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作為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狀態(tài),會導致病人肺功能減退,并發(fā)肺源性心臟病和呼吸衰竭等,對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目前治療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手段是長期氧療[1-2]。為了更好地了解現(xiàn)階段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長期氧療情況,本研究對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進行了調(diào)查和分析,結(jié)果如下。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柳州市工人醫(yī)院收治的處于穩(wěn)定期且具有長期氧療指征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58歲~89歲(68.13歲±12.23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3年~20年(12.4年±3.6年);每日吸氧時間<2 h者63例(占52.50%),2 h~15 h者39例(占32.50%),>15 h者18例(占15.00%);吸氧流量1 L/min~2 L/min者67例(占55.83%),吸氧流量不確定者53例(44.17%)。將120例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病人同時給予氧療目的、方法、方式和用氧時間、用氧安全等常規(guī)氧療知識宣教及呼吸操鍛煉指導。呼吸操鍛煉方法包括腹式呼吸法和縮唇呼吸法,每日3次,每次持續(xù)10 min~15 min[3]。吸氧裝置選擇YYX-B5型一次性吸氧管(鼻塞)或HX.002型氧氣面罩。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氧療結(jié)合呼吸操鍛煉,具體方法為:給予病人1 L/min~2 L/min低流量、低濃度吸氧,每日吸氧時間至少15 h,每日具體吸氧時間由病人自行安排。呼吸操鍛煉時間也由病人根據(jù)自身情況自行安排。
1.2.2 觀察組
給予氧療管理結(jié)合呼吸操鍛煉,具體方法為:給予病人1 L/min~2 L/min低流量、低濃度吸氧,由護理人員指導并監(jiān)督,保證每日吸氧時間至少15 h,時間安排在上午(08:30~11:30)以及睡眠時段(12:30~14:30,21:00~次日07:00)。上午氧療期間(8:30~11:30)病人至少進行1次呼吸操鍛煉[4]。
觀察并記錄兩組病人在氧療期間每日吸氧流量、開氧和停氧時間以及吸氧治療前后血氧飽和度[5]。對比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生活質(zhì)量、6 min步行試驗情況。①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交叉感染、頭昏怠倦、氧中毒等。②生活質(zhì)量:包括病人的軀體功能、生活自理功能、社會功能、社交功能、運動功能,生活質(zhì)量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越好。③6 min步行試驗[6]:分為3個等級,顯效即病人6 min步行后,不氣喘且距離較遠;有效即病人6 min步行后,有輕微喘息;無效即病人無法獨自完成6 min步行。
觀察組病人每日吸氧流量、每日吸氧時間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每日吸氧流量、每日吸氧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生活質(zhì)量、6 min步行試驗情況比較
兩組病人治療后血氧飽和度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治療后觀察組病人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血氧飽和度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血氧飽和度比較 %
作為呼吸系統(tǒng)、呼吸內(nèi)科中的常見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了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外,主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就是合理的長期氧療。實際生活中,大部分病人及其家屬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長期氧療不甚了解,對氧療的認知存在較大誤區(qū)[8]。分析發(fā)現(xiàn):氧療干預前,120例病人中僅有15%的病人日平均吸氧時間達到15 h,普遍日吸氧時間少于2 h,且44.17%的病人吸氧流量不固定,其余55.83%的病人吸氧流量為1 L/min~2 L/min。氧療后,吸氧流量為1 L/min~2 L/min、吸氧時間>15 h的病人比例大大增加,其中觀察組病人吸氧流量、吸氧時間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表明對病人進行氧療管理可以保證病人每日吸氧時間達到15 h的低濃度氧療[9],提高病人氧療依從性。
表2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氧飽和度分別為(86.17±10.50)%和(87.09±10.70)%;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氧飽和度分別為(93.27±4.10)%和(90.57±2.60)%,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進行干預后,兩組病人血氧飽和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治療后,觀察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表明對病人進行氧療,尤其是對病人吸氧時間和吸氧濃度進行科學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氧療效果,改善病人缺氧狀況。
從兩組病人不良反應情況來看,觀察組病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33%,比對照組21.67%的不良反應率降低16.34%;從生活質(zhì)量評分來看,觀察組病人生活質(zhì)量評分為(81.03±4.59)分,高于對照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66.24分±4.65分);從6 min步行距離來看,觀察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為(98.48±9.97)m,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為(72.12±9.23)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病人進行氧療管理能夠改善病人生活質(zhì)量、提高病人健康水平。這可能與長期科學合理的氧療可以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增加組織供氧,降低肺動脈壓和血液黏稠度,改善病人心、腦、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有關(guān)[10]。
3.4.1 健康宣教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而言,進行長期氧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合血紅蛋白濃度,增加組織供氧,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最終改善病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zhì)量,減少病人住院的時間和次數(shù)[11]。相關(guān)調(diào)查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只知曉長期氧療能夠改善缺氧癥狀,減輕病人胸悶氣急等不適,而對氧療的目的和意義均缺乏足夠了解,因此,在氧療時會出現(xiàn)很多不當操作和實施[12]。為了能夠讓病人充分認識到氧療的意義和目的,積極配合長期氧療,需要對病人進行健康宣教。將相關(guān)知識制成圖片或小冊子發(fā)放給病人,便于病人隨身攜帶,同時向病人詳細講解,通過組織相關(guān)知識講座可以提高病人對氧療的重視[13]。在對病人實施護理的過程當中,應詳細指導病人正確使用供氧裝置、告知相關(guān)注意事項等,只有讓病人充分了解氧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逐步提高病人對氧療的重視程度,并積極配合氧療[14]。
3.4.2 心理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呼吸內(nèi)科疾病,病程相對較長,發(fā)病頻率較高,且病人出院后的日常生活深受影響。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絕大多數(shù)會有一定的負面情緒和不良心理反應,很多病人會對疾病的治愈失去信心,無法長期堅持每日吸氧15 h,從而對氧療效果產(chǎn)生不良影響[15]。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耐心與病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告知病人氧療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紹氧療成功的案例,對病人的詢問、傾訴等耐心傾聽、解答,通過心理護理的方式幫助病人重新樹立信心,鼓勵病人持之以恒、耐心堅持,終能達到預期目標[16]。
3.4.3 氧療護理
目前臨床上廣泛認為病人在休息狀態(tài)下存在動脈低氧血癥,動脈血氧分壓≤55mmHg(1mmHg=0.133 kPa),動脈血氧飽和度≤88%是氧療適應證。給氧方式普遍采用雙鼻腔行前鼻孔吸氧,病人吸入的氧氣溫度應保持在37 ℃,濕度應保持在80%左右。吸氧濃度要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白天清醒、靜息狀態(tài)下氧流量為1 L/min~2 L/min,夜間和活動后可以適當提高至2 L/min[17]。在氧療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觀察病人的脈搏、血壓、精神狀態(tài)、皮膚顏色、濕度以及呼吸方式等,從而對病人的氧療效果進行評估和判斷。從每日吸氧時間來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每日吸氧保持15 h以上能夠有效預防病人發(fā)生肺源性心臟病,顯著改善病人的呼吸衰竭癥狀,從而達到氧療效果。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鼓勵甚至監(jiān)督病人每日吸氧時間至少要達到12 h或者15 h以上[18]。護理人員在用氧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用氧操作的規(guī)章和程序,做好“防震、防火、防熱和防油”的工作,在搬運氧氣瓶和供氧裝置的時候避免傾倒和撞擊,防止發(fā)生氧氣爆炸。要對氧氣周圍的相關(guān)物件進行嚴格檢查,禁止出現(xiàn)煙火和易燃易爆物品,氧氣離明火至少5 m以上距離,離暖氣則保持至少1 m的距離。氧氣瓶里氧氣不能全部用盡,應保留5 kg/cm2以防止灰塵入瓶,發(fā)生意外。在病人吸氧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避免病人吸入的氧氣濃度過高導致病人出現(xiàn)呼吸抑制和氧中毒等不良反應情況發(fā)生[19]。
[1] 陶連珊,杜曉宇,周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長期氧療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8(5):125-126.
[2] 段穎杰,余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家庭長程氧療調(diào)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1,25(11C):3062-3065.
[3] 過艷芳.長期家庭氧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25-26.
[4] 張麗,馮穎潔.護理隨訪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長期家庭氧療患者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48(32):3982-3985.
[5] 吳燕燕.心理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長期家庭氧療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2):2667-2668.
[6] 張旭華,李方治,劉朔.長期家庭氧療結(jié)合肺臟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16):225-228.
[7] 吳華飛.COPD患者長期家庭氧療的現(xiàn)狀與護理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12,25(3):251-252.
[8] 魯亞茹,李菁.城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家庭氧療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7C):1895-1897.
[9] 張春蓮,張亞玲.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氧療依從性的因素及護理現(xiàn)狀[J].中華護理教育,2010,7(7):333-335.
[10] 劉哲,孟立波,白云.健康指導對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2C):513-515.
[11] 徐慧慧,董毓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12,14(35):294.
[12] 李世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長期家庭氧療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s2):185-186.
[13] 孫晨靜,楊黎黎,徐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家庭氧療執(zhí)行情況的調(diào)查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5,14(12):1120-1122.
[14] Shahsavari A.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nursing on adherence to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Patents,2015,7(6):611-629.
[15] Boroumand S,Moeini M.The effect of a text message and telephone follow-up program on cardiac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ranian Journal of Nursing & Midwifery Research,2016,21(2):171.
[16] Gogas YD,Habip B,Seda S,etal.Impact of telephonic interviews on persistence and daily adherence to insulin treatment in insulin-na?ve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dropout study[J].Patient Preference & Adherence,2016,10(Issue 1):851.
[17] Ayyagari R,Wei W,Cheng D,etal.Effect of adherence and insulin delivery system on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itiating insulin treatment[J].Value in Health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oeconomics & Outcomes Research,2015,18(2):198.
[18] 李萍,張梅玲,張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長期氧療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5,11(24):2147-2148.
[19] 李冬秀,陳錦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長期家庭氧療影響因素及護理現(xiàn)狀[J].護理學報,2009,16(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