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
最近,偶讀一篇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關于“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的研究文章: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一致認為,“努力”比“天賦”更重要。在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時他們更加樂觀積極,他們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夠幫助自己克服困難,最終走向成功。
眾所周知,人的思維方式影響人的價值觀,決定人的行為方式,最終也決定人的一生發(fā)展;即使智商、情商相同的人,由于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最終也會成就不同的人生。我也深信,具有成長性思維的人將會得到更好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性思維比教給學生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有價值。
人的成長性思維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教育形成的。就教育而言,它也不是教師或家長直接教給的,而是教育者和孩子在教育或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具體情境運用適合的方式共同建構的。這種“共構”的主體是孩子自己,其他人主要是通過活動過程中對其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進行點撥評價,引導其形成成長性思維。
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引導學生形成成長性思維?
首先,讓學生堅信“我能行”。人的信念對人的身體和智慧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影響。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時,教師要讓學生堅信“我能行”——讓他們帶著“智慧是在努力中生長的”“我要去試一試”“我一定能想出更好辦法”這樣的信念去思考問題,在自信中生發(fā)智慧,形成成長性思維。
其次,讓學生堅守“我來做”。思維決定實踐,實踐又會豐富和發(fā)展思維。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時,教師要讓學生堅守“我來做”——讓他們按照已經建構的解決問題的路徑、方式和策略進行實踐,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做法,用實踐豐富和佐證信念,在實踐中生長智慧,形成成長性思維。
最后,讓學生堅持“我再想”。反思是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也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概括和抽象的過程。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時,教師要讓學生堅持“我再想”——讓他們帶著“今天的學習有哪些新收獲”“這些成果是怎么努力獲得的”“我還可以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今天的錯誤對于自己有哪些教訓”等問題進行再反思,通過反思感受自己的努力,豐富自己的經驗,發(fā)展自己的智慧,形成成長性思維。
(作者系江蘇省洪澤中學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