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執(zhí)政黨——人民行動黨于11月23日對外宣布了新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的職務,現(xiàn)任財政部部長王瑞杰被任命為第一助理秘書長(“一秘”,執(zhí)政黨的二把手)。一般來說,擔任這一職務的人選最有可能接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執(zhí)政黨一把手,現(xiàn)任秘書長為現(xiàn)任總理李顯龍)一職,并在下一屆大選獲勝后成為新任總理。新加坡媒體預測稱,王瑞杰將于2019年被委任為副總理,為未來交接做準備。
王瑞杰現(xiàn)年57歲,早年曾在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并取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和公共行政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他擔任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私人秘書;2005年至2011年,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期間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考驗;2011年至2015年,任新加坡教育部部長;2015年至今,任新加坡財政部部長,并擔任未來經濟委員會主席這一重要職務,推動新加坡經濟的持續(xù)轉型。王瑞杰被認為是第四代領導團隊中經驗最豐富的一位,一直是新加坡各界看好的下一代領導班子的核心人物。
不過,王瑞杰能否接班現(xiàn)任總理李顯龍,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歷史上,新加坡也有過“二秘”(人民行動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二助理秘書長)成為總理的先例。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就是先當選為“二秘”,隨后成為“一秘”,再當選總理的。在本次黨內選舉中,與王瑞杰同為下一任總理有力競爭者的49歲的現(xiàn)任貿工部長陳振聲,被任命為“二秘”。此前,王瑞杰在2016年5月的一次內閣會議中突然中風,由于搶救及時,他很快恢復并回歸領導崗位。外界對其健康狀況的擔憂可能會影響到王瑞杰的總理之路。此外,黨內有資深議員表示,如果說王瑞杰有什么缺點的話,可能是他在做決定時不夠果決。專家表示,與前幾任總理相比,第四代領導人的資歷和內政外交經驗都明顯短缺,從政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不管誰出任總理,都會面臨一個重要挑戰(zhàn),就是如何說服其同僚接受自己的觀點,以打造一個穩(wěn)固的領導團隊。
10月25日,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宣誓就任新一任伊拉克總理。伊拉克總理、總統(tǒng)和議長這三個最高職位終于全面落定,也為今年5月開始的伊拉克大選畫上了句號。
阿卜杜勒-邁赫迪1942年生于首都巴格達。其父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什葉派神職人員,并在伊拉克君主政治時期任部長。他本人于1963年從巴格達大學畢業(yè)獲經濟學學士學位,上世紀70年代初又在法國獲得政治學碩士和經濟學碩士學位。1973至1982年,阿卜杜勒-邁赫迪在法國多個機構從事阿拉伯國家的相關研究,主導出版了多種阿拉伯語和法語雜志。1979年,伊朗爆發(fā)伊斯蘭革命,同屬什葉派的阿卜杜勒-邁赫迪緊隨潮流投身伊斯蘭運動。上世紀80年代,他在伊朗加入由伊拉克流亡什葉派人士組成的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并憑借良好的教育背景,逐漸成為重要的領導人。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后,阿卜杜勒-邁赫迪回國參與戰(zhàn)后政治進程,在過渡時期參與制定伊拉克新憲法,隨后在歷屆政府中擔任過多項職務:2004—2005年,在伊臨時政府擔任財政部部長,2005—2011年任副總統(tǒng),2014—2016年,任石油部部長。2017年,阿卜杜勒-邁赫迪退出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成為獨立政治人士。今年10月2日,他獲提名為候任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是伊拉克近12年來首名非達瓦黨(伊拉克最主要的什葉派黨派)成員的總理。
阿卜杜勒-邁赫迪在就任后表示,將把安全、公共服務和反腐敗當作頭等大事。他把首次內閣會議地點選在首都巴格達“綠區(qū)”(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以后,巴格達市中心被劃出了一塊特殊的區(qū)域,打造成當?shù)匕脖W顕烂艿牡胤?,稱之為“綠區(qū)”)外,“希望把整個伊拉克視作一個‘綠區(qū)’”。然而,目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成員總數(shù)估計仍超過2萬人,因此,如何消除恐怖組織殘余、重建國家,將成為阿卜杜勒-邁赫迪及其政府所面對的嚴峻考驗。
11月6日,喀麥隆總統(tǒng)保羅·比亞在國民議會宣誓就職,開啟了其新的7年總統(tǒng)任期。在此前10月的總統(tǒng)選舉中,比亞獲得71.28%的選票,以絕對優(yōu)勢連續(xù)第七次贏得總統(tǒng)選舉。新任期屆滿后,比亞的執(zhí)政時間將長達43年,是世界上除君主外執(zhí)政時間第二長的領導人。
比亞1933年生于喀麥隆南部農村,父親是神學院的傳教士。他1956年赴法留學,先后就讀于巴黎大學經濟和法學院、巴黎政治研究學院和海外高等研究學院。1962年回國后,比亞從總統(tǒng)府特派員一直做到總統(tǒng)府秘書長。1975年,他出任政府總理;1979年,成為法定總統(tǒng)繼承人。1982年11月,比亞從開國總統(tǒng)阿希喬手中接任總統(tǒng)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84年1月正式當選總統(tǒng),并在此后的1988年、1992年、1997年、2004年、2011年成功連任總統(tǒng)。比亞于1983年9月,當選為喀麥隆執(zhí)政黨——民族聯(lián)盟中央委員會全國主席,1985年3月該黨改名為喀麥隆人民民主聯(lián)盟后,又出任聯(lián)盟中央委員會全國主席至今。
喀麥隆國內有超過200個種族與語言族群,1960年獨立后,國內各地區(qū)、各部族矛盾極其復雜、尖銳。比亞當初擔任總理和接任總統(tǒng)便是喀麥隆南、北地區(qū)部族勢力長期較量的結果。執(zhí)政以來,比亞展現(xiàn)出高超的政治手腕,通過多次修改憲法和其他一系列舉措,逐步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國內政局保持長期相對穩(wěn)定。不過,本次大選前,占國內人口約20%的英語區(qū)在2016年10月開始出現(xiàn)持續(xù)的抗議活動,并在2017年10月發(fā)展為武裝沖突。如何盡快恢復英語區(qū)的生產生活秩序,賦予其更大的自主權,是比亞在新任期的當務之急。此外,作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喀麥隆的經濟發(fā)展一直步履維艱。比亞需要繼續(xù)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控制外債、吸引外資,減少貿易逆差。不僅如此,他還必須要認真考慮其接班人的問題??偟膩砜矗M管繼續(xù)連任,但這位85歲高齡的老總統(tǒng)可能并不會因此而變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