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心力衰竭為各類心臟病終末的階段, 為一種由各類心臟疾病致使心功能不全的綜合征, 其具有復雜性、預后差、長期性等特點, 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以往認為, 患者心功能若是受損應該做到盡量避免做活動, 不過隨著近年對于運動康復的研究, 心力衰竭患者不做運動的觀點己經逐漸改變。經過許多研究表明, 實施康復運動是一種有效的心力衰竭的二級預防手段, 對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力儲備以及活動耐量、提升生活質量等均有益, 而且還可以節(jié)省醫(yī)療開支[2]。為了評價運動康復護理在心力衰竭護理中實施的臨床價值, 本院對其開展了深入探究, 現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患者同意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抽取本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收治的心力衰竭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年齡60~79歲, 平均年齡(66.12±4.30)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45例。其中試驗組男24例, 女21例, 年齡61~77歲, 平均年齡(65.13±3.96)歲,病程3~13年, 平均病程(6.72±2.13)年;心功能Ⅱ級30例,Ⅲ級10例, Ⅳ級5例。對照組男23例, 女22例, 年齡60~75 歲 , 平均年齡 (67.06±2.65)歲 , 病程 2~12 年 , 平均病程(5.52±2.29)年;心功能Ⅱ級28例, Ⅲ級12例, Ⅳ級5例。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運動康復護理, 具體方法:患者接受專科醫(yī)生定制的訓練方案, 并在護士的嚴格監(jiān)護下實施訓練。訓練的內容:步行,時間20~30 min, 距離50~100 m, 速率以患者能夠最大耐受的速度為準。運動的頻率:第1周為3次/周, 周二、四、六運動;第2周為4次/周, 周一、三、五、日運動;第3周為5次/周, 周一、二、四、五、日運動;第4周為5次/周,周一、三、四、六、日運動。若當日運動后患者沒有不適體征、癥狀時, 于下次運動時加50~100 m。連續(xù)實施4周的運動訓練[3-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6 min步行距離及護理后各生活質量指標(健康水平、活動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狀態(tài))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護理前, 兩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為(554.34±35.96)m, 長于對照組的(482.24±33.22)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s, m)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s, m)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5 388.25±22.23 482.24±33.22試驗組 45 377.34±20.90a 554.34±35.96b
2.2 兩組患者各生活質量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健康水平、活動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生活質量指標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各生活質量指標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健康水平 活動能力 自理能力 心理狀態(tài)對照組 45 75.64±3.35 72.48±1.80 76.45±0.25 77.44±1.97試驗組 45 96.24±3.57a 90.28±1.45a 97.78±1.12a 95.67±3.22a
心力衰竭由于心室功能或是結構受損使射血、充盈功能障礙。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大大的限制了劇烈體力活動以及運動康復[6,7]。目前, 運動康復漸漸發(fā)展成為了心臟康復方案之中可以使病死率下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一部分, 己經被廣泛的接受并且用在心力衰竭的康復治療之中[8-10]??祻妥o理能夠使患者了解該病發(fā)病的原因, 增加患者的醫(yī)治信心,有效的提高患者運動耐量, 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為(554.34±35.96)m, 長于對照組的(482.24±33.22)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健康水平、活動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運動康復護理的模式, 既安全又有效,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廣泛應用并加以完善。
[1]Parissis J, Farmakis D, Karavidas A, et al.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lower limb muscles as an alternative mode of exerase training chronic heart failur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oposed algorithm.Eur J Heart Fail, 2015, 17(12):228-230.
[2]張守琳, 王世棟.運動康復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12(32):5122-5123.
[3]郭慶平, 栗云雁.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護理的效果.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7, 24(7a):15-17.
[4]李宏 , 陳務賢 , 梁榕 , 等.六分鐘步行運動訓練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廣西醫(yī)學, 2006, 28(7):1111-1113.
[5]劉力平, 朱曉征 , 肖玉娟 , 等.運動康復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12):1409-1411.
[6]劉妍.運動康復護理對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臟功能的效果.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8):1819-1821.
[7]龔放華.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響.當代護士旬刊, 2006(8):93-94.
[8]王建華.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響.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30):93-94.
[9]朱瑞斐 , 王楠 , 米亞非 , 等.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遠期生存率的影響.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4, 52(21):74-76.
[10]李明娥 , 孫慧莉 , 張曉麗.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山東醫(yī)藥, 2008, 48(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