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摘 要:音樂和文學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但并不是說二者毫無聯(lián)系,相反,音樂和文學兩種藝術形式,自產(chǎn)生以來,就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但是,稍微了解一些音樂的人都清楚,描摹音樂是一件特別艱難的事情,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將抽象的音樂形象化,借助語言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讓讀者能夠切實感受到。但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琵琶行》卻做到了這一點,流傳千古的《琵琶行》,恰如其分地將文學和音樂融為一體,詩中每個段落,主要的詩句無不透露著一種美妙的音樂旋律。通過這首膾炙人口的敘事詩,尋找文學與音樂的共通之處,讓《琵琶行》的價值從文學層面延伸到更為廣泛的音樂屬性方面,是本文的旨歸。
關鍵詞:琵琶行;音樂感;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音樂思想
(一)音樂是現(xiàn)實政治的反映。白居易是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一個知識分子,他從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利益出發(fā),要求統(tǒng)治者利用好音樂,因為音樂對了解民情、鞏固統(tǒng)治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作用。他在《策林》中說:“樂者本于聲,聲者發(fā)于情,情者系于政。蓋政和則情和,情和則聲和,而安樂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則情失,情失則聲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謂音聲之道,與政通矣?!闭蔚暮脡臎Q定于人民感情之為和樂或哀怨,而人民感情之為和樂哀怨又決定于民間所產(chǎn)生音樂之為快樂或悲哀。在《琵琶行》中,他從音樂的角度把音樂與時政的相互關系以及社會動蕩、百姓遭殃、疆土淪喪等現(xiàn)象作了揭露和批判,反映了白居易要求改革政治體系的進步思想。
(二)用音樂考察民情。白居易繼承了儒家音樂“樂”與“政”紐帶關系的思想,并作了詳盡的闡述,即“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也就是說,如果統(tǒng)治者治理得國泰民安,則經(jīng)濟發(fā)展就快,從人民心中涌出的自然就是優(yōu)美健康的曲調(diào);反之,“君政驕而荒,人心動而怨”,民不聊生,民間音樂中就必然會出現(xiàn)哀怨的曲調(diào)。今天看來,白居易的這一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知道從近代以來,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的音樂,這不能不說與時政有密切的關系。五四運動以來有《滿江紅》《教我如何不想她》;“九一八”以來有《松花江上》《長城謠》;解放以來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克拉瑪依之歌》;改革開放以來有《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這些音樂都是時代的印證。
(三)音樂應注重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居易認為音樂對人有很強的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彼J為能起“和人心、厚風俗”的教育作用才是“作樂”的根本目的,所以他很注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與思想感情。他在評價歌唱藝術時說,“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就明確提出了“聲”“情”兼?zhèn)涞脑瓌t。他的這種看法,不僅在當時,就是現(xiàn)在,對于那些只追求聲音而脫離作品具體內(nèi)容的形式主義觀點來說,都具有極大的批判作用。在我們當今的音樂教學中,有很多老師只強調(diào)音樂技能的掌握,而忽略音樂傳情達意的真正作用,從而使音樂往往缺少了感染力,不能引起聽者的共鳴,不能打動觀眾,使音樂變得蒼白無力。因此,聲情并茂才是歌唱的終極目標。
二、《琵琶行》音樂描寫的藝術特點
(一)充分運用比喻、比擬和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整首詩的筆調(diào)有抑有揚,錯落有致,在詩歌的第二段中,對琵琶女彈奏琵琶的直接描寫是最精彩的部分,詩人用了九個比喻手法,先寫了琴弦的不同音色,如急雨,如竊竊私語,如一顆顆明珠掉落玉盤的聲音,其中“嘈嘈”和“切切”都是象聲詞,但是形容此處的聲音,卻非常形象。詩人還通過比喻、對比的手法,讓人們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真實感受,仿若身臨其境。如對琵琶聲的輕重緩急、錯落分明的聲音,抑或是輕聲幽怨的低音轉(zhuǎn)折,大弦和小弦的錯落有致的變換,使人們在文字描述中聽到了聲音。如急雨般的彈奏聲音中透出緊張,而私語般的彈奏更像是輕聲的交心,節(jié)奏和情感上更加的放松、溫柔。琵琶女的演奏技巧高超精湛,彈奏的節(jié)奏和旋律并不是千篇一律、單調(diào)無趣的,而是有輕有重,有急有緩的,交錯復雜很有章法和節(jié)奏,聲音動聽婉轉(zhuǎn),余韻猶存,讓聽者跟著她的節(jié)奏走,在起起落落的旋律中,傾聽、感受自己的內(nèi)心。音樂本身是無形的,需要人們用心去感受,而詩人卻通過我們可以感知的有形的東西來進行比喻和描寫,不僅讓音樂變得更加具體、清晰,更讓音樂變得可感知可回味,人們從視覺和聽覺上都有了更加清晰的感受,讓人們在他的音樂描寫中大膽想象,在描寫中去捕捉琵琶聲的美好。
(二)通過音樂描寫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琵琶女成為了代表音樂審美的重要文字符號,讓音樂描寫與語言藝術實現(xiàn)了成功地轉(zhuǎn)變。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通過人的聽覺來傳達信息,它不僅要求聽覺,同時還要求有一雙會欣賞的耳朵,否則再美的音樂也枉然。我們對音樂的印象往往是抽象的、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而且音樂是動態(tài)的藝術,想要準確地描述出來確實需要較強的技巧。不管是音樂藝術還是代表語言藝術的詩歌都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因此二者存在共性,白居易作為詩歌大家,借助語言的魅力將原本無法捕捉的音樂動態(tài)美感表現(xiàn)了出來,使人們在讀《琵琶行》時,從對琵琶聲的描寫中感受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同時也通過聲音的變化來捕捉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通過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轉(zhuǎn)而想到自己的懷才不遇和仕途坎坷,與琵琶女在情感上產(chǎn)生了共鳴。詩人“先聲奪人”,先從聲音入手,再重點描寫琵琶女的身世,再到其高超的演奏技巧的突出描寫,構(gòu)建了音樂美感和語言藝術的和諧美感,既引人入勝又感人至深。
音樂教師不僅要塑造形象,更重要的是分析講解形象,要使學生“知音”,啟發(fā)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形象,進而塑造形象。所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這樣的詩樂文章,我們要多讀精讀,盡管沒有聽到那琵琶女的彈奏,但詩人的精彩描述卻完全把我們帶到了現(xiàn)場,讓我們感受到了攝魂攝魄的音樂。試想,如果音樂教師都能像白居易那樣,用形象的語言來描述音樂,教學生學會聆聽音樂中那些美妙的音符,用層層遞進的音樂鋪排過程引領學生感知音樂,讓學生在心中樹立起美好的音樂形象,那么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會更深刻、更完美。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自己的枕邊放幾本名家散文或詩歌,睡前醒后,品品文、吟吟詩,感受詩詞文句皆有樂譜。如此,就不單單是個音樂教師,而有可能成為一個音樂教育家。
參考文獻:
[1]陳才智.白居易詩歌的圖像化傳播——以明代《琵琶行》書跡著錄與流傳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9(03):47-57.
[2]童效杰,佘玩兒.論白居易敘事詩歌的韻律美——以《琵琶行》、《長恨歌》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