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琳
1月25日,美國權威科學期刊《細胞》雜志扔出一顆重磅炸彈:去年底,世界上第一、第二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相繼在中國科學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誕生。第二天,中科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在上海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項目研究員孫強數(shù)度哽咽:5年多前,他與團隊接到克隆猴任務,日夜照顧1000多只猴子,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次實驗失敗……總之,克隆猴,真的很難。
很多人發(fā)問:克隆不是N年前的技術嗎?克隆羊1996年不就誕生了嗎?為什么克隆猴誕生在中國?……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得普及一下克隆的基本知識。大多數(shù)人知道克隆就是“復制”,但對于如何復制一知半解。其實,克隆的本質就是無性繁殖,也就是沒有生殖細胞參與的繁殖過程。拿哺乳動物為例,每個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里都只有個體一半的染色體,精卵結合后兩組“一半”的染色體碰撞、重組,形成新的完整的染色體,于是就誕生了與“父母”都不相同的個體。因此,如果要完整復制動物個體,就必須拋棄“半吊子”生殖細胞,改用體細胞——它具有動物全部遺傳信息。雖然體細胞不具有遺傳功能,但使用一些特殊手段也能讓它擁有“傳宗接代”的能力,比如多莉羊的誕生。
在多莉之前,克隆概念由來已久,但成功的都是卵生動物。1996年,英國科學家將一只母羊的乳腺細胞(體細胞)中的細胞核取出(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全部在核上),移植到一顆被去了核的卵子細胞中,再用電脈沖的方法讓核與卵子融合,最終激活、分化出胚胎細胞,轉移至另一只母羊子宮后順利誕下了多莉。由于多莉的整組遺傳物質都來自提供乳腺細胞的母羊,因此它與“母親”一模一樣。
其實克隆猴誕生的原理與多莉相似,那為什么還等了21年?這是因為靈長類的細胞很小,細胞核不容易識別,去核難度大;同時,卵子細胞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被激活、分裂,導致體細胞核無法完全融合,造成畸形;即便最后胚胎成型,發(fā)育也比其他動物差,不容易在母體存活。正是這三大難關,讓克隆猴遲遲不能面世。
為了攻克這三大難關,中國科學家使出了看家本領。首先是苦練去核技術,孫強團隊中的劉真6年前就開始練“去核”“注核”,如今能在52秒內完成6個獼猴細胞的“去核”,堪稱世界冠軍級別;他們還多次嘗試發(fā)現(xiàn)了絕佳的遺傳調節(jié)劑——甲基化酶,既能控制卵子細胞的發(fā)育,還能增大代孕母猴成功懷孕的比例。所以許多專家說“多莉是從0到1,克隆猴是從1到1.5。”
以前研究室繁殖一批猴子要五年,現(xiàn)在有了體細胞克隆技術,基本只要9個月。而且克隆猴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消除了個體差異,能直接復制一批“定制猴”,對人腦疾病的實驗探索很有幫助。目前絕大多數(shù)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試藥小白鼠腦結構和人類相差甚遠。而猴子,是大腦結構與人類最相近的動物之一。
克隆猴誕生后,有人問克隆人還要多久?孫強表示,沒有必要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且社會的倫理道德也不允許克隆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