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鞏志明
《梨香墨韻》以其地道傳統(tǒng)的中國水墨的形式選擇,從里到外,從內(nèi)容到形式,兩個方面極致化的表現(xiàn),使這組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使人過目難忘,而且有美的享受。2014年10月13日~19日,《梨香墨韻》應邀于第十二屆上海國際攝影節(jié)展出。
“跨界”是時下藝術(shù)界挺火的一個概念,說清楚它還有點難度的,其實簡單點說,無外乎是兩層意思:一是這個行當?shù)娜巳プ瞿莻€行當?shù)氖?,有點“客串”的味道;二是借鑒其他藝術(shù)門類的思維、技巧、材料和形式,做出“雜交”化的作品。
潘朝陽的《梨香墨韻》其實就是一種“跨界”作品,只不過這種跨界在攝影界并不新鮮,在郎靜山、陳復禮那兒我們都曾見識過。潘朝陽的《梨香墨韻》將他本人的攝影作品打印在宣紙上,并請書畫名家在作品上題詞。他借用當今高超的材料、工藝和技術(shù),做出了符合東方人審美的,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效果,說真的,我不僅不排斥,而且還要“點贊”。
很多藝術(shù)形式和方法,即便前人已經(jīng)嘗試過,也不是說后人就不能再繼承性地創(chuàng)新了,只要能出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就應該鼓勵。
雪薄冰輕不耐春 意中愁緒月中真(150cm×60cm)邊款題字 曾光明
仙姿香魂(150cm×60cm)邊款題字 陳一峰
素萼芳香(135cm×45cm×4)邊款題字 王來文
我自幼學畫,30歲后漸漸疏遠書畫,從事圖片編輯工作,熱衷攝影評論,近七八年又回歸書畫,把很多的時間給了畫中國畫。不避諱地講,這里有市場的導向,當然更有我對相對比較現(xiàn)代的影像與傳統(tǒng)中國書畫審美差異的認識和選擇。以我的攝影批評人與業(yè)余書畫家的雙重眼光來審視、分析、欣賞這組《梨香墨韻》,我還是能欣然接受的,更有點小小的喜歡……
針對這組作品,潘朝陽說:“我覺得用什么鏡頭拍花卉并不重要,而想法比手段重要,我利用長焦拍花卉,主要看中它可以壓縮景物的空間效果,同時用兩次曝光或多次曝光的手法,在構(gòu)圖上可以更加簡潔富有創(chuàng)意感?!睉撜f,這些“微創(chuàng)新”屬于攝影語言的范疇,加之地道傳統(tǒng)的中國水墨的形式選擇,從里到外,從內(nèi)容到形式,兩個方面極致化的表現(xiàn),使這組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很另類的藝術(shù)風格,使人過目難忘,而且有美的享受。
中國藝術(shù)攝影的問題有兩點:攝影語言不夠精益求精,往往不是過一點,就是欠一點,很難恰如其分;藝術(shù)思想經(jīng)常是缺乏真知灼見,都是人云亦云,相互克隆和模仿。蘇東坡所論“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正是此理。
錦翎承露(150cm×90cm)邊款題字 柯云翰
題款 潘心
偶遇梨花 扇面 邊款題字 林玉
聊贈一枝春(60cm×60cm)邊款題字 黃以注
藝術(shù)的生命在于個性化表達和極致化呈現(xiàn)。細想想,潘朝陽是在走自己的路,雖然才剛剛開始。藝術(shù)是極端個人化的玩意兒,回顧和觀察一個時代的文明和藝術(shù),其實是角度越豐富,維度越多元,表達越個性化,才越值得關(guān)注,才越有價值,才越有趣味。
當然,這組《梨香墨韻》是按照中國畫的樣式輸出和傳播的,還是應該講一點中國畫跟西方繪畫以及攝影作品的本質(zhì)區(qū)別。嚴格地說中國畫不是一個純粹的繪畫,而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副產(chǎn)品,它是靠文化血脈養(yǎng)育出來的個人體悟和表達個性的方式。也就是說,這組《梨香墨韻》如果展出,或者出版,乃至在社會上傳播,都應該考慮中國畫所追求的氛圍和語境,也就是中國畫所肩負的,其實一刻都不曾卸載的擔當!
春江水暖鴨先知(135cm×45cm)邊款題字 陳石
老樹新花(135cm×45cm)邊款題字 陳奮武
如果這些都考慮了,而且不遺余力去追求,那才是更高意義的跨界,也是更高境界的攝影與中國水墨的融合,我相信,公眾殷切期望著這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