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一、住房新制度和租賃面臨的形勢
近期,備受矚目的“十九大”,再次明確“住房要回歸居住屬性”,這將給未來5-10年的房地產定調。未來,房地產領域所有改革部署和政策舉措,都將緊緊圍繞住房的這一新定位展開。關于房地產,十九大報告將其置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章節(jié)中,并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在新的住房制度框架中,住房從過去兼具居住和投資屬性,轉到了居住和公共產品屬性,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突出住房居住和公共產品屬性,體現(xiàn)在新的住房制度中,就是租賃住房占主體地位。
可以說,“租售并舉”堪比1998年“房改”,是我國住房領域又一次重大的制度和體制變革。如果說,1998年“房改”時,我國住房需求的主體是長期計劃經濟時期下,被“短缺供給”壓制的廣大城鎮(zhèn)居民的住房需求。那么,新時代住房需求的主體,則是迫切希望融入城市,并“扎根”城市的2.7億新市民(外來人口、新就業(yè)大學生)、城市戶籍無房戶,以及1.5億留守人群的住房需求。這部分人群相當于目前城市常住人口的80%。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兩高一低”(高房價、高生活成本、低支付能力)的現(xiàn)實,新市民住房需求首先是租賃需求,等待日后有了一定積蓄后,才是買房需求,這就是“先租后買”“租售并舉”。但是,租賃的門檻也比較高。
首先,自2011年以來,大城市住房租金已經連續(xù)上漲了5-6年。2010年,京滬深商品住房租金在30-40元/平方米/月左右,2016年上升至60-70元/平方米/月。以60平方米小戶型房屋為例計算,當前京滬深商品住房套均租金3600-4200元。2016年,京滬深常住人口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4000-5000元。目前,國內前30大城市集中了2.45億外來人口的60%,集中2500萬租房大學畢業(yè)生的80%。2016年,全國農民工月均收入3275元,大學畢業(yè)生的收入也在這一水平。根據(jù)易居研究院統(tǒng)計,全國50大城市租金收入比超過30%(租金收入比警戒線)的有26個,京滬深在50%左右。
其次,租房時,代理中介要收取1-2個月的租金作為代理費,“押二付一”(押2個月租金、付1個月租金)或“押一付二”是常規(guī)的押金或租金給付形式。甚至,為避免短租或中途退租帶來“空置”風險或再交易成本,除1-2個月的押金,很多房東要求租客一次性支付半年或一年租金。對于85后和90后等租賃主體來說,剛踏入社會,很多還是“月光族”,不管是籌集幾千元的押金,或一次拿出半年或一年租金,壓力都很大;而且,房東每年漲租已成慣例,大量興起的長租公寓,多采取“整租-裝修-再出租(漲租)”的經營模式,客觀上也拉高了整體租金水平。
二、當前住房形勢呼喚政策性金融創(chuàng)新
綜上,在突出居住和公共產品屬性的新住房制度下,覆蓋3億-4億人群的住房租賃開始崛起,但消費門檻提高的現(xiàn)實不容忽視。由此,作為住房消費、住房供應必須要配套的金融制度,也需要在原有的框架下做適時修訂和改革。特別是,住房回歸公共產品屬性,住房金融也要強調政策性。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四十五條(建立公平可持續(xù)的社會保障制度)明確提出,“建立公開規(guī)范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jiān)管機制”;第二十三條(完善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體制機制)提出,“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這迎來了住房公積金新的改革機遇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盡管沒有對住房公積金如何改革做闡述,但基于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特別是繼續(xù)推進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改革的銳意進取的基調不會改變,基于住房回歸居住屬性的頂層定位,以及住房新定位架構下對住房新制度的表述,作為當前我國政策性住房金融、普惠性住房金融的主體——住房公積金,也應當適時探索進一步改革的方向。目前來看,如果要夯實住房居住和公共產品的屬性,住房公積金也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首先,要創(chuàng)新住房公積金歸集、提取和貸款政策,支持新市民、無房戶、轉移人口等體面地、低成本地、穩(wěn)定地通過租房在城市“扎根”。其次,借助住房公積金這個普惠性金融,降低租房消費的門檻,讓廣大百姓感受到,租房能獲得從行業(yè)監(jiān)管、稅收優(yōu)惠、金融普惠等多方位的扶持。進而培育老百姓全新的住房消費模式,即“先租后買”的理性消費和梯次安居的理念;再次,國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已開始介入培育和發(fā)展住房租賃市場中?;谄栈萁鹑诘奶匦院烷L期助力百姓安居的經驗,住房公積金應當適應住房新形勢,找準自身定位,盡快切入到住房租賃行業(yè)和市場發(fā)展中。特別是,在住房租賃配套的金融支持框架中,住房公積金應占據(jù)什么地位;最后,借助于服務“先租后買”“租售并舉”的金融支持,特別是解決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與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大環(huán)境下,探索如何以住房公積金為班底,建立針對新市民、無房戶為服務目標的政策性住房金融。
三、各大銀行都在探索針對租賃的普惠金融
近期,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大銀行紛紛高調進入租賃市場。據(jù)悉,建行深圳分行與碧桂園、萬科、華潤等房企簽署了超5000套住房租賃權轉讓協(xié)議。建行為開發(fā)商租賃項目融資、為租客提供“按居貸”(無抵押、基準利率的信用貸款),開發(fā)商將精裝修、“只租不售”的新房租賃權轉讓給建行,由建行在其“CCB建融家園”APP平臺上推出。租客不僅可以看到項目、房源、戶型、租金水平等,還可以在線預訂、簽約,并可申請貸款?!鞍淳淤J”以租期內租金總額為限、最高可達100萬元。
而且,租期內房東不能漲租,也不能變相驅趕租客。作為我國最大的按揭貸款銀行,建行以自身優(yōu)勢參與租賃行業(yè),首先解決了租賃供應的“痛點”。因為,有銀行項目融資、租客長周期租賃,開發(fā)商回收不少資金;其次,建行以低成本融資、信用支持,鼓勵租客和業(yè)主長周期租賃,有助于穩(wěn)定租賃關系,維護租賃市場秩序,也變相發(fā)揮了規(guī)范市場秩序的積極意義。近期,建行廣東省分行還與省租賃協(xié)會簽署授信總額5000萬元的循環(huán)協(xié)議,為轄區(qū)內長租公寓建設和運營提供金融支持。此外,中信銀行與碧桂園集團簽署300億元長租住宅保障性基金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銀聯(lián)、中行分別與合肥、廈門房管部門合作,在租賃按揭、租賃融資等探索租賃金融創(chuàng)新。endprint
筆者認為,金融機構已經開始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積極參與租賃市場,一方面搶占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住房租賃這個“大風口”“大藍?!?;另一方面,在培育租房居住的消費習慣和理念,穩(wěn)定租賃關系和交易秩序,提供普惠性金融以降低租賃成本等方面,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在積極探索。而且,大型商業(yè)銀行年內都要完成普惠金融事業(yè)部設立,繼續(xù)發(fā)力民生金融、普惠性金融。由此,完全契合住房新定位、新制度、“購租并舉”新模式對配套金融制度需求的住房公積金,除了繼續(xù)在提取、使用、監(jiān)管上完善政策和機制外,應趕快行動起來,針對如何服務新市民租房,培育“購租并舉”的住房消費模式,加快探索向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轉型。
四、新住房制度下住房公積金定位和改革框架設計
(一)住房公積金是租賃住房“多主體供給”的重要部分
國家提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意在增加租賃供應的主體,多渠道保障廣大百姓租房和理性買房的需求。理所當然,住房公積金應是供給的重要主體,也是保障租房需求和理性買房需求的重要主體之一。目前,各地住房公積金提取用途上,已經擴展到了支付房租。綜合各地數(shù)據(jù)來看,提取額度在600-2000元不等,但多數(shù)占到了月支付租金的30%-50%。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在住房公積金支付房租方面,規(guī)定最高提取額度達到5940元,比人均住房租金1605元/月(2017年6月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高出3000多元,力度不可謂不大。在京穗深等大城市,若租住小戶型住房或普通商品住房,憑借就業(yè)單位和個人繳納的公積金,完全可以相對體面地租房居住。
對于外來人口和新畢業(yè)大學生等新市民、無房戶來說,住房公積金租房至少可以在城市“安頓”下來。因此,建議未來要根據(jù)市場租金變化,適時調整提取比例和額度。此外,還要擴大住房公積金繳存的人群范疇。近日,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fā)布《廣州市個人自愿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辦法》,按照辦法,靈活就業(yè)人員、個體工商戶雇主及其雇傭人員、在廣州市就業(yè)的臺港澳人員和享有中國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均可自愿繳存。這樣,住房公積金基本上覆蓋了城市所有常住居民。由此,繳存人群,特別是外來人口、新就業(yè)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繳存公積金來積蓄一部分收入,提取住房公積金租房,還可以擴大住房公積金池子中的“資金水位”,在未來享受住房公積金貸款買房。
(二)明確新定位,建立“先租后買”的住房公積金支持體系
在新的住房定位下,新的住房制度和供應框架下,住房公積金也應該明確,其職能是支持新市民和無房戶租房需求、“先租后買”的住房消費模式。十九大報告中,重新定義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意味著經濟發(fā)展從重數(shù)量向重質量轉變,更加關注社會貧困和邊緣群體。城鎮(zhèn)化是最大內需,也是貧困和邊緣群體分享改革紅利、城鎮(zhèn)化紅利的主要渠道。因此,作為配套的金融體系,住房公積金互助合作的精髓要繼續(xù)發(fā)揚,高收入人群要貢獻低成本住房公積金,反哺外來人口對于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貢獻。對已享受城市化紅利的人來說,這是責任,也是未來共享轉型紅利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
同樣,北京住房公積金新政已明確,“購買共有產權住房可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對個人購房者來說,共有產權意味著更低的購房成本和更少的首付,而住房公積金貸款正好滿足這一群體的需要。假設,購房者購買首套住房,貸款100萬元、貸款期限25年,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僅為3.25%,月均還款額4900元。但是,商業(yè)貸款利率為5.39%,月均還款額6100元,月供高出住房公積金貸款1200元。這對普通家庭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這樣,住房公積金就做到了既支持租房,也支持“先租后買”“先小后大”的理性住房消費模式,以低成本資金助推漸進實現(xiàn)住房夢想,夯實住房的居住和公共產品屬性。因此,除了支持租房,還要構建“先租后買”的住房公積金支持體系。
(三)適應城鎮(zhèn)化新形勢,繼續(xù)推進住房公積金“異地流轉”
未來住房公積金改革中,要繼續(xù)加快住房公積金“異地流轉”。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協(xié)調發(fā)展的城鎮(zhèn)格局,加快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看來,人口向大城市、都市圈遷徙的格局不會改變。根據(jù)《全國住房公積金2016年年度報告》,全國32個地區(qū)(直轄市)中,住房公積金貸款發(fā)放率(貸款余額/繳存余額)高于70%的,基本都是三大都市圈內的大城市。因此,要順應人口區(qū)域流動的形勢,資金流動跟著人口流動走,繼續(xù)加快推動住房公積金“異地流轉”,調劑地區(qū)間、城市間住房公積金池子中的資金水位余缺,更多提供低成本、余額大、可穩(wěn)定利用的資金,支持廣大新市民租房、買房,夯實“租售并舉”的住房新制度。
(四)順應住房新形勢,加快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賦能”改革
最后,要加快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類金融機構功能的賦予。在突出居住和公共產品屬性,在“購租并舉”的新住房制度下,作為我國唯一的、專業(yè)性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實體,住房公積金的政策性、普惠性地位、功能應當進一步提升。因此,對于一直以來,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停留在直屬市政府住建系統(tǒng)、“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的事業(yè)單位”的性質和地位,理應通過改革、賦能來改變。唯有機構性質上改變,從行政機構轉變?yōu)檎邔傩缘慕鹑跈C構,才能讓住房公積金擺脫定位不清、問題重重的局面,也才能為住房公積金更好地服務于新市民租房、買房,從而構建“購租并舉”的新住房制度掃清障礙。
李求軍/責任編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