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亮
(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北京 100084)
頸前深蹲對初級健身健美專項學生腿部力量的影響。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中國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檢索有關健身健美的書籍、期刊及論文等,了解健身健美運動中腿部的練習方法,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1.2.2 實驗法 以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健身健美專項班18名學生為實驗對象。甲組采用頸后深蹲,乙組采用頸前深蹲+頸后深蹲交替訓練的模式,甲組沖頂后采用最大重量的70%、6×8的方法進行訓練,乙組沖頂后采用以最大重量的70%的力量,頸前深蹲4×4,頸后深蹲4×4的方法進行訓練。在1年的課程開始前和課程結束后對18名學生的大腿維度進行測試,并進行深蹲的最大重量和最大重量70%力竭的次數(shù)的測試。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利用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SPSS 19.0,對實驗法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百分比、平均數(shù)等常規(guī)處理,同時對實驗前后數(shù)據(jù)的顯著性進行檢驗,以檢驗頸前深蹲+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對發(fā)展腿部的效果。
1.2.4 對比分析法 對實驗前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
大腿分為前外側、后側和內側3個肌群。大腿前外肌群主要由股四頭肌、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組成;大腿內側肌群主要由大收肌、恥骨肌、短收肌、長收肌以及股薄肌組成;大腿后肌群主要由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組成。
2.2.1 腿部力量訓練的方式 (1)方式:杠鈴前后深蹲、史密斯深蹲、哈克深蹲等。(2)頸前深蹲動作要領為:兩手托杠置胸鎖和肩上,雙肘抬平,以大拇指架住杠鈴置于胸鎖和肩上。抬頭挺胸、緊腰收腹,調整好身體重心,下蹲至兩大腿與地面平行或稍低位開始發(fā)力蹲起,至站立并刻意使股四頭肌處于“頂峰收縮”狀態(tài)止,停約1s,保持平衡。
2.2.2 頸后深蹲及頸前深蹲+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的練習安排 健身健美班18名學生每周的鍛煉次數(shù)為2次,每個部位的肌肉以2種練習方法為主,其中在周一、周四的練習中都安排腿部的練習內容,甲組采用頸后深蹲,乙組采用頸前深蹲+頸后深蹲交替訓練的模式,甲組沖頂后采用最大重量的70%、6×8的方法進行訓練,乙組沖頂后采用以最大重量的70%的力量,頸前深蹲4×4,頸后深蹲4×4的方法進行訓練。
2.3.1 選擇的原因 大腿圍度只是從外觀上評價腿部的鍛煉效果,這種測評方法并不科學,大腿是下肢的主要力量肌肉塊,通過重量測試能夠更加科學地評價腿部的鍛煉效果。
2.3.2 測試結果 如表1所示,實驗前健身健美班18名學生深蹲最大重量平均為111.1kg,深蹲最大重量70%力竭的次數(shù)為7.5次;1學期鍛煉后,深蹲最大重量平均為119.4kg,深蹲最大重量70%力竭的次數(shù)為9.0次。其中,實驗前后健身健美班學生深蹲最大重量實驗前后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深蹲最大重量70%力竭的次數(shù)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1 選擇的原因 在健身健美課程中,從外觀上評價鍛煉效果的重要方法就是肌肉圍度。大腿作為最大的肌肉塊,通常我們采用鍛煉前后大腿圍度變化的比較來評斷腿部訓練方法的效果。故我們采用圍度指標進行比較分析。2.4.2 實驗前后大腿圍度的比較 健身健美班18名學生,在實驗前對甲、乙2組學生左右大腿圍度進行了測量。如表2所示,實驗前健身健美班18名學生左右兩側大腿充血前和充血后的平均圍度甲組為 49.42cm/51.80cm、49.54cm/52.21cm,乙組的為50.80cm/53.02cm、50.78cm/52.83cm。經(jīng)過1學期,學生左右兩側大腿充血前和充血后的平均圍度甲組增加到50.19cm/53.33cm、50.80cm/53.54cm, 乙組學生左側大腿充血前和充血后圍度增長到53.85cm/57.68cm,右側大腿充血前和充血后圍度增長到53.68cm/57.77cm。
表1 健身健美班2015級學生腿部承重的測試結果
表2 健身健美班2015級學生左右兩側大腿圍度測試結果
為了進一步檢驗頸前深蹲和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對腿部的鍛煉效果,我們對實驗前后左右兩側大腿圍度測試指標進行顯著性檢驗,如表3所示,頸前深蹲+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能促進腿部發(fā)展,在發(fā)展效果方面皆達到顯著水平,無論是左側還是右側的大腿圍度指標實驗前后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健身健美班2015級學生大腿圍度顯著性檢驗結果
3.1.1 頸前深蹲可以使初級健美運動員的穩(wěn)定性增強,與頸后深蹲的結合訓練使初級健美運動員的腿部力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比單一的頸后深蹲的效果好得多。
3.1.2 北京體育大學健身健美班學生的每周鍛煉次數(shù)為3次,其中在周一、周四的練習中都安排腿部的練習內容,甲組采用頸后深蹲,乙組采用頸前深蹲+頸后深蹲交替訓練的模式,甲組沖頂后采用最大重量的70%、6×8的方法進行訓練,乙組沖頂后采用以最大重量的70%的力量,頸前深蹲4×4,頸后深蹲4×4的方法進行訓練。乙組的大腿圍度增長值比甲組的大腿圍度增長值要明顯,說明頸前深蹲對初級健美運動員腿部力量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1.3 實驗前后2015級健身健美班18名學深蹲最大重量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深蹲最大重量70%力竭的次數(shù)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頸前深蹲+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在促進學生腿部力量發(fā)展方面也有顯著作用。
3.2.1 在采用頸前深蹲和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鍛煉腿部的過程中,要控制好練習的重量、組數(shù)和次數(shù),主要是看當天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jù)自己的力量需求情況調整下落時間。
3.2.2 雖然頸前深蹲+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對腿部有顯著的鍛煉效果,但實際鍛煉中單一的鍛煉方式容易引起練習者的疲勞,應將頸前深蹲、頸前深蹲和頸后深蹲相結合的鍛煉、頸后深蹲、仰臥上斜蹲舉等練習有效結合起來,使練習方法更加豐富,有效促進腿部的發(fā)展。
[ 1 ] 李亮.關于前蹲動作的研究[ J ].體育世界:下旬刊,2013(5):99-100.
[ 2 ] 張汝春.基于舉重深蹲訓練的運動力學研究[ J ].廣東科技,2013(8):220-221.
[ 3 ] 唐光旭,趙麗,董蘅葵.三種深蹲動作模式肌電特征的研究[ J ].四川體育科學,2014(3):31-34.
[ 4 ] 楊連正.通過深蹲發(fā)展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實驗研究[ J ].遼寧體育科技,1998(6):11-12.
[ 5 ] 胡賢豪,王興澤.后深蹲振動刺激訓練對女子舉重運動員后深蹲力量的影響[ J ].中國體育教練員,2003(2):9-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