謝學校的主人,在我倆外圍埋了比我們腳底還要深的透水管。周邊地下水多時匯進管子,抽干管子里的水,就能保持我們生活的地界干爽,如此一年,直到我們長出新根?,F(xiàn)在,看我們長得多歡!”樹木不易,樹人更難。天空,是大樹成長的方向;大樹,是學子成長的方向。
如今,大樹是竹小遞給每個學生的名片。上百個品種,上千株大樹,涵養(yǎng)著學校的環(huán)境、課程、文化,在大樹下讀書玩耍、細數(shù)陽光、靜聽花開,是多么富有詩意的成長。
(3)讓竹子長在它原來生長的地方。面前兩叢慈孝竹,修長,蒼翠。你可能會問,它們是不是像南面幾棵槐樹一樣,從哪里移過來的?不是。如果問一問老師或高年級同學就知道,竹子原來就長在這兒,和這所學校同齡,25歲了!而且,他們還會告訴你,當初和竹子“比鄰而居”的,是一個公共廁所。本次改造,廁所拆了,保留了男、女入口處的竹,并就著它們修起馬頭墻,用方木高高低低地砌起30、45、60厘米的“竹圍”,再在兩叢竹間放上量身定做的組合式運動器械。白墻,灰瓦,翠竹;可動,可坐,可躺;可攀,可爬,可滑;可鉆,可跳,可跨。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平衡性、靈活性,都在樂此不疲的行走中自然生長。一片課間嬉戲運動的好去處,稱得上最好的“陽光鍛煉”。
學校不是一天建成的,學校發(fā)展也是辦學歷史的積淀,改造出新、提檔升級,不能一切推倒重來,要尊重歷史,珍視自然風物,發(fā)掘、延續(xù)學校的辦學文化。老校重構,針對“老”的元素,在空間切換、功能設計、人性化體現(xiàn)上多做些思考,能創(chuàng)生出更有意義的教育。
4.“編撰”鮮活的教科書。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對竹小學生來說,春天就在身處的校園。歌詞中的“青翠山林”“湖水倒影”“紅花”“綠草”“小黃鸝”,都能在校園里找到。并且,還有那料峭中綻放的梅、玉蘭,次第怒放的二月蘭、李、杏、櫻、桃、梨、海棠、丁香、黃馨、紫藤、繡球、蒲公英……漸次抽紅吐綠的上百種植物,成群棲息的麻雀、八哥、灰喜鵲、山斑鳩、白頭翁……這些都被學生們創(chuàng)編進歌詞、寫進習作、繪成畫稿、攝入鏡頭,也是科學課程觀察研究的對象。
校園是春風化雨的所在,因防地震加固改造得以重構的竹小,空間、建筑、環(huán)境、設施、課程、文化,聚焦教育、互補共榮,尤為重要的是人在其中,人是主導。你看:
“水景”是屋面雨水回收處理后的循環(huán)運作。那么,雨水是如何自動回收的?水處理裝置是怎樣工作的?水處理各環(huán)節(jié)是怎樣匹配的?水處理裝置中的過濾層怎么維護?降水有豐有枯,豐沛時排掉可惜,枯水期沒水運轉,怎么辦?厲害的是,水循環(huán)全程可觀可感可做,能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小水滴旅行的探索。
學校宛若一個小植物園。專業(yè)地說,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蕨類、針葉類、闊葉大木本類、草本類、匍匐蔓生藤本類、多漿類、竹類、棕櫚類、鳳梨類和蘭花類植物。通俗地說,有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有喬木、灌木等植物……植物的葉、花、果、皮,木質的色、味、年輪、紋理等,都可調(diào)查研究。學生們按階段、分層次、有時序地認識各種植物,豐富了知識,也接納著四季的饋贈,見證著自然輪回。
學習《第一朵杏花》,可以跟蹤觀察校園里的杏樹,記錄第一朵綻開的時間;學習《我和祖父的園子》,一定要去后院的菜地忙一忙;學習《剪枝的學問》,可以到碩園就著桃樹、梨樹“折騰折騰”;桂花開足而未自然落時去搖桂樹,就會明白“桂花何以為雨,搖花何以稱樂,外地桂花怎么就比不得竹小園子里的金桂香呢”……寫景狀物,表情達意,品評文學,滋長人性,都基于真實生活。
大樹和泥土、草地和硬地,相互間有汀步、石徑自然延伸銜接,沒有路牙阻隔,沒有綠籬遮斷;寬闊的庭院,散布的樹叢,成片的樹林、竹林,穿插其間布置了平衡木、梅花樁、蕩橋、繩網(wǎng)竹竿等各類游戲器材。閑來走一走,是最好的鍛煉。
……
竹小,就是一本生態(tài)教科書。
(作者單位:南京市竹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