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溫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 李賀偉
在高考中,以圓錐曲線為背景的最值問題,是解析幾何中的一類常見問題。當(dāng)一道題目涉及線段距離、圓錐曲線位置關(guān)系等,而且又與焦點有關(guān)時,通??煽紤]利用定義來求解。利用圓錐曲線定義求解的基本特點是解題思路比較簡單,規(guī)律性較強。而圓錐曲線的定義是由曲線上的點到焦點的距離來刻畫的,由此可對一些距離進行有效的轉(zhuǎn)化,因此在解題中凡涉及曲線上的點到焦點的距離時,應(yīng)先想到利用定義進行求解,這樣會有事半功倍之效。下面舉例說明如何巧用圓錐曲線的定義來求這類最值問題。
拋物線定義:平面內(nèi),到定點與定直線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作拋物線。其中定點叫拋物線的焦點,定直線叫拋物線的準(zhǔn)線。
例1 已知拋物線y2=2x的焦點為F,P是拋物線上的動點,點A(3,2),求|P A|+|P F|的最小值,并求出取最小值時點P的坐標(biāo)。
解析:將x=3代入拋物線方程y2=2x,得。因為,所以A點在拋物線內(nèi)部,如圖1,設(shè)點P到準(zhǔn)線的距離為d,由定義知|P A|+|P F|=|P A|+d。
圖1
點評:本題利用拋物線的定義,將拋物線上的點到準(zhǔn)線的距離轉(zhuǎn)化為該點到焦點的距離,從而構(gòu)造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使問題獲解。
橢圓定義:平面內(nèi),到兩個定點F1,F2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shù)(大于|F1F2|)的動點P的軌跡叫作橢圓。其中F1,F2稱為橢圓的兩個焦點。其數(shù)學(xué)表達式為|P F1|+|P F2|=2a(2a>|F1F2|)。
(2)求|MA|+|MF|的最值。
分析:本題涉及橢圓的焦點、橢圓上的點,這些都是橢圓定義的特征,所以結(jié)合定義及平面幾何知識即可解決。
解:根據(jù)題意知F(4,0)是橢圓的右焦點,橢圓的離心率為
圖2
(2)如圖3,根據(jù)橢圓的定義知|MF1|+|MF|=1 0。
圖3
故當(dāng)M0在A F1的延長線上時|MA|+|MF|取得最大值為
當(dāng)M0在F1A的延長線上時|MA|+|MF|取得最小值為
雙曲線定義:把平面內(nèi)與兩個定點F1,F2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等于常數(shù)(小于|F1F2|)的點的軌跡叫作雙曲線。其中這兩個定點叫作雙曲線的焦點,兩定點間的距離叫作雙曲線的焦距。
分析:目標(biāo)函數(shù)為|P F2|+|P B|,從一般方法來解比較困難,則我們可以從定義入手,利用雙曲線第一定義,把|P F2|轉(zhuǎn)化為|P F1|-8,而|P B|+|P F1|為平面內(nèi)三點距離之和,當(dāng)B,P,F1點共線時有最小值。
解:由題意得F1(-5,0)、F2(5,0),由雙曲線的第一定義得|P F1|-|P F2|=8,所以|P F2|+|P B|=|P F2|=|P F1|-8,當(dāng)P點在如圖4所示的位置時有最小值,即|P F1|+|P B|≥|B F1|=,所以|P F2|+|P B|的最小值為
圖4
此題巧用雙曲線的第一定義把|P F2|轉(zhuǎn)化為|P F1|-8,再結(jié)合平面幾何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問題得解。
中學(xué)生數(shù)理化(高中版.高考數(shù)學(xué))201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