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 祎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1905-1911年,憲政運動結(jié)束以后,伊朗出現(xiàn)政局動蕩,國內(nèi)諸多政治勢力競相角逐。與此同時,大國之間對伊朗的爭奪愈發(fā)激烈,一戰(zhàn)爆發(fā)后更是達到了頂峰。[1]1914年12月,俄軍攻占了伊朗靠近奧斯曼帝國邊界一帶的西北部地區(qū),同年奧斯曼軍隊開進伊朗,擊退俄軍并攻占了大不里士。[2]德國在伊朗的代理人也開始積極支持他們的奧斯曼盟友,1915年3月,德國駐布什爾領事瓦斯穆斯將唐格斯坦和加什蓋伊等游牧部落爭取到同盟國一邊,在親德瑞典軍官指揮的憲兵隊的配合下掃蕩了法爾斯省的英軍,強占英國駐設拉子領事館。[3]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地區(qū)局勢,在激烈焦灼的大國博弈中強化自己對伊朗南部的控制,英國急需組建一支部隊來保護其勢力范圍內(nèi)的利益。
在一戰(zhàn)前,德國曾試探性地將注意力指向東方,柏林—巴格達鐵路項目就是這一舉措的征兆。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德國依然未能在伊朗獲得任何政治上或經(jīng)濟上的立足點。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德國進一步加強其在伊朗的反英、反俄宣傳,并且積極鼓動伊朗參戰(zhàn),爭取伊朗加入同盟國行列。對德國而言,伊朗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軍事戰(zhàn)略上,作為協(xié)約國的潛在盟友,伊朗雖是一個小國,但能有效而持續(xù)地制約同盟國,使同盟國在印度及其他地區(qū)受挫,并使英俄在歐洲戰(zhàn)場自顧不暇。同時,德國不僅與奧斯曼土耳其密切合作,企圖在伊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還用大量金錢和軍火來收買并武裝游牧部落和少數(shù)民族,煽動其在伊朗各地進行反英、反俄活動。反觀伊朗自身,他們反對任何勢力的統(tǒng)治,無論這種統(tǒng)治是來自德國、俄羅斯還是英國。相比之下,德國在歷史上從未侵略過伊朗,因此一戰(zhàn)爆發(fā)后伊朗國民一致支持德國,并希望借助德國這個后起之秀,將自己從英俄霸權中解救出來,徹底擺脫窮兵黷武、侵略成性的英俄兩國的奴役。[4]
地處中西方要沖的伊朗,在20世紀初期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石油資源的發(fā)現(xiàn)使帝國列強加緊了對伊朗的殖民掠奪,伊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伴隨著列強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滲透,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也傳入了伊朗,長期處于封建統(tǒng)治下的伊朗人民開始從沉睡中蘇醒過來。[5]1905年,德黑蘭爆發(fā)反對王室的運動拉開了伊朗立憲革命的序幕。為了防止德國勢力在伊朗的不斷擴張,1907年8月31日,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伊玆沃爾斯基與英國駐圣彼得堡大使尼克爾松簽署了三個協(xié)定,劃分了英俄在伊朗、阿富汗和西藏的勢力范圍;9月16日英俄將協(xié)定的結(jié)果正式告知伊朗政府。[6]英俄協(xié)定激起了伊朗民眾的一致憤慨,積蓄已久的民族主義情緒被點燃,經(jīng)歷了反對英俄協(xié)定的斗爭,伊朗人民擺脫外來控制、謀求國家獨立的愿望更加強烈。特別是一戰(zhàn)爆發(fā)后伊朗遭到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奧斯曼帝國軍隊侵入伊朗的阿塞拜疆,占領了西部的霍爾、烏爾米亞、大不里士等地。在1915年11月14日,又占領了大不里士,隨后與德國一起控制了伊朗的西部地區(qū)。1915年秋天,俄國軍隊進逼德黑蘭,伊朗西北部成為俄奧兩國廝殺的主戰(zhàn)場。1914—1915年初,英俄兩國外長進行密談,1915年3月份交換護照,將伊朗中立區(qū)予以瓜分。到1917年初,英國和俄國軍隊基本控制了伊朗全境。[7]交戰(zhàn)各國無視伊朗中立的外交選擇,強行將其拖入戰(zhàn)爭的漩渦,這不僅讓伊朗民眾認清帝國主義國家兇殘的本性,同時也更真實地感受到祖國的落后與衰弱,這進一步激發(fā)了民眾反對殖民奴役謀求民族解放的民族主義情感。[8]
20世紀初葉,伊朗的諸多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受英國控制的局面,特別是南部和海灣地區(qū),涉及到英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署公約重新劃分各自勢力范圍,這個國家中既不屬于英國也不屬于俄國的那一部分被稱為“中性”地區(qū)。[9]然而,1906年至1909年的伊朗立憲革命以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爆發(fā)的騷亂,為俄國干涉伊朗提供了機會。1911年底,俄國在伊朗約有10萬軍隊,并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悄然增加。在一戰(zhàn)爆發(fā)前,俄國持續(xù)擴大其勢力范圍的舉動,使兩國之間關系不斷惡化。
到1914年底,英俄兩國表面尊重對方的利益,而實際上卻在不斷侵入中立區(qū)。如果英國想要在該地區(qū)獲得自由,要么與俄國共享,要么通過其他方式補償俄國。就英國利益而言,其主要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防范俄國未來對伊朗中部和南部地區(qū)的滲透,一戰(zhàn)的形勢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1914年,俄國提出尊重中立區(qū)劃分并且修訂1907年協(xié)議的建議,英國外交部原則上表示同意。[10]1915年,英國在美索不達米亞所遭受的挫折引起了連鎖效應,由于英國在當?shù)厝狈煽康恼魏蛙娛旅擞?,使得它在伊朗的行動遇到越來越多的阻礙。與此同時,俄國在伊朗的擴張進一步削弱了英國在伊朗的威望和影響力。
1908年,胡齊斯坦省發(fā)現(xiàn)了石油,伊朗南部地區(qū)的重要性驟增。一年后,英伊石油公司成立,一方面開始擴大對石油的探測,另一方面也為英國的貿(mào)易提供了必要條件。英伊石油公司不僅大量攫取伊朗的石油資源,同時也在伊朗享受各種特權。一戰(zhàn)爆發(fā)后,石油作為一種戰(zhàn)略資源,其軍事價值更是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作為大英帝國生命線上關鍵一環(huán),位于伊朗西南部、直接接壤奧斯曼帝國的伊朗油田,成為英國戰(zhàn)略防御的重中之重。盡管英國從印度派出遠征軍來捍衛(wèi)伊土西南邊界的安全,然而在西南油田綿延150英里的輸油管道還是成為了敵人攻擊的目標,令英軍防不勝防。1915年2月,在德國間諜和土耳其人的煽動下,巴克臺里部落切斷油管并放火燒油,搶劫了英伊石油公司倉庫物資。[11]同時,德國間諜不斷組織陰謀活動,到處驅(qū)逐和暗殺英國僑民,破壞英國駐伊機構。政局的不穩(wěn)顯然不利于英國對伊朗石油的開采。
1915年后期到1916年中期之間,德國在伊朗南部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為了應對德國直接挑釁,也為了平衡俄國在北方的影響力,英國外交部建議在法爾斯和科曼地區(qū)組織一支軍隊,利用武裝力量來保障伊朗南部的安全。同時,英俄與伊朗政府達成西帕塞拉爾協(xié)議:在南部建立一支由英國軍官控制的軍隊,即南波斯洋槍隊,而在北部則擴建伊朗哥薩克旅,兩支隊伍的目標人數(shù)都是11 000人。[12]在1916年3月,6名英國軍官、20名印度士兵和一支騎兵護衛(wèi)隊帶著大量武器和彈藥在阿巴斯港登陸。作為統(tǒng)帥,珀西·賽克斯立即開始組織招募成員,而親英部落和各省的官員也幫助穩(wěn)定南方局勢。[13]根據(jù)協(xié)議,英俄兩國為此每年提供給伊朗政府200 000圖曼(約合65 000英鎊)的津貼。
成立初期,南波斯洋槍隊基本承襲了前政府憲兵隊的組織結(jié)構。前政府憲兵隊的兵營、行政大樓及殘留的武器都被賽克斯接管使用。1916年,賽克斯到達阿巴斯港不久,就向上級申請給他一支有500支來福槍的護衛(wèi)隊,一支騎兵中隊和一門山地炮。[14]執(zhí)行招募任務一個月后,賽克斯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進展報告:招募的第一天,有54人加入新成立的軍事部隊,一個月后應征入伍的人數(shù)超過了300人。[15]對于大多數(shù)被征召入伍的新兵而言,加入部隊的主要動機是看重部隊提供的定期工資及發(fā)放的福利。賽克斯決定以略高于市場水平的標準來支付工資,以增加洋槍隊的吸引力,步兵每人每月領取10圖曼,騎兵每人每月領取12圖曼,炮兵每人每月領取12圖曼,而且賽克斯許諾在集訓完畢后所有新兵每人每月薪酬都將會上漲1圖曼。
征募新兵的主要途徑是擔保人的引薦,根據(jù)等級劃分,這些擔保人主要包括從部落首領到村長及社區(qū)的代表。每招募一名新兵,擔保人將會一次性獲得10圖曼的回報,顯然在早期的招募活動中,大部分新兵都是由他們所在區(qū)域的擔保人帶來的,且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拉斯坦地區(qū)的漢塞派分支,其中也混雜著充滿伊朗、俾路支和阿拉伯元素的阿巴斯及其周圍的居民。[16]為南波斯洋槍隊服務的條款規(guī)定,新兵服務期滿并不存在任何養(yǎng)老金或者酬金的回報,但在其死亡或者受傷的情況下,新兵本人或者他的繼任者能夠根據(jù)其地位獲得相應的酬金。新兵們都按照這種所謂“自愿”的方式為南波斯洋槍隊服役三年,并且服務期滿可以選擇再次續(xù)約。
1916年夏秋之際,第一支南波斯洋槍隊在柯萬形成。在部隊招募工作的前兩年中,為爭取部落對南波斯洋槍隊的支持,賽克斯以大量金錢賄賂部落酋長。同時賽克斯也向部落征收15圖曼的賦稅,并利用部落的稅收幫助軍隊維持訓練,以完成他們作為正規(guī)部隊的最終目標。
隨后賽克斯率部進行了一系列進軍,1916年8月到達亞茲德,9月中旬到達伊斯法罕。在獲得伊朗政府的正式認可后,賽克斯計劃為克爾曼和班達爾·阿巴斯地區(qū)創(chuàng)建旅隊。賽克斯在報告中稱:法爾斯省的軍隊已擁有2 000名步兵、450名騎兵、2門火炮及1挺機槍;在科曼地區(qū)有1 100名步兵和騎兵、4挺機槍,在阿巴斯也有150名士兵。[17]1916年11月,賽克斯抵達設拉子,這座城市隨之也成為南波斯洋槍隊總部。[18]當?shù)氐能娦祹?,存放了南波斯洋槍隊的大量物資,如迫擊炮、來福槍等武器。[19]
1917年8月,南波斯洋槍隊的總?cè)藬?shù)達到了5 500人,到1918年2月人數(shù)超過6 000人。南波斯洋槍隊的成員由三種不同身份的人員組成,其中,約50%的人來自當?shù)氐挠文敛柯浠虬胗文敛柯?,大部分士兵都被訓練成正?guī)軍。[20]第二類是那些曾在某一時期服務于其他政府軍隊或警察部隊的人,他們后來被并入了南波斯洋槍隊,主要包括前憲兵隊成員,并且他們中大部分都非本地人。特別是在早期階段,南波斯洋槍隊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前憲兵隊員。第三類新兵是由城鎮(zhèn)和國家的失業(yè)或半失業(yè)人口組成的,包括無地者。經(jīng)過長期的招募和吸納,南波斯洋槍隊的總?cè)藬?shù)最終達到1 1000人,其中包括運輸和醫(yī)療等輔助服務人員約有2 300人。[21]
南波斯洋槍隊作為一支外國勢力,對法爾斯的局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刂品査故〈蟛糠值貐^(qū)的卡什凱部落聯(lián)盟與同盟國一方聯(lián)系密切,對英國充滿敵意。1918年卡什凱領導大部分法爾斯部落向英國和南波斯洋槍隊宣戰(zhàn)。
1918年5月初凱恩要塞的守衛(wèi)部隊在部落聯(lián)盟的唆使下發(fā)生兵變,包圍了設拉子要塞。不久,卡什凱部落組建了一支由當?shù)劐a克教男子組成的總兵力超過3 000人的部隊,整個法爾斯地區(qū)彌漫著緊張的氣氛,同時由毛拉們煽動的示威游行活動也在設拉子不斷上演,大力宣傳伊朗中央政府否認南波斯洋槍隊作為波斯軍隊的消息,強烈要求英國撤出波斯。隨后,南波斯洋槍隊與卡什凱部落聯(lián)盟開始了全面的戰(zhàn)爭。1918年5月24日,賽克斯率先動員了12 600名英印軍隊(其中包括124名俾路支步兵和緬甸的洋槍隊);1918年5月26日清晨,南波斯洋槍隊向南挺進,部落約有200人死亡,250人受傷。而南波斯洋槍隊方面,有兩名軍官被殺,50名印度士兵死傷[22],雖然南波斯洋槍隊宣稱對部落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初步勝利,但其自身也損失較大。
接下來的形勢對南波斯洋槍隊而言愈發(fā)危險,設拉子到處都是激進的人群和煽動性的標語。1918年6月15日,設拉子的集市和商店全部關閉,民眾涌上街頭加入到反英游行的示威活動之中,毛拉們在煽動民眾的反英情緒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部落也切斷了設拉子主要的灌溉用水系統(tǒng),幾乎所有的工廠都停止運轉(zhuǎn)。霍亂在城中蔓延,使得南波斯洋槍隊的處境更為艱難。隨后,南波斯洋槍隊大部分的軍事行動都是圍繞設拉子方圓10英里范圍內(nèi)進行的,并將其進攻目標的重點放在設拉子北部及連接伊斯法罕的必經(jīng)之路上。南波斯洋槍隊在設拉子西北部一帶與部落進行了多次小規(guī)模的戰(zhàn)斗,直到數(shù)月后,設拉子的局勢才有所改善。
1918年10月,南波斯洋槍隊雖然在法爾斯各地的戰(zhàn)斗中都取得了勝利,但確實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在此之后,南波斯洋槍隊在招募和恢復兵員方面進展甚微。同時,幾乎所有的軍官都認為前途堪憂,士兵們也充滿了厭戰(zhàn)情緒。因此,當一戰(zhàn)結(jié)束時,南波斯洋槍隊的關鍵問題在于它是否應該被削弱,或者將其交給伊朗政府以便組建伊朗方面所提議皇家部隊,甚至將其完全解散。
經(jīng)濟的緊縮和軍隊中厭戰(zhàn)情緒的蔓延促使英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從高加索、伊朗等地撤軍。1920年10月,俄國方面表示如果英國撤軍,它也將從伊朗撤軍。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當局逐漸意識到伊朗政府將不會批準經(jīng)濟協(xié)議,因此英國越來越難以找到維持其駐軍的理由。1920年12月英國政府宣布,第二年春季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從伊朗撤軍。隨后,英國當局與伊朗政府就如何處理南波斯洋槍隊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軍事委員會在1920年的報告中建議,駐扎于法爾斯的南波斯洋槍隊應該等到伊朗軍隊重組后再撤退,而伊朗政府則提議將部隊移交給他們,并且規(guī)定英國官員應在三到六個月內(nèi)離開伊朗。
1921年3月31日,對南波斯洋槍隊規(guī)定的撤離期限已經(jīng)結(jié)束,禮薩·汗下令免去哥薩克師中的所有英國教官,并完全解散南波斯洋槍隊,將12 000名憲兵和7 000名哥薩克士兵整編成伊朗皇家武裝部隊,實現(xiàn)軍隊的統(tǒng)一編制、統(tǒng)一指揮。[23]英軍見勢已無力挽回,轉(zhuǎn)而配合伊朗對南波斯洋槍隊的解散工作。解散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大約解散部隊的三分之一。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1921年7月17日,以及1921年9月9日至9月中旬)之間,德黑蘭與倫敦就部隊解散的細節(jié)仍在進行著反復爭論,最后階段于1921年10月進行。到了1921年12月16日,大部分英國軍官已經(jīng)離開布什爾前往印度,駐布什爾的英國辦公總部已經(jīng)關閉。
自1914年后,在與俄羅斯對抗及伊朗缺乏有效政府的背景下,英國的政治戰(zhàn)略利益尤其是其在“中立”地區(qū)真正的經(jīng)濟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英國將其“不活躍”的國防政策向更加“積極”的方向轉(zhuǎn)變,這進一步導致了大國之間對伊朗日益激烈的爭奪。1916年,英國政府通過南波斯洋槍隊作為其代理進入伊朗南部地區(qū),并陷入這混亂的漩渦直至1921年。就南波斯洋槍隊自身而言,其本質(zhì)是英國政府在一戰(zhàn)爆發(fā)時對伊朗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產(chǎn)物。
英國對伊朗的軍事干涉,明顯是一種帝國主義的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英國所屬勢力范圍的全部利益。從南波斯洋槍隊建立之初到1919年協(xié)議簽訂之后,可以說英國已經(jīng)成功通過偽裝在伊朗當局下獲取了真正權力。戰(zhàn)爭早期英國的謹慎態(tài)度和1919年協(xié)議后的形勢表明,除了一個屈服的伊朗政府以外,英國時刻都想控制伊朗“獨立的”主權。對伊朗人來說,建立一支這樣的軍隊,等于確認了這個國家事實上的分裂,自此伊朗淪為了俄國主導的北部和英國所控制的南部。
對1916年的戰(zhàn)爭形勢加以分析,德奧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被放大了,這并不是英國武裝干涉伊朗的直接理由。事實上,英國極其渴望擴張其東方帝國的邊界,同時受擴張主義的不斷驅(qū)動,英國試圖將伊朗變?yōu)槠渌鶎僦趁竦?,并且在俄國革命之后利用伊朗作為抗擊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跳板。然而,憲兵隊解體后留下的權力真空,以及英國在美索不達米亞面臨的困難,都使得英國在伊朗南部的地位岌岌可危。與此同時,俄國的威脅也在持續(xù)增強,其所屬軍隊已駐扎到了伊斯法罕和科曼莎。
德奧兩國的軍事威脅、伊朗民族主義的興起、英俄微妙關系的變化及保護英伊石油公司利益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南波斯洋槍隊的創(chuàng)立。南波斯洋槍隊作為大國博弈下的產(chǎn)物,在抵擋德奧入侵、平衡俄國勢力、穩(wěn)定地區(qū)局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對伊朗的政局、外交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一戰(zhàn)結(jié)束,伴隨著英國從伊朗撤離,南波斯洋槍隊最終難逃被解散和重編的命運。
[1]哈全安.中東國家史(610—2000)·伊朗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75-78.
[2]王新中,冀開運.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60-267.
[3][美]埃爾頓·丹尼爾.伊朗史[M].李鐵匠,譯.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0.129-135.
[4][6][伊]阿卜杜爾禮薩·胡尚格·馬赫德維.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元文琪,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65.285.
[5]彭樹智.二十世紀中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16.
[7]彭樹智.現(xiàn)代民族主義運動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167-172.
[8]呂海軍.伊朗民族主義思潮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6.
[9][10][15][16][19][20][22]Safiri,F(xiàn)loreeda.The South Persian Rifles[D].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76.
[11]王偉偉.英國政府與伊朗石油的開發(fā)[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12][14][21]Percy Sykes. South Persia and the Great War[M].UK: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21.101.112.156.
[13][18]Denis Wright. The English Among the Persian:Imperial Lives in Nineteenth-Century Iran[M].London·New York:I.B.Tauris&Co Ltd,2001.169.178.
[17]Steven R. Ward. Immortal: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M]. 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9.112-118.
[23]冀開運.伊朗現(xiàn)代化歷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