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艷
此前、當前乃至今后,教育公平都是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前談到教育公平,主要針對的是教育資源和學生學習機會的平等,推進教育公平的主體責任主要在政府,著力解決的是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的不均衡,更強調(diào)教育起點公平。然而今后一段時間,教育公平的重心正在從以資源配置為標志的起點公平,轉(zhuǎn)向以平等對待為特征的過程公平。[1]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在這一段論述中,習總書記提到“每個孩子”,這就更加明確了教育公平向個體維度的轉(zhuǎn)變。在教育過程中,讓每個存在的個體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并且是有質(zhì)量的公平??梢哉f,這一段論述為教育公平的推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目標。公平是前提和根基,但是僅有公平,或者說低層次的公平,是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呢?一段時間以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教育行政部門到教育業(yè)務(wù)部門,都做出了許多實際的努力,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筆者認為,推進有質(zhì)量的教育公平,在諸多的責任主體當中,學校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國家、各級政府層面的教育公平總要通過學校來體現(xiàn)。每一個孩子都要到一所具體的學校去上學,都要在學校真實的情境中去展開自己的學習生活。他們對教育的直接體驗來自于具體的學校里面有名有姓、有個性的校長和教師,來自于具體的課程、教學與活動。所以,推進教育過程公平,保證個體享受教育公平,重在學校內(nèi)部。學校能夠最直接地面對一個個獨一無二、具體的學生??梢哉f,學校承載著千家萬戶、千萬父母和學生對未來的夢想與期待。由于每個孩子的稟賦不同、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不同、每個父母對教育內(nèi)涵的理解不同,學校不可能滿足每個家長“望子成龍”的要求,也沒必要滿足一些家長過于功利的教育追求。但是,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一所好學校,遇到一位好校長、一些好教師,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得到更多的優(yōu)待與恩待,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未來有更好的發(fā)展。這是一個樸實的愿望,也是一個不那么容易實現(xiàn)的理想。
我們深知教育很復雜,人性很復雜,社會也很復雜。辦好每一所學校,滿足每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滿足每位父母的心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毫無疑問,辦學要尊重教育規(guī)律,尊重人成長的規(guī)律,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總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有很多的障礙需要我們?nèi)タ缭?,許多的癥結(jié)需要我們?nèi)テ平?。作為校長和教師,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會身不由己地被裹挾著違背教育規(guī)律,難免會有知其可為而不能為的無奈,也難免會有知其或可為而不為的懈怠。在現(xiàn)實的種種迷局與困境面前,在日常的瑣碎與平庸面前,我們需要一種力量,去激發(fā)日益消退的激情;需要一種信仰,去堅固我們的初心與使命。而我們的力量與信仰之源就來自于天下父母最樸實的那個愿望;來自于黨和政府最切實的那份擔當;來自于為人師者最純粹的那份教育情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作者寫了自己作為一位母親目送孩子上學,把自己最心愛的孩子“交托”給一所學校時的感受:“我不曾搬遷戶口,我們不要越區(qū)就讀,我們讓孩子讀本區(qū)內(nèi)的國民小學,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學,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當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兒女為賭注來信任—但是,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2]這就是一個母親的心情,她把自己的至愛交托給了學校,她的擔憂、她的疑慮、她的盼望、她“下賭注”一樣的心情,其實與所有的父母并無兩樣。我們也是父母,情同此理,人同此心,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怎樣的待遇,我們就要努力為“別人家的孩子”提供怎樣的教育。誠然,每所學校的現(xiàn)實基礎(chǔ)不同,好學校很難有統(tǒng)一的標準,然而,好的教育一定是體貼天下父母的心情。用“父母心”辦教育,這是我們辦學的原點,也理應(yīng)成為我們的永恒追求。
我們倡導用“父母心”辦教育,是因為父母是天底下最愛孩子的人,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愛,總是想把最好的給孩子。無論誰嫌棄自己的孩子,父母都不會嫌棄。無論美丑、智愚、健康或疾病,父母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只會因為孩子的“不足”或“不幸”,給予更多的關(guān)愛。我們倡導用“父母心”辦教育,是因為父母的心是最公平的。無論有幾個孩子,在父母的內(nèi)心深處,他們都會對他們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希望他們都能幸福。即便天底下偶有偏心的父母,絕大多數(shù)也并非出于他們的本意。父母的心,也最具忍耐力。在養(yǎng)育兒女的過程中,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都能含辛茹苦,永不放棄,直到守得云開見月明。我們倡導用“父母心”辦教育,也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早已把教師作為與父母同等重要的人尊列生命之中。古人有祭拜“天地君親師”的傳統(tǒng),“天生我,地載我,君管我,親養(yǎng)我,師教我”,充分體現(xiàn)出師者在社會倫理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著名的學者錢穆甚至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則師與親亦無別”。今天,我們倡導用“父母心”辦教育,更具有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的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其中仁愛之心是根本,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天下仁愛者,莫過于父母。因為愛孩子,原本不會做、不能做的事情,父母會義無反顧地去學習、去挑戰(zhàn);原本不愿做、不肯做的事情,父母會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去承受。今天,面對多元的價值觀、激烈的教育競爭、家長的種種焦慮、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學校里的校長和教師只有秉持一顆仁愛的“父母心”,才能直面挑戰(zhàn)、百折不回,承擔起育人的重任,才能在重重壓力之下不急不躁,不斷提升教育境界,也才能在對教育意義的追尋中,遠離職業(yè)倦怠,以超越現(xiàn)實的眼光與胸懷,對每一個孩子愛得一如既往、一往情深。
“用父母心辦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這句話應(yīng)該成為學校的使命與基本理念,也應(yīng)該內(nèi)化為學校的文化氛圍與教師的行為特征。筆者所在的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的中心庭院有一個心形的水池,中央托起一顆鉆石蘋果的雕塑,這是學校“用心呵護心尖上的每一顆小蘋果”教育情懷的具體表達。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底里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夏丏尊也說過:“教育就像鑿池子,圓形也好,方形也罷,只要有水就是池塘。而教育必須有愛,沒有愛的教育就像沒有水的池塘,不能稱為教育?!睕]有水的池塘就是一個坑,沒有愛的教育就是一片荒漠。這個“心心相印池”,隱喻著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同仁之間、同學之間的心心相印。我們希望,每一位教師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校園里,每一個在讀和畢業(yè)的學生都能在照片墻上找到自己,他們努力爭當“真善少年”,每一位家長都努力修煉為“智慧家長”,每一位教師最在乎的榮譽是能夠被評為年度“仁愛教師”,校長致力于追求的是,在初中階段給孩子的人生涂上溫暖亮麗的底色。精心打造的美麗校園、溫馨班級,努力探索的特需課程、對話教學,一系列“真我風采”的實踐活動……能讓孩子在這里遇到“教育的真愛”,讓他們終生難忘受到“真愛教育”,讓他們擁有更加健康美好的人生奠基。
誠然,我們倡導用“父母心”辦教育,強調(diào)的是教育的公平和教育者的仁愛,并不是要混淆教師與父母的責任區(qū)別,也不是要模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異。校長和教師都是專業(yè)工作者,與父母相比,他們少了一些感性之愛,更多的是理性之愛,因此,也會因著教育智慧的不斷提升,而避免某些父母的狹愛與錯愛,不斷走向更加成熟的智愛與大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
以“父母心”為己之心,以“中國夢”為我之夢。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校長和教師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楊小微,李學良.關(guān)注學校內(nèi)部公平的指數(shù)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6(11).
[2]張曉風.張曉風文集[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2:6.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