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兆才
何士德
何士德1910年11月15日出生于廣東陽江縣。他的父親何蘭史是縣城小學的語文老師。在何士德五六歲時,就教他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以書本知識喚醒天性,喚醒心靈,開發(fā)智慧。何士德上小學時門門功課都是優(yōu),在廣州培英中學讀書時就開始學習拉小提琴、彈鋼琴,課余時間參加唱詩班。1931年,他放棄了父親為他安排去廣州協和神經科大學學習和圖書館的工作,輾轉千里來到上海,考上了新華藝術??茖W校。
何士德除了學音樂還關注國家命運。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何士德作為上海市的學生代表,赴南京請愿。為了喚醒民眾抗日意識,何士德創(chuàng)作了四聲部合唱《青年們起來》,在中華基督教會洪鐘樂社演唱,在數次民眾大會上演唱。為了讓上海人學會唱這支歌,何士德深入學校、工廠、街道教唱。這支歌充滿了愛國情、民族情,易記易唱,很快便在上海民眾中傳唱?!肚嗄陚兤饋怼肥呛问康碌某擅?,這一年他24歲。
由于經常在上海鬧市區(qū)教民眾唱抗日歌曲,何士德名聲大振,母校新華藝專師生們邀請他回母校當音樂系指揮?;氐侥感9ぷ鞑痪?,上海美專派人請他到美專任音樂系教授。在美專除了教學生作曲理論,還教大家唱《大刀進行曲》《救亡曲》《抗敵歌》《畢業(yè)歌》等等。他自己花錢買蠟紙,自己刻字和印刷,發(fā)給大家看著歌詞學唱。有人覺得他這樣極其辛苦,沒有太大的必要。他回答說,他這么做是為了讓這些滾燙的抗戰(zhàn)歌詞記在心上,溶化在血液中,一旦有機會就義不容辭地奔赴抗日最前線,為保衛(wèi)中華民族出力立功。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時,中國空軍轟炸重創(chuàng)黃浦江上的日本海軍旗艦“出云”號,何士德和音樂家麥新連夜奮戰(zhàn),創(chuàng)作了《中國空軍戰(zhàn)歌》,很快在工人、學生中傳唱開來。
1937年12月,何士德得知新四軍在武漢成立,軍部即將開赴南昌,他便請熟人介紹,趕到南昌。在軍部,他找到了新四軍辦事處主任黃道和組織部長李子芳。正在南昌的陳毅也找他談話,對他說,新四軍需要歌聲鼓舞士氣,需要音樂家,但是新四軍剛建,南昌工作需要何士德留下,希望他等一段時間再回軍部工作。
聽從陳毅的話,何士德正式參加了新四軍,暫時留南昌協助辦事處團結影響廣大青年。何士德手提喇叭在南昌街頭唱歌,宣傳新四軍抗日主張,流亡到南昌的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的青年人紛紛要求參軍。他從中挑選了一大批大學音樂老師和學生,組成了新四軍文化隊,教他們唱抗日歌曲,用歌聲喚醒民眾不當亡國奴,迅速投入到抗日隊伍中來。
1938年4月4日,新四軍軍部離開南昌,移駐安徽云嶺。何士德因要接待來自全國加入新四軍的人員,暫留南昌一段時間。為了擴大抗日宣傳,何士德在江西警察大禮堂組織了數十場文藝節(jié)目,向南昌民眾公開演出,文藝節(jié)目以歌詠為主。每次演出,都由他指揮演唱抗日歌曲。歌聲激起了聽眾的抗日救國熱情,博得了持久不息的掌聲。應廣大民眾要求,他組織成立了以大中學生為主的歌詠協會,為了讓歌詠協會常有新歌,何士德不顧白天工作的勞累,經常挑燈夜戰(zhàn),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挖戰(zhàn)壕》《義賣歌》等新歌曲。
1938年7月14日,何士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節(jié)過后,黃道根據國民黨頑固派在南昌處處限制共產黨和進步人士活動的種種跡象,以及有不明身份的人跟蹤何士德的情況,決定采取措施保護何士德。他對何士德說:“南昌的政治環(huán)境開始惡劣了,你不適宜在這里教唱抗日歌曲。新四軍軍部也發(fā)來電報,要你到皖南軍部工作?!?/p>
何士德聽從組織安排,換上便衣,坐長途汽車來到安徽太平縣的新四軍兵站,兵站同志告訴他,周恩來副主席昨天也經太平兵站到云嶺軍部去了。何士德一聽周恩來也去了云嶺,心中一陣激動,他曾聽說周恩來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又是積極籌劃組建新四軍的領導人,這次到皖南能見到這位杰出人物,是他最大的榮幸。
何士德來到云嶺,先到中共東南分局報到,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接見了他。接著,領著他來到軍部。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組織部長李子芳接見并和他作了交談。項副軍長說,在他來之前,軍部就決定由他擔任新四軍軍部文化隊隊長,文化隊的業(yè)務和政治由軍政治部領導,行政管理方面委托教導總隊代管。
第二天,在新四軍軍部大禮堂——云嶺陳家大祠堂,召開了隆重的歡迎大會。袁國平主任宣布,歡迎周恩來同志蒞臨新四軍指導工作,同時歡迎著名音樂家何士德到新四軍工作。袁國平致歡迎詞后,周恩來同志講話。接著,大家歡迎何士德唱歌。何士德當即引吭高歌,唱了《八百壯士》。他那渾厚雄壯的歌聲,那一句高過一句的“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在偌大的古建筑中回響。
4月初,文化隊錄取了80多位男女學員,學習音樂、戲劇、文藝、政治理論和軍事。何士德對這批具有政治激情的年輕人傾注了全部心血。從發(fā)聲、識簡譜教起,一直到作曲、指揮,夜以繼日。不久,學員們就將幾十首歌曲唱會了,正在皖南的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女士,在陳家大祠堂聽了文化隊演唱的《國際歌》后,興奮地連聲稱贊:“奇跡!奇跡!新四軍真是一支有文化的人民軍隊!”混聲四部合唱《旗正飄飄》《抗敵歌》,同樣是文化隊受歡迎的演出節(jié)目。何士德到皖南,先后培訓了五六批文藝骨干,被分配到各戰(zhàn)地服務團,對活躍部隊的文化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自新四軍創(chuàng)建后,葉挺軍長、項英副軍長等軍部領導,經??紤]和議論要創(chuàng)作一首軍歌,來激勵和鼓舞部隊士氣和斗志。周恩來來云嶺軍部時,葉挺、項英向他匯報工作提到這個想法,周恩來表示贊同,還說,你們新四軍音樂人才濟濟,陳毅會寫詞,何士德會作曲,創(chuàng)作軍歌的作者就在你們身邊。
軍部在云嶺召開參謀工作會議期間,許多同志一再提意見,說新四軍創(chuàng)建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各個支隊挺進敵后,取得了蔣家河口伏擊戰(zhàn)、韋岡伏擊戰(zhàn)等等許多次戰(zhàn)斗的勝利,屢創(chuàng)日偽軍,大長我軍軍威,但遺憾的是到現在還沒有一首自己的軍歌。從蘇南敵后來到云嶺軍部開會的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對此意見非常贊同。他慷慨萬分地表示,我們應當有自己的軍歌,在革命隊伍里唱革命歌曲的意義重大。
葉挺、項英、袁國平都知道陳毅是一位詩人,便在會上要陳毅撰寫新四軍軍歌的歌詞。時年38歲的陳毅,風華正茂,他欣然應允承擔創(chuàng)作軍歌歌詞的任務。他用新詩形式寫出了題名為《十年》的軍歌歌詞初稿。項英召開了由葉挺、袁國平、周子昆和秘書長李一氓、宣傳部部長朱鏡我等參加的會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許多修改意見。會后,陳毅綜合大家的意見,進行了修改。
譜曲的任務當然是由何士德來承擔,他深感責任重大。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思考著,琢磨著。經過五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他覺得曲子終于可以拿出來了,將譜好的《新四軍軍歌》交給文化隊試唱。
1939年7月1日,軍部在陳家祠堂舉行慶祝黨的18周年生日晚會,軍部首長和所有參加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的與會者,興奮地聽文化隊和戰(zhàn)地服務團演唱的《新四軍軍歌》。當何士德的指揮捧落下時,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從此,“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的嘹亮歌聲就傳遍了大江南北。這首歌極富鼓動性、戰(zhàn)斗性,戰(zhàn)士們唱起它,頓時產生一股力量,渾身熱血沸騰,產生極大的戰(zhàn)斗力。此后的幾十年,它成為許多文藝團體的保留節(jié)目。新中國成立后,有關新四軍的電影配樂,總離不開《新四軍軍歌》的旋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曾長期以它開頭的一句作為“開始曲”。皖南軍部舊址革命歷史紀念館和涇縣革命烈士紀念碑都刻上了《新四軍軍歌》,以示永久紀念。
何士德在作曲中
因創(chuàng)作軍歌有功,何士德被提升為軍部文藝科科長。擔任科長后,他白天深入部隊和機關檢查文化工作,晚上便在油燈下創(chuàng)作歌曲。在云嶺,他獨立創(chuàng)作,有時也同其他同志合作創(chuàng)作,先后創(chuàng)作了《反掃蕩》《繁昌之戰(zhàn)》《我們是戰(zhàn)無不勝的鐵軍》等十多首歌曲。這些作品真實地表現新四軍的英雄業(yè)績和英雄氣慨。
1940年10月,葉挺指揮駐云嶺新四軍教導隊、特務營和機關干部,攻入涇縣城,打跑了日軍。何士德在參加打掃戰(zhàn)場時,搜集戰(zhàn)士們的戰(zhàn)斗事跡,很快就寫出了《勝利歸來》《保衛(wèi)皖南》等歌曲,在“涇縣戰(zhàn)斗祝捷大會”上演出,并派服務團團員到各部隊教唱。皖南事變后,何士德同沈西蒙等創(chuàng)作了《新四軍萬歲》《當兵把仇報》等歌曲,在各部隊傳唱。
1941年7月,日軍出動萬余人,對軍部駐地進行“掃蕩”。時任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音樂系主任的何士德和院領導一起,帶著部分師生向北(建湖方向)轉移。他們避開大路,專走小道,巧妙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竟無一人傷亡(華中魯藝往南轉移的師生傷亡慘重)。陳毅代軍長見了他特別高興,頗有感觸地說:“何士德真是能文能武?。 标愐阋姾问康碌男悠屏?,特地送了一雙鞋給他,讓他甚為感動。
反“掃蕩”戰(zhàn)斗結束后,何士德被任命為軍部魯藝文工團團長,形勢緩和時,他與賀綠汀商量教學課程,由賀綠汀講授和聲學、作曲法等課,何士德講授指揮法、發(fā)聲法等課。這樣,連續(xù)講授半年后,許多團員學會了寫詞譜曲,創(chuàng)作了近百首歌曲。
1942年12月,軍部接到中央組織部來電,說為了加強延安魯藝領導,要何士德迅速趕到延安任職。何士德立即向有關領導交待了工作,便匆匆上路。到魯藝后,他便參加了大生產,后任戲劇音樂系第一期學習班主任。在延安歡迎外賓的晚會上,他指揮“魯藝”合唱隊唱了《黃河大合唱》,博得了外賓的好評。1945年參加黨的七大時,陳毅向毛澤東推薦說:“我們這里有位音樂家何士德同志。”毛主席高興地說:“好呀,那就請何士德同志在七大開幕式上指揮到會代表唱《國際歌》吧!”在楊家?guī)X大禮堂隆重舉行的七大開幕式和閉幕式上,都是由何士德指揮到會代表唱《國際歌》。
抗戰(zhàn)勝利后,何士德加入了進軍東北的隊伍。他的全部行李是一把心愛的小提琴和幾件衣服。到了東北,他立即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文工團團長。1946年11月,何士德調到新建的東北電影制片廠工作,負責為電影制作插曲和培養(yǎng)音樂人才。新中國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橋》的音樂就是他創(chuàng)作的。接著,他和蘇民合寫了故事片《光芒萬丈》的音樂。他還譜寫了分輯紀錄片《民主東北》等的音樂和兩首四部合唱《勝利在望》等。
新中國成立后,何士德被調任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音樂組長,幾天后又被任命為處長,并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他為中蘇合拍的《解放了的中國》紀錄片作曲,為《中國人民的勝利》渡江戰(zhàn)役部分作曲,還為短片《故宮》《長江》作曲,受到了導演格拉西莫夫的稱贊。由于《解放了的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成就,何士德獲得了蘇聯斯大林文藝獎一等獎,他將全部獎金捐獻給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接著,他還為故事片《林家鋪子》創(chuàng)作插曲,為《反對細菌戰(zhàn)》《春城秋色》紀錄片配樂。正當他雄心勃勃、潛心創(chuàng)作時,厄運開始降臨,在1959年批判彭德懷時何士德被撤職,開除了黨籍。此后又經歷十年“文革”,一直到1979年,他才重新活躍在樂壇上。
已邁入古稀之年的何士德,仍用超人的才智和精力進行創(chuàng)作。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中國女排之歌》《長城組歌》《坦克兵之歌》《青松》《鄉(xiāng)情》《永放光芒》《我們永遠向前》等新歌。1999年,89歲的何士德還同另一位音樂家張林合作創(chuàng)作了《五十年頌歌》,以此慶祝和紀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
2000年,這位杰出的音樂家在北京病逝。他留下的優(yōu)秀作品尤其是那首雄壯嘹亮的《新四軍軍歌》將被世代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