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
1.1.2 研究對象
符合PICC置管要求并選擇PICC置管的病人。
1.1.3 干預措施
PICC置管時采用集束化護理,至少包含以下5條措施:培訓PICC置管人員技能、選擇血管和導管尖端位置、嚴格手衛(wèi)生、規(guī)范置管流程和操作方法、統一導管維護操作標準。
1.1.4 結局指標
導管異位或脫出、導管堵塞、靜脈炎、血栓、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局部滲血、皮膚過敏。
1.1.5 排除標準
①重復發(fā)表的文獻;②未報道結局指標;③無法獲取全部詳細數據。
選擇維普資訊、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PubMed、EBSCO、EMBASE、CALIS,以“集束化護理、PICC靜脈置管、并發(fā)癥、效果觀察、隨機對照試驗”為中文檢索詞,以“cluster care、PICC intravenous catheterization、complication、effect observa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為英文檢索詞,檢索自建庫至2017年7月30日公開發(fā)表的采用集束化護理預防PICC置管病人相關并發(fā)癥的隨機對照試驗文獻。
排除重復的文獻后由2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標題及摘要,排除明顯不符納入標準的文獻;閱讀全文,進一步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對最終納入的文獻數據進行整理,包括研究的第1作者、發(fā)表時間、樣本量、研究對象、干預方法、評價指標等。
由2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5.1.0版[5]對納入文獻進行質量評價。評價等級分為A、B、C三級,每項標準均滿足為A級;有1條或以上的標準部分滿足為B級;有1條或以上的標準完全不滿足為C級。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危險度(OR)及95%置信區(qū)間(CI)為效應分析統計量,連續(xù)性資料以均方差(MD)及95%CI為效應分析統計量,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數據進行異質性分析,若P>0.1,I2<50%,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P≤0.1,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異質性較大時不進行Meta分析,僅做描述性分析。發(fā)表性偏倚采用漏斗圖表示。
初步檢索中文文獻378篇,英文文獻2篇,閱讀文獻標題及摘要后獲得文獻43篇;進一步閱讀全文,排除與納入標準不符的文獻22篇,最終納入文獻21篇[6-26],均為中文文獻;累計樣本含量3 686例,其中集束化護理組1 883例,常規(guī)護理組1 803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納入研究樣本量例 研究對象集束化護理組例常規(guī)護理組例 評價指標陶璐婉2017[6]84腫瘤病人4242④邢潔2017[7]160白血病病人8080①②③④⑥⑦劉秀麗2017[8]120腫瘤病人6060②⑥雷培培2017[9]66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慢性支氣管炎病人3333①②④賈蘭玲2017[10]204不詳102 102 ②卓梅英2017[11]100腫瘤患兒5050①②③諶紅英2017[12]86腫瘤病人4343④⑤⑥⑦孫濱海2017[13]550ICU病人292 258 ⑤陳年年2016[14]225消化道穿孔、腸閉鎖、胃壁缺損等病人113 112 ①②③④⑤李丹鳳2016[15]500腫瘤病人250 250 ②④⑤王任姣2016[16]92白血病病人4745③⑥⑦雷華艷2016[17]120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統疾病病人6060①②③⑤駱春林2016[18]160腫瘤病人8080⑤楊峰2016[19]120腫瘤患兒6060①②③楊貴麗2016[20]132腫瘤病人6864④練慧萍2016[21]120不詳6060④楊麗娟2015[22]265早產兒141 124 ②③⑥黃麗峰2015[23]154腫瘤病人7777⑤史甜2014[24]209重癥新生兒11693①②③余春鶴2014[25]115白血病病人5758③⑥⑦馮雨蓮2012[26]104腫瘤病人5252①②③ 注:①導管異位或脫出;②導管堵塞;③靜脈炎;④血栓;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⑥局部滲血;⑦皮膚過敏。
表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2.3.1 PICC導管異位或脫出發(fā)生率
8項研究[7,9,11,14,17,19,24,26]合計1 104例病人報道了PICC導管異位或脫出,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7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PICC導管異位或脫出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18,95%CI(0.11,0.30),P<0.000 01]。見圖2。
圖2 兩組病人導管異位或脫出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2 PICC導管堵塞發(fā)生率
12項研究[7-11,14-15,17,19,22,24,26]合計2 193例病人報道了PICC導管堵塞,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1.00,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PICC導管堵塞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19,95%CI(0.12,0.29),P<0.000 01]。見圖3。
圖3 兩組病人導管堵塞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3 靜脈炎發(fā)生率
10項研究[7,11,14,16-17,19,22,24-26]合計1 510例病人報道了靜脈炎,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靜脈炎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20,95%CI(0.12,0.32),P<0.000 01]。見圖4。
圖4 兩組病人靜脈炎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4 血栓發(fā)生率
8項研究[6-7,9,12,14-15,20-21]合計1 373例病人報道了血栓,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98,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血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14,95%CI(0.06,0.29),P<0.000 01]。見圖5。
圖5 兩組病人血栓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5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
7項研究[12-15,17-18,23]合計1 795例病人報道了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63,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24,95%CI(0.15,0.38),P<0.000 01]。見圖6。
圖6 兩組病人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6 穿刺部位局部滲血發(fā)生率
6項研究[7-8,12,16,22,25]合計838例病人報道了穿刺部位局部滲血,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6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穿刺部位局部滲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22,95%CI(0.09,0.57),P=0.002]。見圖7。
圖7 兩組病人穿刺部位局部滲血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7 皮膚過敏發(fā)生率
4項研究[7,12,16,25]合計453例病人報道了皮膚過敏,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8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皮膚過敏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25,95%CI(0.09,0.69),P=0.007]。見圖8。
圖8 兩組病人皮膚過敏發(fā)生率比較的森林圖
2.3.8 發(fā)表性偏倚
基于PICC導管堵塞發(fā)生率繪制漏斗圖。漏斗圖結果顯示:左右基本對稱,提示納入文獻的發(fā)表偏倚較小。見圖9。
圖9 PICC導管堵塞發(fā)生率漏斗圖
本研究通過系統性分析集束化護理對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預防效果,結果顯示:集束化護理干預對PICC置管并發(fā)癥,如導管異位或脫出、導管堵塞、靜脈炎、血栓、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局部滲血、皮膚過敏等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原因與集束化護理的有效管理有關。集束化護理是一種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病人而開展的診療護理方案,它將具有循證依據的有效治療護理措施集為一體,形成最優(yōu)化的護理方案,進一步改善護理效果,提高病人臨床結局[27]。集束化護理作為一種有效控制方案,能幫助護理人員不斷發(fā)現、改進PICC置管,針對PICC置管時出現的護理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總結歸納經驗,制定正確的操作流程,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常規(guī)的PICC置管護理模式往往缺乏針對性,護理操作無規(guī)范性,存在較大弊端,難以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28]。集束化護理干預中各項護理操作及流程根據病人的情況制定,具有靈活性,從而能夠更好地預防護理操作中發(fā)生的問題,提高護理質量。
目前,集束化護理在不同科室PICC置管管理中的具體操作和干預內容雖有所不同,但都面臨一些相同的問題,如集束化護理小組成立情況不統一、集束化護理干預過程不統一。另外,在集束化護理實施過程中,大多數是由護理人員參與,而醫(yī)生、影像師及藥劑師等人員參與度不足,制約了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和質量。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均為中文文獻,且文獻質量為中低等水平。因此,本研究結論還需更多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加以驗證。
綜上所述,將集束化護理應用于PICC置管病人,可有效預防導管異位或脫出、導管堵塞、靜脈炎、血栓、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局部滲血及皮膚過敏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從而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和效率。由于納入文獻的質量偏中低等,期待高質量的RCT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1] 胡守紫,毛鑫群,付立,等.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8):70-72.
[2] Aw A,Carrier M,Koczerginski J,etal.Incidence and predictive factor of symptomatic thrombosis related to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hemotherapy patients[J].Thromb Res,2012,130(3):323-336.
[3] Evans RS,Sharp JH,Linford LH,etal.Reduc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ssociated DVT[J].Chest,2013,143(3):627-633.
[4] Zhong J,Zhang JH,Du H,etal.Effect of integra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cerebral apoplexy[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2012,15(2):1-3.
[5]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n.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ventilator-associated 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J].Am J Respire Crit Care Med,2005,171(4):388-416.
[6] 陶璐婉.集束化護理對腫瘤患者PICC置管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J].母嬰世界,2017,12(4):219-224.
[7] 邢潔.集束化護理對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干預價值評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3):51-52.
[8] 劉秀麗.集束化護理干預對PICC置管化療患者并發(fā)癥、治療依從性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7):57-58.
[9] 雷培培.PICC置管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原因及集束化的護理措施研究策略[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0):163-165.
[10] 賈蘭玲.集束化護理干預對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7,25(3):191-194.
[11] 卓梅英,胡仁輝,范甜,等.集束化護理在腫瘤患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7,24(2):279-280.
[12] 諶紅英.集束化護理在腫瘤患者PICC 置管感染預防中的效果觀察[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7,30(1):126-127.
[13] 孫濱海,吳妮慧,周卓迪,等.老年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集束化護理效果評價[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7,23(1):12-14.
[14] 陳年年.集束化護理干預對預防PICC導管行營養(yǎng)支持患兒的并發(fā)癥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18):163-165.
[15] 李丹鳳.集束化護理用于腫瘤患者PICC置管維護的效果評價[J].黑龍江醫(yī)藥,2016,29(5):1020-1022.
[16] 王任姣,趙永蘭.集束化護理預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效果[J].中國病案,2016,17(12):86-88.
[17] 雷華艷.集束化護理對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23(10):105-106.
[18] 駱春林.集束化護理在預防腫瘤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西南軍醫(yī),2016,18(2):192-194.
[19] 楊峰.集束化護理在腫瘤患兒 PICC 置管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3):131-132.
[20] 楊貴麗,鄭海燕.集束化護理對腫瘤患者PICC置管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6,41(4):539-542.
[21] 練慧萍,刁淑華,謝乙明,等.集束化護理干預在 PICC 置管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14(29):3057-3059.
[22] 楊麗娟,徐兵,邢彩英,等.集束化護理在早產兒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5,40(10):1442-1444.
[23] 黃麗峰.集束化策略在腫瘤患者 PICC 置管預防相關感染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134-135.
[24] 史甜,李玲,曹霞,等.集束化管理對新生兒 PICC 并發(fā)癥及非計劃拔管率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4,43(24):3189-3191.
[25] 余春鶴,朱娟娟.集束化護理預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24):49-51.
[26] 馮雨蓮.腫瘤病人PICC置管集束化護理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2,26(12C):3391-3392.
[27] 林藝森,鄭翠紅,李華萍.集束化策略用于住院老年患者PICC維護的效果[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5,37(5):129-130.
[28] 李學勤,陳虹,李麗.集束化護理干預預防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4,29(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