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代琴僧釋大休及其琴學(xué)傳承

        2018-03-12 02:08:58章華英
        中央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 2018年1期

        章華英

        浙派是宋明之際最為重要的古琴流派,源于北宋,盛于南宋,尤其是以郭沔、劉志方、毛敏仲、楊纘等為代表的南宋浙派古琴,在歷史上有著極為深廣的影響。浙派在明代初期為“徐門正傳”,亦頗具影響。然而,至明代中后期,虞山琴派崛起,浙派在琴界的地位,逐漸為虞山派所替。其后,揚州地區(qū)廣陵派逐步形成,并成為清代以來最著名的琴派之一,而傳統(tǒng)的浙派古琴到了清代,其聲跡已日趨微滅,只在民間尚有流傳。

        然而,亦有認為,清乾隆年間,在杭州興起了以蘇璟、戴源、曹尚為代表的“新浙派”。追溯這一說法的來源,源自于查阜西1956年的全國古琴采訪工作報告。查阜西當(dāng)時將浙江地區(qū)的古琴流派稱為“新浙”,師承與淵源為清代蘇璟,代表性琴曲有《漁歌》《高山》《平沙》《瀟湘》,上一代代表人物有范師竹、釋開霽①《琴學(xué)六十年》誤為“濟”。關(guān)于釋開霽及其琴學(xué)傳承,本人將有另文探討。,現(xiàn)時代表人物則為張冶(味真)、根如和尚、徐元白。②以上觀點詳見查阜西(執(zhí)筆)、許健、王迪:《1956年古琴采訪工作報告》,載《琴學(xué)六十年》上冊,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1年5月,第443頁。其后,琴界多沿用查阜西觀點,大多稱徐元白為近代“新浙派”古琴的代表人物,其師釋大休則為浙派古琴宗師。

        彈琴要辨派,而后不誤于所從。所謂派者,非吳派、浙派之謂也。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則其琴古淡而近于拙,疏脫不拘,不隨時好,此山林派也。江湖游客,以音動人,則其琴纖靡而合于俗,以至粥奇謬古,轉(zhuǎn)以自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學(xué)士,適志弦歌,用律嚴而取音正,則其琴和平肆好,得風(fēng)雅之遺,雖一室鼓歌,可以備廟廊之用,此儒派也。辨別既明,不可不從其善者。④同注③,第219頁。

        由此可知,對于琴派,蘇璟等三人是反對按地域風(fēng)格而將其分為吳派、浙派,認為應(yīng)當(dāng)按琴學(xué)風(fēng)格、精神好尚各異,分為山林、江湖、儒派。因而,“新浙”一派便不可能為戴源、蘇璟等所創(chuàng),只能是后人的一種說法了。

        然而,盡管“新浙”一說有待商榷。但晚清以來,浙地琴人很多,彈琴風(fēng)氣亦很盛。筆者認為,近代以后浙地的古琴,主要是由釋開霽和釋大休這兩個師承體系展開,現(xiàn)代浙地有影響的琴人,亦大多出自這兩位僧人的門下。

        釋大休是近代高僧,他不僅精于佛學(xué)、書法、篆刻、詩詞,同時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古琴家。早在民國年間,大休弟子周冠九曾將大休詩文、語錄編成《大休上人遺著》一書,于1933年刊印出版。至20世紀(jì)90年代初,蘇州居士戈春男,在蘇州天平山南麓發(fā)現(xiàn)了大休的墓地,后與研究釋大休的諸家瑜刊印了《蜀僧大休》(2012年)一書。書中詳細記錄了墓地發(fā)現(xiàn)和修整的經(jīng)過,并輯錄了與大休相關(guān)的史料和事跡。蘇州寒山寺于2010年釋大休誕生140周年之際,重印了《大休上人遺著》,對大休靈塔進行修復(fù),并召開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研討會,對釋大休在佛學(xué)、篆刻、繪畫等方面的成就進行探討。然而,長期以來,琴界對于大休的生平、琴事及琴學(xué)傳承,語焉不詳,關(guān)注甚少。有鑒于此,本文將依據(jù)相關(guān)史料,對釋大休的生平、交游與琴的關(guān)系,釋大休的琴學(xué)傳承等問題展開討論。

        一、釋大休其人

        釋大休(1870—1932),四川仁壽縣人,俗姓鄢。幼年業(yè)儒,自幼好仙道,喜讀丹書。十三歲時棄道上峨眉山皈佛,十七歲在四川新都寶光寺受戒,法號演章,為臨濟宗二十二世“演”字輩下,自號大休,⑤釋大休:《自述》,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0頁。又號醉禪、石道人。關(guān)于大休學(xué)佛時間,有的文獻據(jù)周冠九《大休大師圓寂紀(jì)事》“十三歲棄儒入峨眉山修道”⑥周冠九:《大休大師圓寂紀(jì)事》,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1頁。,認為是大休是十三歲學(xué)道⑦戈春男、諸家瑜:《蜀僧大休》,2012年,第4頁。。本文據(jù)大休《自述》:“年十三上峨眉皈佛”,認為大休十三歲時乃皈佛非學(xué)道。他曾作詩偈云:“幼年即好仙,年長專學(xué)佛;學(xué)到五十余,始覺人難做?!雹噌尨笮荩骸段逖浴な刨省?,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4頁。又作自挽聯(lián)云:“身世足堪傳,學(xué)盡三家,幼儒長道終于佛;功行聊自述,游來五岳,饑餐渴飲倦時眠?!雹後尨笮荩骸蹲酝臁罚d《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6頁。

        圖表1.大休上人像*本圖源自今虞琴社編印《今虞》(研究古琴之???,1937年5月。

        釋大休自十七歲受戒以后,住四川寶光寺七年。期間大休遍游蜀中名勝、大小叢林。至光緒十九年(1893),大休辭蜀云游,只身孤影,抱琴身偕,游普陀,下五羊,朝禮三山五岳、四大禪林、八大古剎等,歷時達十六年之久?!胺ㄎ蛉?,故一塵不染,游完五岳,知四大以皆空。”*釋大休:《自祭文》,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1頁。至宣統(tǒng)元年(1909),大休上人告別了行腳生涯,開始住持法道。他先后駐錫過杭州云居超然臺畔圣水寺、富陽天中寺、杭州孤山照膽臺、蘇州寒山寺、太湖包山寺等處。在吳越山水之間,煙霞托跡,狂歡于琴境書海,徜徉于畫筆詩詞之中……

        因雅慕西湖山水之勝,大休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夏末入住杭州圣水寺。圣水寺在杭州吳山西側(cè)云居山頂。唐代始建,此后歷經(jīng)修復(fù)。至太平天國時,圣水寺曾慘遭兵燹。大休在圣水寺的時間應(yīng)當(dāng)是從1909夏末至1915年,前后近七年*據(jù)釋大休《云居山開墾》后注:“余來開墾,樹桃五百株,住七年而去。入富陽天真山之天中寺”。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4頁。。他剛到圣水寺之初,寺院已破敗不堪,“只破殿數(shù)間,荒煙蔓草,人蹤罕到?!?釋大休:《云居圣水寺門聯(lián)》,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6頁。大休于是開始修葺寺廟,開墾荒地。大休自稱“平生不務(wù)經(jīng)懺,喜研農(nóng)圃學(xué)”*釋大休:《自述》,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0頁。,他在山上種植了五百棵桃樹和一些竹子、芭蕉及芋頭等蔬菜瓜果,從而使荒涼的寺院又重顯生機。因忙于經(jīng)營農(nóng)圃,大休曾一度疏于古琴,如其詩中所述:“一肩瓶缽上云居,舍卻瑤琴事耜鋤。廣種芋頭充旱稻,多載蕉葉學(xué)行書?!?釋大休:《云居山開墾》,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4頁。在住持圣水寺期間,大休每日的生活便是栽花種竹,坐禪讀書,彈琴寫字,吟詩作畫……他曾自擬門聯(lián)一幅:

        選大名勝以建道場,作些實在功夫,耨雨鋤云,栽花種竹。得小休息而隨塵世,問我消閑事業(yè),吟風(fēng)弄月,讀畫彈琴。*同注。

        民國四年(1915),大休來到杭州遠郊的富陽天中寺*天中寺,原名崇福庵,一名天鐘寺,位于富陽太平村天真山。隱居。這里高峰插云,兩溪環(huán)抱,松竹交蔭,泉石秀幽,深澗夾雪。大休隱居于此,靜心冥思,彈琴讀書,聽天鐘梵音,看清泉流水,閑花落葉,可以洗身心之浮塵,悟生命之真諦……他在詩中寫道:

        為覓深林學(xué)隱身,又移瓶缽入天真。門多虎豹成群隊,寺與煙霞作比鄰。流水久聞生厭障,浮云時起了無因。詩魔大膽降難伏,又動吟思寄故人。*釋大休:《天真山》,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5頁。

        民國五年(1916),大休離開了天中寺,回到了杭州,入住孤山照膽臺。照膽臺在孤山北麓,今浙江博物館東側(cè),現(xiàn)已不存。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照膽臺由郡紳“金學(xué)曾請官地創(chuàng)建,以祀關(guān)帝”,以后重修多次,故照膽臺一直是祭祀關(guān)羽的祠堂。晚清時,浙江巡撫阮元在照膽臺旁還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詁經(jīng)精舍”。大休在照膽臺期間,曾有多名弟子從其學(xué)琴。

        至民國十二年(1923)的二月,大休又告別了孤山照膽臺,來到了蘇州。他先是在蘇州城內(nèi)龍池庵駐錫修行,其后住持蘇州寒山寺。其實,早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孟夏,江蘇巡撫程德全(雪樓)曾重修楓橋和寒山寺。宣統(tǒng)三年,程德全在好友周夢坡力薦下,請大休上人來寒山寺任住持。然而,大休到寒山寺不久,即逢辛亥革命,無奈大休又回到了杭州圣水寺,晦養(yǎng)山中。*周慶云:《蘇州寒山寺住持大休大師塔志銘》,載戈春男、諸家瑜:《蜀僧大休》,2012年,第65頁。

        大休這一次來到寒山寺,“梵宇已形頹廢”,僧眾星散。大休通過賣字鬻畫等籌措款項,對寒山寺進行了全面修葺,從而使這座千年古寺又漸漸恢復(fù)了盛時景象。

        大休在寒山寺的時間大約是三年左右。1926年春,他卸去住持之責(zé),又過起了閑云野鶴的生活,時而在蘇州城內(nèi)龍池庵,時而飄然于蘇淞之間。

        民國十六年(1927)春末,大休入住蘇州包山寺,前后歷時四年。因大休參禪護法,修建寺院,其在僧俗兩界名聲日隆。閑暇時,大休寄興于太湖山水間,日以種植、彈琴、作畫、吟詩為樂。從他寫給周夢坡的詩中,可知其在包山寺的一些情況。如《包山駐足,琴詩之外仍事種植,聊勤四體成詩,以告居士,幸賜教焉》三首:

        瓶缽隨緣帶笑看,洞庭卻似兩螺鬟。包山包住蕭間寺,容我安居學(xué)懶殘。

        云居昔日栽桃李,花已成溪付小僮。種果自然能得果,此中生意了無窮。

        苦行功修能未能,琴書與畫結(jié)三朋。有時陶冶持樽酒,學(xué)佛何妨學(xué)大乘。*釋大休:《包山駐足,琴詩之外仍事種植,聊勤四體成詩,以告居士,幸賜教焉》,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8—39頁。

        自1928年到1929年間,正是在包山寺的二年間,大休完成了他的傳世繪畫作品《百怪圖》,畫中103塊奇石各不相同,筆法古拙靈動,呈現(xiàn)出另一種古樸奇崛之美。當(dāng)時的社會名流如李根源、張一麟、金松岑、吳湖帆、周夢坡、龐萊臣、李希白等均曾為大休的《百怪圖》題詞。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初夏,大休從包山寺回到蘇州,退隱于城內(nèi)龍池庵里。在龍池庵,他的經(jīng)濟來源,主要由其弟子周冠九承擔(dān)。每天,大休都要參禪打坐,閑暇時仍以彈琴為主,如其詩中所述:

        蒲團坐我一琴橫,彈到無聲卻有聲。古調(diào)于今誰領(lǐng)略,不如絕響聽煩箏。*釋大休:《琴言》,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0頁。

        大休退隱龍池庵后,他于1931年中秋日,將衣缽傳于周冠九。不久至重陽節(jié),大休忽生西歸之意,經(jīng)周冠九再三懇留,始淡然置之。此后,每日撫琴載酒,吟詩作畫如平日。

        1932年夏,蘇州木瀆天馬山無隱庵主贈送給大休墓地一塊。無隱庵坐落于靈巖、天平兩座名山之間,明代崇禎年間由履中和尚所建。大休抱著“人棄我取”之旨,于風(fēng)景幽絕之處,自筑生壙。民國二十一年(1932)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一(12月8日),在走完人生六十三歲春秋之后,大休于自鑿之石洞中,晏然坐化。*周冠九:《大休大師圓寂紀(jì)事》,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頁。臨終前行辭名刺分送道友,體現(xiàn)了一個禪者的灑脫與逍遙。正如他的詩偈所云:

        學(xué)佛幾多年,春秋六十三。悟徹?zé)o生法,逍遙出世間。

        浮生原是夢,醒時亦是空。橫行無障礙,八面任西東。*釋大休:《五言·十九偈》,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5頁。

        縱觀大休一生,17歲出家,23歲前在成都寶光寺,故他一直自稱是“蜀僧”。其后云游天下達16年之久,至宣統(tǒng)元年(1909)夏末入住杭州圣水寺,至1923年辭別孤山照膽臺,他在杭州的時間長達14年。而從1923年2月直至1932年坐化圓寂,大休生命中最后的9年則是在蘇州度過的。因此,成都、杭州、蘇州,是大休一生中生活時間最久的三個地方。而他的一生中,琴、畫、詩、禪,則成為其生命中最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人生最后的時候,在選擇坐化圓寂前,大休也依舊不忘吟詩彈琴:

        我愛一張琴,臨行再一撫。老休去千秋,君還歸太古。*同注。

        二、釋大休的交游與琴

        據(jù)傳大休生前參禪不拘戒律,飲酒茹葷,一任性情,而善自心生,佛法心中自有。他能詩善畫,且與當(dāng)時名士多有唱和。其所畫云林瀑布,多奇趣。畫怪石,則形態(tài)無窮,令人吁詫。然而“究其精詣,乃在琴操”*金天翮:《大休僧傳》,載錢仲聯(lián)主編:《廣清碑傳集》卷二十,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382頁。。大休好友金松岑曾稱大休“琴操數(shù)十曲,尤工《瀟湘水云》之調(diào)。習(xí)之四十年,其聲幽麗,能使人意遠”*同注。。他似有曼殊的影子,亦猶寄宿寺院里的懷素、皎然。與大休一生有過交游的人很多,其中也有不少琴人的身影。而大休一生中的兩個知己,均為善琴之人,一為周慶云,一為周冠九。

        1.釋大休與周慶云

        周慶云(1864—1933),字景星,號湘齡,別號夢坡,浙江南潯人,為當(dāng)?shù)馗簧?。?jīng)營絲、鹽、礦等行業(yè),曾任蘇、浙、滬屬鹽公堂總經(jīng)理。1913年在杭州開辦天章絲織廠,抗衡外貨。1925年,為抵制日鹽進口,在上海浦東設(shè)立五和精鹽公司,又投資興辦長興煤礦。周慶云愛好文史、書畫、文物、藏書及著述,建藏書樓“晨風(fēng)廬”與“夢坡室”,先后藏書達5萬余卷,2萬余冊。編撰有《晨風(fēng)廬叢刊》《夢坡室獲古叢編》《夢坡詩文》《南潯志》《莫干山志》《西溪秋雪庵志》《潯溪詞征》《潯溪文征》《潯溪詩征》等。收藏古琴、琴書,時人稱江南第一。主持編纂并刊刻了《琴書存目》《琴操存目》《琴史補》《琴史續(xù)》等琴學(xué)文獻。

        周慶云好琴,但學(xué)琴時間是比較晚了。據(jù)傳是在民國二年(1913),時年50歲,從江陰古琴名家鄭覲文學(xué)琴,“稍稍明習(xí)曲、習(xí)數(shù)、習(xí)志之理”。而他與大休的相識要更早些,大約是在宣統(tǒng)二年(1910),由琴友葉亦園相薦,“大師留飲盤餐,相得甚歡”*周慶云:《蘇州寒山寺住持大休大師塔志銘》,載戈春男、諸家瑜《蜀僧大休》,2012年,第65頁。。當(dāng)時,大休剛?cè)胱『贾菔ニ虏痪?。以后,夢坡去杭州,曾多次拜訪大休。大休到了蘇州以后,亦然。兩人互引為知己。據(jù)周夢坡記述:“每至予齋譚藝,則津津忘倦,人知師工繪畫而不知治印?!馨灿谙蚁?,則音節(jié)清遠。”*同注。大休亦在詩里記述了兩人的交往,如《夢坡偕亦園枉顧見贈一律依韻奉和》所述:

        晦跡休心久戒吟,柴關(guān)胡事復(fù)相尋。攜琴有客談三昧,慨世無人正五音。書法雄奇齊北海,詩心澄澈比南潯。閑披一卷《靈峰志》,文采風(fēng)流又見今。*釋大休:《夢坡偕亦園枉顧見贈一律依韻奉和》,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7頁。

        大休還寫道,兩人不僅“傾談禪悅,頗得上乘”,且感嘆當(dāng)時“新聲亂雅”,故大休對夢坡“專心琴學(xué),搜羅古譜若干種,將為刪定付梓”之舉頗為贊賞,認為“喜見禮樂重明升平,自有待矣!”*同注。

        宣統(tǒng)三年(1911),周慶云向時任江蘇巡撫的程德全推薦,邀請大休上人赴寒山寺任住持。然而,時因辛亥革命,大休不久又回杭州。大休在《夢坡居士疊韻又贈走筆奉酬》詩里,記述了二人在圣水寺超然臺畔漫步暢談之事,其時心中不免感嘆萬千:

        湖海逍遙放浪吟,行蹤難定鶴來尋。心棲淡泊投元道,指下沖和見古音。早歲文章騰藝苑,晚年情性傍煙潯。相期重到云居寺,同上超然感昔今。*釋大休:《夢坡居士疊韻又贈走筆奉酬》,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7頁。

        1923年,大休辭別杭州去蘇州任寒山寺住持。臨行前,他為周夢坡寫了一首詩,題為《與周夢坡居士辭行》,云:“五岳游來不復(fù)游,吳頭越尾度春秋。禪心盡載詩中畫,身世如同水上漚。生死了明無我礙,興亡何苦替人愁。饑餐喝飲功行滿,修到無休大好休。”*釋大休:《與夢坡居士辭行》,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8頁。到蘇州后,又給周夢坡賦詩一首《衲承諸山重舉寒山寺住持,賦此呈夢坡居士教正》,寫下了當(dāng)時的心情:

        民國初年,有二次較大的琴會,一次是1919年在蘇州的“怡園琴會”,另一次便是1920年,周夢坡在上海主持的“晨風(fēng)廬琴會”。兩次琴會均給大休發(fā)了邀請。對于怡園琴會,時因釋大休正好“奉令管理照膽臺事”,故沒有參加,但大休認為“大集琴侶屬創(chuàng)舉”,且對怡園顧氏主人以畫馳名也是早有所聞,心中“恨不能飛來,一聆雅奏”*釋大休:《大集琴侶屬創(chuàng)舉,惜因事羈未能赴會,賦此呈教》,載葉希明編《怡園琴會實記》卷三,1919年刊本,第8頁。,故賦詩一首相贈:

        美說盧敖汗漫游,胥江又系木蘭舟。名園雅集皆琴侶,藝苑高風(fēng)有畫儔。振羽卻輸云里鶴,忘機慚對水中鷗。相期早錄鴻篇寄,已掬清泉拭倦眸。*同注。

        對于周慶云在上海舉行的晨風(fēng)廬琴會,大休聞訊后,十分欣喜。他認為“雅樂淪亡,有關(guān)人心世道,所以研正樂律者,意甚盛也”*《晨風(fēng)廬琴會記錄》下卷,夢坡室刻本,1920年,第22頁。。所以,盡管自己多日不復(fù)撫琴,但覺得“勝會難逢,知音罕遇”,故當(dāng)即賦詩兩首寄贈周夢坡,曰:

        一角詩筒寄野人,教攜琴鶴到春申。沈沈往事都亡譜,歷歷前緣大有因。性喜漁樵情自適,機忘鷗鷺意相親。此行不負平生愿,醉酒狂吟世外身。

        儒釋窮源證一心,流連琴德總愔愔。漫于人地分南北,只是年時別古今。樂以和平希盛世,律由中正定元音。欣逢桐院秋光好,髙會晨風(fēng)跡可尋。*《晨風(fēng)廬琴會記錄》下卷,夢坡室刻本,1920年,第22頁。

        “晨風(fēng)廬”琴會的首日雅集,大休即彈奏了琴曲《漁歌》*同注,第7頁。。

        大休圓寂后,周慶云為其寫了《蘇州寒山寺前住持大休大師塔志銘》,銘曰:

        猗與休公,微妙神通。靈休所啟,宣鬯次第。精通畫理,琴律孔融。檀那悟覺,耆舊相從。世塵分集,劫劫無窮。離苦得樂,□□□□?!酢踝鲃e,寤寐在躬。靈山會上,儻許重逢。*周慶云撰、諸家瑜點?!短K州寒山寺前住持大休大師塔志銘》,載戈春男、諸家瑜《蜀僧大休》,2012年,第65頁。

        2.釋大休與周冠九

        周冠九(1879—1945),法號無礙,江蘇蘇州人,清末民初時著名古玩商。幼年入私塾及英國圣公會學(xué)習(xí)多年,天資聰穎,生有異稟,“十二歲時即有出世之愿,因父母在堂,未能脫然塵外”*周冠九:《大休上人遺著序》,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5頁。。光緒十九年(1893),周冠九成為湖州南潯富商、著名收藏家龐萊臣*龐萊臣(1864—1949),名元濟,字萊臣,號虛齋,為浙江湖州南潯巨商、“四象”之一龐云曾次子。先在家鄉(xiāng)經(jīng)營家族生意龐滋德國藥號和龐恰泰醬園,后來在上海開辦龍章造紙廠,1918年因組建“潯震電燈有限公司”,而被譽為“浙江民族工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龐萊臣一生愛好收藏,收藏的來源包括南北各地舊家的藏品。弟子,頗得龐氏賞識。龐萊臣精于鑒藏,“每遇名跡,不惜重資購求”,擁有書畫名跡數(shù)千件。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龐氏介紹,周冠九與龐氏外甥、南潯富商張靜江相識,并成為密友。其后,周冠九在上海英商洋行、海關(guān)等處任職。光緒三十四年(1908)被派青島任交涉特派員。宣統(tǒng)二年(1910),周冠九由龐、張資助赴日本。*戈春男、諸家瑜:《蜀僧大休》,2012年,第46頁。其間“??畤纶缥?,虎狼當(dāng)?shù)馈?,于是憤而加入同盟會,奔走于反清革命之中。民國初年,因國?nèi)政治動蕩,時局變幻變測,逐移居倫敦二十年之久:“迨辛亥鼎革,方慶民國肇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孰意內(nèi)患外侮,尤甚于昔,不忍坐視淪亡,藉商隱海外,溷跡英倫垂二十年。漫游新大陸,足跡幾遍全球。”*周冠九:《大休大師圓寂紀(jì)事》,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1頁。

        周冠九與大休相識于何時,未有明確記載。但從周冠九“與師結(jié)佛緣十載,于茲參研禪理,恒師事之”*同注。的記載來看,兩人相識當(dāng)在十年以上。周冠九從英倫歸國,也正是得益于大休的來信相召。

        周冠九因在倫敦與英商合股投資古玩收藏,獲利頗豐。然而,其間亦飽嘗人間世態(tài),于是“愈覺宇宙逆旅,人生過客,如夢幻泡影,無法解脫”。其時,恰逢大休上人來函,冠九遂毅然整裝歸國。周冠九大約在1931年間回到蘇州,并在金閶門外建造了“覺夢廬”,日以“種竹栽花,禮佛誦經(jīng),不問世事”*同注,第2頁。,“與師盤桓,親逾骨肉”*同注。。

        大休亦將冠九視為知音,退隱龍池庵后,他于辛未(1931)中秋日,“親書佛法正宗源流、五家宗派及一生心得,刪成一卷,親授冠九,受持賜法名曰‘無礙’,復(fù)說偈曰:‘虛空無罣礙,古今長自在;大小沒方圓,上下非內(nèi)外?!诰彭敹Y引受,師因衣缽得傳?!?同注。可見,大休不僅將冠九視為知己,更是自己的衣缽傳人,在安排好一切之后,大休萌生西歸之意,臨行前,曾有偈云:“佛說幾多年,一字未曾有。吳越訪知音,得遇周冠九”*釋大休:《五言·十九偈》,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5頁。。又說:

        余自峨眉西下,五岳南游談禪論道者,固不乏人。惟此西來大意徹底,實罕冠九鮮讀佛經(jīng),此事不在文字。是故五祖衣缽,廬惠能得之也。得一知己,終身無恨。余一生大事,周子知之,止矣!*同注,第45—46頁。

        1932年,大休圓寂,冠九記述了整個經(jīng)過,從中亦可見師徒情深:

        本年廢歷十一月初三日,師因畫事入山去,后數(shù)日未得消息,旋見無隱庵香火來云,大師到山后,日日在塔前茅舍內(nèi)作書甚忙,夜以繼日。香火等習(xí)以為常,毫不經(jīng)意。至七日午后,師忽語香火云:“我欲去矣!”香火未解其意,以為將入城過余。咸以時晏道遠相尼,師漫應(yīng)之,即下山,就左近鄉(xiāng)老處,悉取平生所有衣物,雖一帽一履之微,均分給鄉(xiāng)友。復(fù)入山,又把酒長吟,興似甚豪者,并叮嚀香火,將連日所作詩畫稿,待冠九到山檢交之。至夜午,仍歡笑如恒,繼復(fù)飲酒一樽,便入石龕內(nèi)坐定。香火等亦隨之入,惟見師從容坐定,如平日之坐禪。旋聞噓氣三口,穩(wěn)坐不復(fù)動,口中微有游息而已,眾呼之不應(yīng)。翌晨來城奔告,冠九冒雨赴山,詣龕前連呼吾師,微見噓氣一口,了無一言。諸村善信趨前禮拜者,絡(luò)繹于途,即城內(nèi)亦有趕至頂禮生佛者。延至十一日黎明,吾師頭頂溫度始盡,即入無余涅槃而滅度。嗚呼,痛哉!*周冠九:《大休大師圓寂紀(jì)事》,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3—4頁。

        大休圓寂后,周冠九將其遺稿整理,編纂成《大休上人遺著》,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刊行于世。

        周冠九是否曾從大休學(xué)琴,未有記載。但他平日喜種花、飼鳥、飲酒,《今虞琴刊》記載他曾從清末民初琴家李子昭學(xué)琴,擅彈《雙鶴聽泉》。后又養(yǎng)李終身,成為琴界佳話。

        三、釋大休的琴學(xué)傳承

        釋大休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古琴家,從其學(xué)琴的弟子很多。這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近代浙江古琴名家徐元白,其弟子很多,對浙江琴學(xué)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除此之外,大休主要的古琴弟子還有徐元白胞弟徐文鏡以及吳其珌、方鎮(zhèn)華、汪建侯、吳兆奇等?,F(xiàn)將大休的古琴傳承列表如圖表2:

        圖表2.釋大休傳承系表:

        1.徐元白

        徐元白(1893—1957),別署原泊。清光緒十九年,出生于浙江海門鎮(zhèn)(今椒江市),祖屋位于椒江市陳家巷2號。父徐月秋,以販賣灘涂水產(chǎn)、福建干果為業(yè),能書畫,是當(dāng)?shù)嘏妹?徐匡華、徐曉英、周素子、沈奇年:《古琴家徐元白》,載《杭州文史資料》,第5輯(內(nèi)部資料),1985年,第103頁。。

        徐元白少時聰慧好學(xué),16歲在私塾讀完《四書》《五經(jīng)》。17歲時離家南下。1913年,徐元白與其胞弟徐文鏡一起,經(jīng)時任保定軍咨府軍官學(xué)校(后改名陸軍大學(xué))教官李濟深*李濟深(1885—1959),原名李濟琛,字任潮,廣西梧州人,原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中國國民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陸軍大學(xué)教官,黃埔軍校副校長。等人介紹,隨孫中山參加北伐戰(zhàn)爭,曾任北伐臨時審判廳廳長何應(yīng)欽的秘書。北伐軍進入福建后,曾任縣長。其后一度宦游于河南、四川、重慶、浙江等地,任職于政法部門。1932年6月至10月,曾擔(dān)任河南汝南縣縣長*駐馬店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駐馬店地區(qū)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8頁。。1940年,遷居重慶市郊歌樂山??箲?zhàn)勝利的次年,徐元白攜家返杭,居住于西子湖畔“半角山房”舊居。1956年冬,徐元白患尿毒癥。1957年3月病逝于杭州。

        關(guān)于徐元白,目前琴界已有較多研究,本文僅就以下幾個問題,作一探討。

        (1)徐元白與釋大休學(xué)琴的時間、地點

        一般認為徐元白是“二十歲那年,拜清末浙派大琴家大休法師學(xué)習(xí)古琴”*同注。,亦有的寫明是在民國元年(1912),徐元白在游歷蘇州天平山時,聽到大休的琴聲,始師從大休法師學(xué)琴*徐曉英、徐君躍:《浙派古琴藝術(shù)》,杭州: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03頁。。

        從本文前面所述可知,自1909年至1915年間,大休時任杭州圣水寺住持。雖然在1911年時經(jīng)周夢坡力薦,大休曾赴蘇州任寒山寺住持,但不久即因辛亥革命返回杭州圣水寺。故1912年間,大休是圣水寺的方丈。至于徐元白在“天平山聽到大休琴聲”,可能是與正好在蘇州天平山云游的大休偶遇相識并拜師,但其后主要學(xué)琴當(dāng)是在杭州圣水寺。另因1913年,徐元白已南下廣州,參加北伐,故學(xué)琴時間是從1912至1913年間,大約一年左右。

        圖表3.徐元白(1893—1957),徐君躍提供

        (2)徐元白與浙派古琴

        當(dāng)代琴壇一般都將徐元白列入新浙派代表人物。那么,徐元白與浙派古琴的關(guān)系究竟如何?

        歷代琴家對流派的劃分,是有不同的依據(jù),有以藝術(shù)風(fēng)格而分山林、江湖、儒派的,也有以地域而分浙、閩、蜀、廣陵、虞山諸派的。后者的區(qū)別,乃是以地域、師承與演奏風(fēng)格為依據(jù)。

        首先,從徐元白的師承來看,徐元白早年受學(xué)于釋大休。但從本文前述可知,大休為蜀僧,24歲時離蜀云游天下,直至宣統(tǒng)元年(1909)才到杭州,時年大休已39歲,而在大休62年的人生中,生活于杭州的時間為14年,先后住持圣水寺、富陽天中寺、孤山照膽臺。其時,操琴不絕。雖然其師承之源尚無從考證,但大休到杭州就已善琴,和歷史上的浙派并無關(guān)系。大休一生云游天下,與各地琴僧、琴人間互相學(xué)習(xí),受到各種不同風(fēng)格影響。因此,從師承來看,將徐元白認定為“浙派”或“新浙派”,顯然是缺乏依據(jù)的。

        其次,從徐元白的琴學(xué)觀點來看,他歷來主張博采眾家之長,生前從未提出“浙派”或“新浙派”一說,亦無任何有關(guān)浙派的著述傳世。1937年所刊《今虞琴刊》中有《琴人問訊錄》,徐元白在“傳派”一欄填的是“始受傳于大休開士,繼游學(xué)四方,向無派別”*今虞琴社編印《今虞》(研究古琴之???,1937年,第261頁。。由此可知,徐元白本人并不認為自己是浙派。

        基于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將徐元白歸為浙派或“新浙派”代表人物,似為不妥。

        事實上,早在清道光年間,浙江籍琴家陳幼慈先生在其《鄰鶴齋琴譜》中,即已提出“曲分南北”,而“琴本無派”*〔清〕陳幼慈:《鄰鶴齋琴譜·琴本無派》,載《琴曲集成》,2010年,第21冊,第22頁。的觀點。近代琴人徐卓在《今虞琴刊》中也載文認為,琴雖有南北之別,卻反對將琴分派。他說:“用律嚴而取音正,乃入門必經(jīng)之程序,為各派所同。功夫日進,指與心應(yīng),益以涵養(yǎng)有素。多讀古籍,心胸灑然,出音自不同凡響,以達于古淡疏脫之域,亦各派所同也。殊途同歸,何有于派哉?!?徐卓:《論琴派》,今虞琴社編印《今虞》(研究古琴之???,1937年,第45頁。如此,我們大可不必將徐元白限定為浙派。

        (3)徐元白的琴學(xué)貢獻

        本文認為徐元白非浙派或新浙派宗師,并不等于否認徐元白先生的琴學(xué)貢獻。綜合徐元白在琴學(xué)方面的成就,如下:

        第一,參與組織近代琴社,開展琴學(xué)活動。

        早在1936年,徐元白參與“今虞琴社”的組織和活動??箲?zhàn)前夕,徐元白又在南京組織“青溪琴社”,后又在重慶發(fā)起成立“天風(fēng)琴社”,并任社長。期間與各省琴社頻相往來,如揚州的“廣陵”、長沙的“愔愔”等。又應(yīng)上海百代公司之邀錄制了《漁樵問答》《高山》《普庵咒》《瀟湘水云》等唱片,發(fā)行于國內(nèi)外。1947年返杭以后,徐元白集湖上名流,如張宗祥、徐映璞、斯道卿、周歧隱、朱式明、蔣蘇庵、孫慕唐及鐵海道人等,組織“西湖月會”。每每選擇清秀靜逾的郊外溪邊、僧寺尼庵舉行,每月一次,與會者攜酒菜各一,故又稱“壺碟會”。眾同好或聚于湖上,或聚于梅塢,或登臨高山,或郊游溪畔,吟詩作賦,撫琴對弈,揮毫潑墨,極富雅趣。

        第二,改編、創(chuàng)作、整理琴曲。

        徐元白根據(jù)其父親琵琶曲改編的琴曲《泣顏回》(又名《思賢操》),其曲調(diào)委婉深沉,音節(jié)幽靜淡潔,抒發(fā)了先哲孔子對顏回的懷念和凄愴之情。該曲最早載于《今虞琴刊》,其后在琴界廣為流傳。徐元白在此曲的附錄中寫道:

        《泣顏回》,古調(diào),惟流傳海濱簫管中。先嚴月秋公雅擅琵琶,熟翻此操。當(dāng)更深人靜,慢捻輕攏,韻永音悲,聞?wù)咛?。元白少時,夜讀既畢,伏枕欲寐,聞此則魂夢俱清,故其節(jié)奏,耳聆最熟。及學(xué)操縵,乃為翻譜入琴,撫弄多年,始得韻味。*徐元白:《泣顏回曲跋》,今虞琴社編印《今虞》(研究古琴之???,1937年5月,第208頁。

        除了廣為流傳的《泣顏回》,徐元白一生中還創(chuàng)作過多首琴曲,如《叮嚀曲》《海水天風(fēng)》等曲,只惜已經(jīng)散佚了,今《天風(fēng)琴譜》中僅存《西泠話雨》一首。此曲創(chuàng)作于1945年,徐元白自蜀返杭:“吊鉅創(chuàng)于劫后,逢舊雨于湖邊,悲喜交集,無以自況。故借變聲作曲,以蕩胸臆。與前作《叮嚀曲》《海水天風(fēng)》《浮槎》《思賢》諸操,不僅造句不同,即取音亦異?!?徐元白:《天風(fēng)琴譜·附言》,載《天風(fēng)琴譜》,1953年油印本,第5頁。1953年,徐氏又對此曲作了重新訂正。此外,徐元白還為一些傳統(tǒng)琴曲附注工尺板眼,如《鷗鷺忘機》《秋江夜泊》《靜觀吟》等曲,以利普及和學(xué)習(xí)。他非常重視樂曲節(jié)拍,認為:

        調(diào)之有板,如馬之有韁,馬無韁則逸,調(diào)無板則弛。古傳琴操,僅有指法,不注板拍,操縵者漫無準(zhǔn)繩,故嘗憑個人耳聰,為之增刪,更改專譜,迭則花樣層翻,以致本音漸失,后學(xué)者嘗同譜同調(diào),兩人同習(xí),其音節(jié)參差不能合奏,皆由無板尋聲,失其準(zhǔn)則之故。*同注,第209頁。

        第三,在琴學(xué)理論方面,徐元白也卓有建樹。

        1953年,徐氏著《天風(fēng)琴譜》(油印稿本),其中錄有所作琴曲《西泠話雨》等五曲,為未完稿(現(xiàn)僅存《西泠話雨》一曲)。另有琴學(xué)論著《弦度分段取音訣》《弦度分段取音述略》《弦度分段取音與舊三分損益取音對照表》等篇,提出弦度分段取音法。徐元白認為,傳統(tǒng)三分損益法,是為十二律呂旋宮而設(shè)*徐元白:《弦度分段取音述略》,載《天風(fēng)琴譜》,1953年油印本,第1頁。。他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弦度分段取音的方法。如以三弦為例,將弦長分為90等分,則宮、商、角、徵、羽、高宮分別在90分、80分、72分、60分、54分、45分處,各分段均為整數(shù),這對于古琴初學(xué)者聽音取音很有幫助。

        (4)徐元白的琴學(xué)傳承

        徐元白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其弟子亦遍及各地。按時間不同,1949年以前的古琴弟子,主要有黃雪輝、江樹箓、趙乃文、譚方成、呂佛庭、張士杰、姚丙炎、高羅佩等。

        黃雪輝是徐元白的夫人,師從徐元白學(xué)琴多年。1957年徐元白去世后,黃雪輝在杭州教習(xí)古琴,弟子眾多,為浙地古琴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江樹箓,是杭州人,30年代就職于杭州硤石米業(yè)學(xué)校,他從徐元白學(xué)琴的時間也較早。

        圖表4.徐元白夫人黃雪輝女士彈琴圖

        20世紀(jì)30年代,徐元白曾在河南任職,其時有趙乃文(河南開封人)、譚方成(河南泌陽人)、呂佛庭(河南泌陽人)、張士杰(河南信陽人)等,均在此期間從徐氏學(xué)琴。其中,呂佛庭術(shù)學(xué)兼治,詩書琴畫皆精,1948年赴臺灣后,在臺傳播古琴藝術(shù)。吳士龍(1892—1966),字云孫,號心石,是浙江海寧望族,1922年離家闖蕩,以求自立。30年代曾任職河南省民政廳,其間曾師從徐元白學(xué)琴。回滬后,吳士龍與徐氏一起參加了今虞琴社活動,并與吳景略、查阜西、吳蘭蓀、沈草農(nóng)、張子謙等成為莫逆之交,經(jīng)常在一起研討琴學(xué)、交流技藝。鄧霞峰是河南南陽人,30年代住河南開封徐府,與其女鄧起文分別從徐元白和黃雪輝學(xué)琴。

        1940年,徐元白遷居重慶市郊歌樂山,后因勞累而病倒,其時,國民黨名將馮玉祥聘請當(dāng)?shù)孛t(yī)張簡齋為其診治,從而使徐元白的病情得以好轉(zhuǎn)。馮玉祥后來厭倦官場軍政生涯,曾在重慶向徐氏學(xué)琴作畫。在重慶期間,徐元白組織“天風(fēng)琴社”,當(dāng)時荷蘭駐華大使高羅佩也曾向他習(xí)琴。1946年,姚丙炎在杭州師從徐元白學(xué)琴,姚氏后來遷居上海,并打譜了《酒狂》《大胡笳》《烏夜啼》《碣石調(diào)·幽蘭》等琴曲,成為徐元白弟子中最有成就的古琴名家。

        20世紀(jì)50年代以后,師從徐元白學(xué)琴的學(xué)生還有很多,如其子徐匡華,另外還有徐曉英、鄭云飛、高醒華、黃德源等。

        綜上所述,徐元白作為大休最為重要的弟子,對于現(xiàn)當(dāng)代浙地琴學(xué)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2.徐文鏡

        徐文鏡(1895—1975),別署鏡齋,浙江海門(今椒江市),徐元白胞弟。早年讀過兩年私塾。15歲時跟隨兄長徐元白離家,1913年隨徐元白南下廣州,追隨孫中山參加北伐戰(zhàn)爭。*徐靈玉:《我的父親徐文鏡》,載《椒江文史資料》第6輯,1988年,第1頁。

        徐文鏡精于書畫篆刻,善畫松竹、山水,于金石學(xué)造詣尤深,早在1916年即出版《鏡齋印稿》*此書共四冊,冊高八寸九分、闊三寸九分,每頁一印,印高三寸九分、闊二寸四分,署廣州徐文鏡刻,俱拓邊款。。1923年6月,任國民黨大本營出勤委員*《委派徐文鏡職務(wù)令》,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編《孫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533頁。。其后,曾任河南省政府秘書等職。后至上海,創(chuàng)設(shè)“大雅社”,從事篆刻印章。著有《古籀匯編》十四卷*籀文,又稱“籀書”“大篆”,徐文鏡認為,“小篆”“繆篆”均源之于古籀。,“匯集甲骨刻辭、鐘鼎款識、周宣石鼓、秦漢吉金以及古璽、古陶、古幣、古兵器等各種文字,共約三千個單字,重文三萬余個”*《古籀匯編出版說明》,見徐文鏡《古籀匯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1頁。。此書自1934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刊印行世后,歷來為世所重,至今仍為印林必備之書,并被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小學(xué)類》*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整理《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jīng)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146頁。。

        徐文鏡早年跟隨大休學(xué)習(xí)古琴,時間與徐元白同時。民國時期,又與兄徐元白一起參與各地的琴人結(jié)社。1938年,今虞琴社社友于嚴天池墓前立碑,題《明代琴宗嚴天池先生墓碑》,此即由彭祉卿撰文,徐文鏡書寫,常熟李鳳翔刻石。

        抗戰(zhàn)期間,徐文鏡全家遷居重慶,任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技正,并在重慶七星崗開設(shè)“紫泥山館”,所治印泥,廣受贊譽。*同注。時與章士釗、沈尹默、張大千、喬大壯、唐醉石等名流頻繁切磋,并與喬大壯、蔣維崧、朱景源等共同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印學(xué)團體“巴社”。1946年1月,徐元白、裴鐵俠、胡瑩堂、高羅佩等在重慶組織成立“天風(fēng)琴社”,徐文鏡也是琴社的主要成員,經(jīng)常互相切磋琴藝。1946年,徐文鏡隨國民政府機關(guān)舉家遷至南京。1947年秋歸杭,與兄徐元白會集湖上名流,組織“西湖月會”,撫琴對弈,吟詩賦詞,成就一段佳話。

        1948年,徐文鏡攜二子赴臺灣治眼疾,次年移居香港。1950年,徐文鏡在香港置海表琴臺,并撰文曰:“琴,雅樂也。雅者正也,所以正其心,無邪思也。許叔重曰:琴,禁也。義亦如此。我國禮樂之邦,古人無故不撤琴瑟。尚乎樂,所以崇乎禮也。余束發(fā)受書,所好乎藝,故愛乎琴。”*潘廣慶:《徐文鏡與海表琴臺及十二琴銘》,載《羊城今古》,2005年第1期,第26頁。

        徐文鏡也善于制琴,20世紀(jì)50年代,徐文鏡曾在香港監(jiān)制了12張古琴,并為之撰寫了《鏡齋十二琴銘》,廣為流傳。其中一琴名“元白”,是為思念其兄長徐元白,他說:“先兄元白,彈琴五十年,入禪理,出化鏡,近推為浙派正宗,勒銘記之,泫然出涕”。其銘曰:

        兀然高出者元,介然不染者白。元者玄,依于禪。白者潔,退于密。茲不可乎復(fù)得,撫斯琴兮長憶。*同注。

        其手足之深情,感人至深。

        《鏡齋十二琴銘》另有一琴銘即為《大休》,是為懷念其師。徐文鏡寫道:“余學(xué)琴于大休上人,則今五十年矣。因以其名命琴,并勒斯銘。大休不休矣?!?同注。其銘曰:

        休于巔,鶴聽泉。休于湖,山不孤。休于道,眾峰小。休于游,屋如舟。休于琴,虛無心。我乃觀其音。*同注。

        移居香港后,徐文鏡常感身若浮萍飄零,思念故鄉(xiāng),尤其是對“平生讀書、釣游之處”的西湖,更是歷歷在目,寢食難忘。徐文鏡嘗云:“吾浙西湖山水,天壤間之美境也。湖開曉鏡,山里云鬟;秋月樓臺,春風(fēng)楊柳;接富春之景色,挹天目之清幽??梢阅依?,可以臥游,盡一日而有余,終其身而不足。”*徐文鏡:《西湖百憶自敘》,載《西湖百憶》,香港:香港紫泥山館出版,1960年,第1頁。自1952年至1955年,文鏡憑借自己的回憶,以詩記寫西湖風(fēng)情,集為《西湖百憶》。《鏡齋十二琴銘》有琴銘為《憶西湖》,足見思鄉(xiāng)之情:

        泛彼西湖,啼鶯柳陰。陟彼遙岑,修篁森森。鼓之秋清,目滿湖平。鼓之冬深,殘雪初晴。我今憶之,琴中當(dāng)日之西泠。*同注,第27頁。

        徐文鏡弟子眾多,如四川曾右石、湖北曹立庵、江蘇張琦、廣東談月色、香港范子登等。尤其是與高羅佩,兩人互引為知己。1951年,高羅佩從印度到香港,遂杯茗相邀文鏡,并作七律一首贈之:

        漫逐浮云到此鄉(xiāng),故人邂逅得傳觴。巴渝舊事君應(yīng)憶,潭水深情我未忘?;驴兏以葡j戀Z,游蹤聊喜繼玄奘。匆匆聚首匆匆別,更泛滄浪萬里長。*陳之邁:《荷蘭高羅佩》,載《傳記文學(xué)》,第14卷第1期,1969年,第41頁。

        3.吳其珌

        吳其珌(1899—1984),號竹叟,福州螺江人,中學(xué)時師從畫家張維凡學(xué)畫。1924年考入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和書畫名家張書旗同窗,得到潘天壽、諸聞韻等名師指導(dǎo)。畢業(yè)后,先后在集美中學(xué)、閩侯師范任教。1949年后曾任福州畫院副院長。著有書畫集《想天樓石鼓文》(1926)、《吳其珌書畫集》(1938,福州萬有書店)和《山月江風(fēng)樓琴譜》,劉海粟見其所編琴譜,曾即興贈詩:“案有琴書庭有竹,吳氏山林本不俗。”*楊萬青:《畫竹生涯七十年——訪福州畫院副院長、書畫家吳其珌》,載《對臺宣傳好稿集》(內(nèi)部資料),1979年,第44頁。

        吳其珌從大休學(xué)琴的時間,大約是在大休住持照膽臺期間,并曾得贈“天風(fēng)海水”琴一張。此琴現(xiàn)藏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館,仲尼式,髹黑漆,無斷紋。琴底龍池上方有“天風(fēng)海水”四字。龍池下方有“其貌沉沉,其聲愔愔,其德甚古,而其感人甚深,是將以陶淑情性冷汰塵滓,似與造物者游,而豈徒論乎綽注與猱吟?!甭淇钍恰昂I现焯扈笾沏憽?。朱天梵*朱天梵(1883—1966),名光,又名沖,字天梵,別字漢才,以字行,三林鄉(xiāng)人。著有《明遺民錄》《經(jīng)學(xué)述概》《述書》《小盤柴阿文稿》《天梵樓詩》等10余種,金石類《梵樓印存》等。精書畫金石,曾任教上海美專,是吳其珌老師。在此琴在龍池右側(cè),則有吳其珌另一位老師釋大休題寫的銘文三行:“妙墨須求淡遠,元音更欲和平。學(xué)本正心誠意,為仁莫覓長生。蜀僧大休題于孤山。”*鄭國珍、王清雷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福建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106頁。其下有朱文篆字“大休之印”款。另在龍池內(nèi)有刻款二行:“甲子春三山想天樓主吳其珌,重修于西湖唐孤山寺客舍?!扁j有一印為“吳”。*同注??芍獏瞧浍佊诿駠鬃幽?1924)春對此琴進行了重修。

        4.方鎮(zhèn)華

        方鎮(zhèn)華(1903—1990),四川營山人,少年入私塾學(xué)習(xí)。在成都中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上?!爸袊珜W(xué)”大學(xué)部。畢業(yè)后,返家鄉(xiāng)營山,任營山縣立小學(xué)校長。不久后,出任成都師范大學(xué)附中部主任、成都快報社社長,川軍鄧錫侯部駐山西、武漢、桂林、重慶、南京、上海等地辦事處處長等。其后,一直側(cè)身于國民黨巴蜀官場,秘密從事地下黨的活動。*王群生:《撥開歷史迷霧,一瞥斯人身影》,載《重慶統(tǒng)戰(zhàn)政協(xié)文史資料叢書》編委會編:《重慶文史館》,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第252頁。1949年以后,曾任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

        方鎮(zhèn)華從大休學(xué)琴的時間,大約是在他考入上海“中國公學(xué)”大學(xué)部以后。其時,大休任杭州照膽臺方丈。方鎮(zhèn)華不僅從大休學(xué)琴,同時學(xué)會了制硯技藝。大休至交金松岑*金松岑(1873—1947),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號壯游、鶴望,筆名金一,自署天放樓主人,江蘇吳江市同里鎮(zhèn)人,清末民初國學(xué)大師。有著述《天放樓詩集》(正續(xù)季集)、《天放樓文言》(正續(xù)遺集)、《鶴舫中年政論》《孤根集》《皖志列傳》《詞林擷雋》《女界鐘》《自由血》《孽?;ā?部分)等。(1873—1947)在《大休僧傳》里曾云:

        方住持照膽臺,臘月之望,皓魄中天,與其學(xué)琴弟子方鎮(zhèn)華囊琴載酒游孤山。寒梅作花,乃對坐放鶴亭,作《梅花三弄》,一彈三嘆,且飲且鼓。湖魚出聽,翠羽爭集,不知霜風(fēng)之凄緊,晨曦之東出也。*金天翮:《大休僧傳》,載錢仲聯(lián)主編《廣清碑傳集》卷二十,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382頁。

        5.汪建侯

        汪建侯,又名劍侯,字國樹,浙江杭州人。擅長繪畫,以醫(yī)為業(yè),早年在杭州行醫(yī)??箲?zhàn)后寓居上海,之后又移居南京,設(shè)私人診所。晚年往來于滬、杭等地。汪建侯從大休學(xué)琴的具體時間不詳,大約是在大休住持照膽臺期間。著有《琴學(xué)津逮》(全三冊,油印本)。其主要的古琴弟子有姚丙炎、梅曰強。其中,姚丙炎自1942年起曾從汪建侯學(xué)得《陽關(guān)三疊》《石上流泉》諸曲,1946年后就學(xué)于徐元白。

        汪建侯還得到了大休贈予的二床古琴,此即傳為唐代“飛泉”琴和明代潞王“中和”琴?!帮w泉”琴后歸香港琴家唐健垣所有,后來被盜,至今下落不明?!爸泻汀鼻賱t在汪建侯去世后,由其家屬傳給梅曰強,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結(jié) 語

        萬般歸一一無端,惟有琴能奏《普安》。靜聽心香微妙出,薰?fàn)t不必用沉檀。*釋大休:《琴言》,載《大休上人遺著》,民國二十二年刊本,第40頁。

        這是釋大休的《琴言》詩。作為一代高僧,釋大休在佛學(xué)、古琴、詩畫方面皆造高妙。而彈琴聽琴,就如參禪悟道、吟詠作畫、徜徉林泉一樣,是其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古琴,不僅是大休隱于禪、隱于琴的方式之一,也是他走向超逸生活的途經(jīng)……而置身于巖石松風(fēng),沉浸于佛影禪意,徜徉于琴聲鶴夢之中的那一種心靈的憩息,是否便是禪僧所謂的于幽絕之中見空寂,于白云之中見閑適,于松風(fēng)之聲見清雅,于流泉之中見恬淡呢!而由大休弟子徐元白等人所傳承的浙地古琴,至今綿延不絕,在現(xiàn)當(dāng)代琴壇有著至為深遠的影響。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va精品va国产va| 搞黄色很刺激的网站二区| 精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在线观看一区蜜桃|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日本japanese丰满多毛|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爆乳日韩尤物无码一区| 三级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好男人社区影院www|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nv精品你懂得| 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搞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女人喷潮完整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 亚洲av色图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成人基地| 久久青草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人妻| 东京热加勒比久久精品| 又粗又黑又大的吊av|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精品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在线免费观看在线| 男人天堂网2017|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