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凱
朝鮮族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中的調式體系也多是從民謠等民間音樂發(fā)展并傳承來的。因而民器音樂中的調性是以五聲調性為核心的。從遙遠的高句麗、新羅、百濟時期開始使用的五聲調式,是朝鮮民族使用的整個調式的中心。朝鮮族古書中只有平調、界面調,但到了朝鮮朝之后,就多了三種。也就是上平調、平界面調、下界面調、平調、界面調來稱呼。
<圖表1>
序名稱音名1上平調=宮調式c d e g a c12平界面調=商調式d e g a c1 d13下界面調=角調式e g a c1 d1 e14平調=徵調式g a c1 d1 e1 g15界面調=羽調式a c1 d1 e1 g1 a1
上圖<圖表1>為朝鮮族調式與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比較。朝鮮族大體上分為平調和界面調,以色彩再分就形成各種調式。平調中可劃分上平調。下界面調劃分在界面調中。平界面調,它包含著平調和界面調的兩種色彩和表現(xiàn)功能,它屬于什么調性,是應該看到具體的曲子旋律偏向于哪個調來決定。
下面進行舉例說明:
<譜例1>
上平調<譜例1>:C、E、G三音在上平調中的色彩比較鮮明。本曲骨干音為G、C、E、用的最多,D音雖然是平調音階,但是效果比較弱。經過因A的使用更使本曲有了界面調的色彩。
<譜例2>
平界面調<譜例2>:本曲結束音落在D上,是典型的平界面調調式,D、G、A三音在曲中功能性非常強,但是色彩性比較弱,G音為全曲提供了強烈的色彩性,倚音的運用使本曲更加具有朝鮮族韻味。
<譜例3>
下界面調<譜例3>:本曲多用顫音,增強音樂性,骨干音A、E的多次變化重復利用,是全曲充滿了界面調的色彩。
朝鮮族長短的分類如下:按速度分為中莫里長短、扎緊莫里長短、揮莫里長短;按語氣特征分為澄得空長短;按拍子分為呃莫里長短;按情緒色彩分為晉陽調長短;按其他特征分為打令長短、念佛長短、禱得里長短、薩普里長短、古格里長短、陽山道長短等。
<譜例4>
朝鮮族長短又可以按照其使用范圍,分為民謠長短、板索里長短、巫術音樂長短、農樂長短等。其中,在民謠長短中,是從慢晉陽調長短開始,包括大部分的長短。
<譜例5>
在民謠所使用的長短中,可以看出其地方特色。根據(jù)民謠的地方特色使用不同性質的長短。
<譜例6>
民謠中所使用的長短隨著民謠的發(fā)展一直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原生態(tài)民謠和新民謠中所使用的長短截然不同,特別是在現(xiàn)時期創(chuàng)作的民謠風格歌曲中的長短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朝鮮族音樂是通過民族生活過程中產生的,跟語言、習俗等方面的影響息息相關。洞簫類樂器音樂中,演奏技法是表現(xiàn)音樂風格的重要構成因素。各地民間音樂中的獨特色彩通過演奏技巧的變化使其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朝鮮族洞簫在服飾,演奏技法,韻律等方面存在其獨特的藝術特色,使得洞簫文化的多樣性更加顯著,這也是作為民族文化的驕傲。
[1]張翼善.中國朝鮮族民間歌謠概論[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3:129.
[2]張翼善.朝鮮族音樂演奏理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3]張翼善.朝鮮民族民俗音樂[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2.
[4]張翼善.朝鮮民族民俗與音樂文化概論[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