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達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32)
教師教育自21世紀以來已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但對文化素養(yǎng)的研究還很少。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性的心理特征,是專業(yè)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于知識的學習程度以及對知識的傳授形式,這些均能看出一個教師的氣質,情感,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等。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將英語語言文化和中國文化知識有效結合起來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英語教師要重視雙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以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讓中國的文化走向更大的平臺。
楊陽等著名教師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語教師雙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并指出英語教師的雙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重塑心理和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就是要整合英語文化元素,并融入中國本土的文化,使其得到最好的結合。簡而言之,就高校英語教師來說,雙文化素養(yǎng)中的文化意識是指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能夠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除了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之外還能鞏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給更多的外國友人,實現(xiàn)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最終獲得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達到促進各國合作,實現(xiàn)共贏。然而要實現(xiàn)雙文化教學的關鍵還在于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參與文化教學,是否有結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決策做出適當的教學調整。
文化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象征。當今世界各國在經濟、軍事等領域進行激烈競爭的同時,文化因素和文化較量日益突出,國際文化競爭升級。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是指通過良好的文化產品載體,增強外國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重新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并宣揚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在本質上,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出口戰(zhàn)略,是偉大的中國和各國的文化價值之間的“求同存異,和諧共存”。
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增強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與實現(xiàn)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為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高校英語教師雙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也已經迫在眉睫。
“跨文化交際”一詞源于英語“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互動。這個詞最初是由美國文化學者在1959年的“沉默的語言”一書中提出的。
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際的時候由于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同認識,而產生的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接觸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將普通和熟悉的思維方式看作是事物運作的自然而正確的方式。將其文化模式置于其他文化模式之上的這種行為將不可避免地破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阻礙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其涵蓋面廣”;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的精神財富,如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也括社會制度,政治和法律,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習俗,道德,宗教,家庭價值觀等?!备咝S⒄Z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需注意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在教學中使學生實現(xiàn)文化多樣性的學習。讓學生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利于學生在進行對外交流時,面對不同的傳統(tǒng)禮儀或交流方式時,能夠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
我們可以將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歸因于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當文化價值體系運作時,不同的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感受,態(tài)度,行為和選擇的標準。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將產生相似的行為態(tài)度,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將產生不同的行為態(tài)度。事實上,文化之間的差異并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我們能夠將文化差異轉化為彼此之間的溝通,那么我們就可以結交很多朋友,我國也能走向更大的舞臺,也能有效地減少文化差異給溝通帶來的障礙和影響。
(1)根據調查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1.資源問題。首先,物質資源。學校圖書館的文化教學方面的書籍和期刊非常有限。教師很難獲得國內外文化學習與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網絡資源。雖然網絡現(xiàn)在高度發(fā)達,但大多數教師很難在互聯(lián)網上共享教育學習資源,因為許多教育學習資源要么限于校園網絡或地理區(qū)域,要么因為訪問資源的成本高而無法獲得。第三,共享資源。大學之間仍然沒有良好的資源共享機制,因此不同大學的教師缺乏溝通和資源共享。
2.堅持教育。雖然教師發(fā)展離不開自學,但專家指導以及教師教育和理論體系的研究和培訓也是教師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高校文化教學方面的專業(yè)講座較少。教師語言與文化方面的培訓主要基于短期的假期培訓課程。對于所有教師來說,很難在校園內實現(xiàn)定期、長期、有計劃的培訓。只有少數老師有去其他著名大學學習或出國留學的機會。高校對英語學科的建設的有限政策和資金投入不足等導致英語課程建設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由于中文的普及各高校更是將中國文化放在一旁,卻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我們更加重視才對。
3.時間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高校英語教師的工作量一般很大。在強化教學壓力下,英語教師在自我發(fā)展和研究方面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沒有充足時間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中西文化素養(yǎng)。
4.資金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英語教師普遍認為,由于英語是作為文科的一個分支進行教學,大學和教育部門對資助研究的支持遠遠少于支持自然科學項目。這使得許多教育和研究活動很難堅持很長時間,同時中文由于處于平常生活之中,大多數高校更是覺得沒有必要花費一定的資金在中國文化的學習以及研究上。
5.教師評估體系問題。評估系統(tǒng)為教師教學及其研究設定了具體要求,但沒有評估系統(tǒng)是完美的。評價體系中缺乏對教師雙文化素養(yǎng)的評估標準,無法科學的衡量英語教師的中西文化素養(yǎng)程度。
(2)解決問題的建議:1.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繼續(xù)學習和發(fā)展自己的機會。首先,無論是傳統(tǒng)文化知識還是外語知識,學校應積極推動學校知識培訓制度。學校培訓以終身學習和多樣化學習為基礎,將學校作為為教師提供終身學習培訓體系的重要基地。它包括專家和研究人員到學校給予文化學習講座,對老師進行雙文化素養(yǎng)培訓,如中英文講座,共同觀看外國教學視頻,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學視頻,觀察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各種中英文融合活動,并積極鼓勵老師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中外教師互換學習等項目。其次,學校應加大對雙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為教師提供一個舒適的學習和研究環(huán)境,為教師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并與外國人交流提供機會,這樣就能促進教師在實踐中實現(xiàn)中西文化之間的有效交流并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出去。最后是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無論是國內的高校還是國外的大學,都需實現(xiàn)良好競爭,整合資源,實現(xiàn)教學資源共享,為教師提高雙文化素養(yǎng)提供共享資源。
(3)教師的雙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也離不開教師的學習和教學以及研究。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學教育理論。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書籍或互聯(lián)網學習有關雙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理論,在增加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也需要將文化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請中文老師進行點評,最終實現(xiàn)雙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第二,科學的自我反省。教師自我反思是指教師通過內省或其他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的雙文化素養(yǎng)。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自我反思可分為三個階段:教學前的思考和教學后的思考。在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分析教學,對教學有一個清晰的條例并列出提綱。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注意不能單純的只是講述英語知識,而是要在課堂當中穿插中國文化的知識。在教師教學之前認真思考有助于在課堂上節(jié)省選擇的時間以及及時應對突發(fā)情況。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學生課堂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在穿插中國文化時,需要注意流暢性和交互性。課后,教師可以通過編寫教學記錄來總結,反思和評估教學經驗。教學后的思考有助于教師總結教學經驗和缺點,從而提高教育水平。第三,合作學習。除了自學,教師還必須學會合作學習。通過點對點講座,不同學校和教師之間的教學筆記,在線學習和交流以及參與知識文化培訓,可以促進教師與同伴交流,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雙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第四,自覺參與學習和研究活動。教師應從研究者的角度研究和分析語言文化學習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科學分析,評價自己的學習研究行為。教師應該對學習和研究敏感,并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文化培訓,同時學校也應建立并完善高校英語教師雙文化素養(yǎng)的評價體系。
希望通過該研究能夠更加完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論,同時也引起英語教學界對高校英語教師這一群體的雙文化素養(yǎng)的足夠重視;希望該研究為高校包括英語教學改革及英語師資培訓等一系列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并促進高校做出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核心內容相一致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教學調整,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