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向陽
【作文題】(2017屆鹽城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故宮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際,面向大眾推出18個展覽,造成巨大的轟動效應(yīng)。許多觀眾需要排3到6個小時的隊,才能入內(nèi)看到一幅名畫。有網(wǎng)友稱這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普及有好處。但也有網(wǎng)友認為,故宮這樣的文化殿堂需要設(shè)置門檻,這樣才能讓懂故宮的人去感受它,而不是讓故宮成為更多沒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微信圈炫耀的資本。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dǎo)】
門檻,一般是放置在住宅門框下部,緊挨著地面的橫木或者石條,在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中,一般都會有門檻,主要是用來阻擋外部不利因素進入,風(fēng)水學(xué)上也可以防止財氣外泄。
門檻也有界限、關(guān)口、條件的意思,人們以限制外物進出的門檻來比喻生活中的限制。因此,門檻的意義就更為多元,不再僅僅指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隱形的,比如以門第的尊卑來限制婚姻、以財富的多寡來限制交往、以文化的差異來限制交流。門檻在寺廟甚多,不光高了許多,也講究了許多。在寺廟過門檻,得到的提醒總是:男客先邁左腳,女客先邁右腳,而且絕對不能踢著或踩著門檻,否則就會領(lǐng)受無妄之災(zāi)。正因如此,人生不順時,往往被說成遇著“檻兒”,若能闖過一道道橫在命運之中的“檻兒”,這樣的人,一準就具備了有別于常人的不凡之處。
作文材料關(guān)注的就是文化的門檻,命題人希望通過材料來考查學(xué)生對文化門檻、藝術(shù)門檻的存在是否合理,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理性思辨。這個看法雖然定位在文化層面,但是依然離不開對社會門檻的理性分析。
現(xiàn)實生活中,門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因為門檻的存在,阻擋了存有危險的外物,使得室內(nèi)的人和物得到了保護;同樣,文化的門檻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在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與藝術(shù)欣賞及推廣過程中,恰當?shù)卦O(shè)置門檻,實行準入制度,便于積聚力量,節(jié)約資源,把有限的精華資源提供給急需的人士、具備欣賞能力的人士,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可以提升文化的品位。
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門檻設(shè)置過高,阻擋了交流、造成了隔閡,同樣,文化的門檻也是如此;有的門檻變成了人為的限制,刻意的圍堵,形成了封鎖,成了一家獨大的近親繁殖乃至傳男不傳女的家族嬗代,只會造成文化的倒退與藝術(shù)的墮落;不合理的文化門檻限制了優(yōu)秀文化的普及,影響了民眾智慧的開化與文化品位的提升,使陽春白雪永遠只能“居廟堂之高”,使下里巴人永遠只能“處江湖之遠”,讓“王謝堂前燕”,永遠無法“飛入尋常百姓家”。
面對門檻,被擋住的人應(yīng)該怎么辦?
有的人自慚形穢,不求改變,失去了提升自己的可能;有的人迎頭趕上,改變自己,最終把門檻變成了臺階;有的人不敢發(fā)問,見檻而退,失去了接近門檻的可能;有的人大膽質(zhì)疑,積極爭取,最終把門檻變成了平地。
面對文化和藝術(shù)的門檻,也是如此。比如說,有人設(shè)置條件,把“我”擋在了文化殿堂之外,“我”該怎么辦?
這一次在門檻前摔倒,下一次遇到門檻怎么辦?比如說,“我”一次次在文化的門檻前受辱,失去了學(xué)習(xí)的機會……但是……
初涉人世的人往往因為對社會規(guī)則不了解,對社會門檻不在意,受挫、受困也就在情理之中。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只有在不斷的摔倒與爬起來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變得成熟強大。一旦有新的“門檻”出現(xiàn)時,也就具備了從容面對、沉著應(yīng)付的能力。比如說,面對文化的門檻,人為的限制,有人一次次地沖破藩籬……
這一次成功跨越門檻,下一次怎么辦?跨越門檻的人,如何對待門檻外面的新人?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門檻,有的可以輕松跨過,有的可以僥幸繞過,但有一些門檻任憑付出怎樣的努力,也無法在有限的生命歲月里去逾越。
生活中的門檻是這樣,文化藝術(shù)的門檻何嘗不是這樣?
被門檻擋住的人態(tài)度各異,設(shè)置門檻的人又該怎么樣?
這樣,我們又可以列出好多個角度,大家可以自己嘗試再分析一下。
1.辯證思考:可以在這兩者之間尋求平衡的結(jié)合點,既要有門檻,但是門檻也不能太高;門檻是需要的,但是要適合時代發(fā)展,但是要區(qū)別對待,要及時調(diào)整適時放開。
2.反向思考:從管理者、高位者的角度看,更可怕的不是設(shè)置門檻,而是關(guān)上大門,且還不是一時的關(guān)上大門,而是長期地閉關(guān)鎖國;門檻是需要的,對門檻之外的人應(yīng)該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允許不具備條件的人創(chuàng)造條件,樂于幫助被門檻擋住但是有志于跨越門檻的人提升水準,乃至因材施教,開化民眾。
3.轉(zhuǎn)向思考:可怕的不是有形的門檻,而是無形的文化歧視(管理者);可怕的不是有形的門檻,而是內(nèi)在的文化自卑(被擋者)。
正確立意舉隅:
①文化需要普及(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②文化不能設(shè)置門檻、四海一家。③文化需要有門檻。④讓不懂變成懂。⑤拒絕文化歧視、給每個人公平的領(lǐng)略文化藝術(shù)的機會。⑥放下故宮,讓我來(故宮與我是心靈的契合,我是懂得故宮的,不懂文化不解藝術(shù)的別去打擾故宮)。⑦檻外長江四海流(高高的門檻,擋住了虔誠的求道者,杜絕了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加大了隔閡和誤解,逐漸導(dǎo)致封閉)。⑧王貴與安娜(記敘文,夫妻倆來自兩個家庭,一個江南女性天生高雅,一個塞北壯漢十足土氣,飲食、交往、處事、閱讀各種各樣的差異都很巨大,在對立的文化沖突中,逐漸消除隔閡,拆去門檻,最終走向融合)。⑨在煙火處尋陽春白雪。⑩門檻的高度。?無形的門檻更可怕。?沒有門檻,不成世界。?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談文化品位)。?跨過門檻,入室登堂。
錯誤立意舉隅:
①告別微信朋友圈。②平等公平。③人生需要門檻(事事需要門檻,只談門檻,不談文化,鹽中閱卷點堅決執(zhí)行了鹽城教科院的閱卷細則,視為偏題)。④學(xué)會欣賞。⑤人丑就該多讀書。⑥炫耀。endprint
【作文示例】
打破文化“門檻”
王君墦
自古以來,文化和文化人似乎就被分為兩派:一派陽春白雪,一派下里巴人;前者高雅風(fēng)流,孤標傲世;后者低微樸素,不卑不亢。
這兩派從來都是涇渭分明,且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他們之間隱約橫亙著一道鐵門檻,各自為政——“陽春白雪”們總在加固門檻,自成天地,抵制著“低俗”文化的滲透;“下里巴人”們也是囿于圈內(nèi),自得其樂,防范著“高雅”文化的入侵。
教育上,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文化上,我想,我們也該拒絕“門檻”。
想起不久前故宮博物院推出的APP,無須親自來到故宮,即可在移動終端上饕餮一場藝術(shù)大餐,享受一次文化盛宴。無論你是研究文化藝術(shù)的專家、學(xué)者,抑或是心血來潮的“檻外人”,都能夠在APP上選擇你想看的任何一幅作品、一件古物,解構(gòu)制作或者創(chuàng)作過程,回溯歷史之源。這種自降“門檻”的行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點贊。是啊,讓“陽春白雪”的光芒普照人間,豈不好?
打破文化“門糕”,不僅是讓陽春白雪走進下里巴人,更能讓下里巴人走進陽春白雪。民國大家熊希齡在眾文人、秀才借梅寓潔、借竹寓直、借菊寓隱時,淡淡吟出一句“此君一出天下暖”,驚愕了所有人的目光,讓他們艷羨不已,慚愧難當。熊希齡所詠之物正是棉花,他用“陽春白雪”們眼里稀松平常、視若塵埃的棉花,寄寓了自己愿獻身天下的高志。
我不禁感動于楊炯將民間文化與詩歌結(jié)合,一掃齊梁詩歌“風(fēng)花雪月”的貴族派、宮闈氣,更加感動于張擇端將千姿百態(tài)的市民生活繪于筆端的情懷。他們敢于打破文化門檻,讓高雅和通俗并存,讓風(fēng)流與樸素齊飛。高雅和通俗的融合,讓文化變得豐富多彩,使得文化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不斷創(chuàng)新,新文化不斷破莖、成蝶。
羅馬帝國也是一個打破文化門檻的典型。他們歡迎所有愿意在羅馬定居的人,接納他們帶來的文化;另一方面,他們把自己看作世界公民,積極地去學(xué)習(xí)和交流異域文化。當時“大
秦”與唐朝就有很多文化交流,許多羅馬人在唐朝做了高官。
打破文化“門檻”并不意味著毫無門檻,誰都可以來蹂躪文化,也不意味著文化之間就毫無區(qū)別可言,不同文化之間天然地有區(qū)別、有底線。
禁不住為故宮的做法再一次點贊,開放18個展覽給普羅大眾,打破了文化“門檻”,而排隊的時長3小時以上,卻能篩選出真正喜愛故宮和故宮藏品藝術(shù)之人,這種不因身份等級、不因貧富貴賤,不因地域差別,只因個人修養(yǎng)和喜好的門檻,我們歡迎之至。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fēng)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打破文化“門檻”,讓你的、我的、他的文化之酒都傾倒到人類文化的大江大海里,不分種族、不限地域地滋潤每個人的心田,讓拉美的火熱、英德的高雅、法意的浪漫、北美的野性、中華的儒雅共享、熔融、交匯、發(fā)展,我想,文化的大同世界必將來臨!
[點評]
本文立論高遠,文氣縱橫。開頭簡潔而有力,同時緊緊切合論題;接下來的例證圍繞論證需要適度展開,非常精當,沒有冗余的細節(jié),而敘例之后的分析也能緊緊扣住論題,例議結(jié)合水乳交融,這樣的論證就顯得很有力量;收尾處恰當引用,以相對整齊的語言再次申明論點,簡潔明快。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臨場佳作,在論證框架的搭建特別是例證與分析的結(jié)合上有一定的示范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