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花
無論“文以載道”,還是“文道合一”,都意在強調(diào)文章既是顯現(xiàn)道理、表情達意的良好載體,又是傳經(jīng)布道、寓教于育的重要介質。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有機結合體,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上具有不容忽視且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笆郭Z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實現(xiàn)“以文化人、潤物厚德”的課程目標?筆者擬從人文滲透基本策略的構建與應用角度做拋磚引玉之論。
一、挖掘教材
入編基礎教材的文章,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道德元素,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教育的首要選擇和基礎內(nèi)容。比如《拿來主義》,其中“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是中心論點。所謂“運用腦髓”,就是“有主見”;“放出眼光”就是“有辨別”;“自己來拿”就是“主動獲取”,這也是“拿來主義”的內(nèi)涵,更是與“送來、送給”的最大區(qū)別。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拋來拋給”或“送來送給”進行比較和辨別。一方面,讓學生明白作者強調(diào)的“拿”就是“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另一方面,教育學生只有奉行“拿來精神”,才能揚長補短,切實做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這就是對學生的人文主義教育。
二、鏈接生活
學生普遍存在“90后”“00后”的社會特質。他們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在認識并對待事物方面,在刻苦自律、奮發(fā)進取、講求大局、服務集體、樂于奉獻等方面,在承受挫折、勇于抗壓等方面,還相當欠缺。而基礎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對于他們來說又相距甚遠,不免有隔空穿越之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相結合,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深刻感悟。如學習《黛玉之死》時,有學生質疑如下:一個是“心肝寶貝”,一個是嫡親外孫女,賈母為什么無視寶黛的兩情相悅,非得弄得“一個憂郁而死,一個傷心出家”呢?筆者經(jīng)過史實對照和生活鏈接,讓他們終于明白了——在“家族利益、門當戶對”觀念下,封建社會的男女婚配嚴格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第結合、利益聯(lián)姻”是再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這與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自由”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
三、自主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彼卦趶娬{(diào)“學與做”“知與行”之間相輔相成的重要性。教師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組織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自主性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深化學習內(nèi)容,對于不斷增強他們的情感實踐同樣大有裨益和促進作用。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故事性和情趣性較強的課文內(nèi)容都可讓學生通過各類體驗形式來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比如《祝?!贰赌脕碇髁x》《項鏈》《師說》等,可讓學生就主題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等開展辯論學習活動;而《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鴻門宴》《短歌行》《再別康橋》等,可以開展課本劇表演。豐富多元的自主體驗活動,有利于學生自覺接受道德教化和思想內(nèi)涵元素。
四、開發(fā)資源
雨果說過:“一個不熱愛自己祖國語言的人,又怎能談得上熱愛自己的祖國呢?”生動地揭示了語言文字學習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不僅如此,“文因道存”“道以文顯”更加闡明了語文教學是人文教育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然而,“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而已”。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一方面設法盤活眼前的這個“例子”,一方面以“例子”為有效支撐,不斷地進行拓展和延伸,從而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中對學生進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教育教學活動。以《記念劉和珍君》教學為例,筆者聯(lián)系“公車上書”“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向學生講述每當國家和民族處于歷史緊要關頭,總有一批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熱血群體,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義無反顧地參與或引領歷史革命運動,劉和珍就是其中之一,以此激發(fā)學生“以學報國”的思想情懷。
五、運用科技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yōu)勢,既可為課程教學提供良好支撐,又能為人文教育暢通“活水源頭”。比如,我們可借助其形象功能,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古今中外的建筑風格、各地異族的風土人情,讓他們在“視聽盛宴”中感受天地造物的自然之美、人類的聰明智慧、各族人群的生活韻味,激發(fā)學生的精神力量和內(nèi)在潛能。教師還可通過多媒體的再現(xiàn)功能,引導學生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影視片段中領略林沖的性情和風貌,在《祝福》影視剪輯中鑒賞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和個性特征,還可利用多媒體“人機交互”的強大功能,適時適量地播放一些人物故事、社會熱點和典型案例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源源不斷的人文熏陶。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進行人文思想的滲透與教育是應有之義,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根本需要。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定能取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734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