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婷,李鳳紅
(江西服裝學院公共課教學部,江西南昌 330201)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的一個富裕家庭,母親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因生他而死于難產(chǎn);爸爸(阿米爾稱自己的父親為爸爸)是成功的地毯商人,可算是喀布爾首屈一指的商賈。阿米爾的生活可謂是衣食無憂,從小還有仆人哈桑的陪伴。哈桑表面上是仆人阿里的兒子,實際上是爸爸同阿里的妻子所生的私生子,而這一事實也是在爸爸死后阿米爾才得知的,但對于哈桑而言卻是終生的秘密。
這部作品是以阿富汗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為主線,同時呈現(xiàn)了友誼、背叛、罪惡及救贖等多樣化主題。在作品中,風箏除了是一種玩物外,既象征著親情、愛情、友情,又象征著正直、誠實和善良。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隱形的“風箏”;除哈桑追逐的“風箏”外,主人公阿米爾以及阿米爾爸爸的心中追逐著自己的“風箏”。
盡管爸爸認為阿米爾軟弱無能,不像自己,甚至還懷疑是否親生,但爸爸還是創(chuàng)造機會,讓阿米爾變得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樣。他替阿米爾報名參加了足球隊,欲把他變成足球迷,后來又帶著他去看比武競賽,然而阿米爾并未發(fā)生太大的變化。爸爸雖然逐漸意識到了這些努力的徒勞,但是仍沒有放棄對阿米爾的期許。逃亡到美國生活時,他努力做事維持生計,供阿米爾讀書,希望阿米爾能夠變得優(yōu)秀。爸爸在阿米爾身上所追逐的“風箏”就是那份永不放棄的期許。
爸爸對另一個兒子哈桑卻充滿了愧疚。為了維護名譽和聲望,直到去世也未將哈桑的身份公之于眾,爸爸從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公布阿桑身世的一絲意愿。也正因此,當哈桑一家還在當傭人時,爸爸盡量對哈桑進行“愛”的補償。爸爸雇傭阿米爾的奶媽給哈桑哺乳,經(jīng)常叫他“親愛的”,每年都會記得他的生日并準備好禮物,特地請來最好的醫(yī)生為他治療兔唇,甚至原諒他自己最憎恨的盜竊行為。為什么對兩個兒子的態(tài)度如此不同?只因爸爸補償著對哈桑的愛和愧疚。
哈桑雖是仆人、地位低下,但他的內(nèi)心卻像玉一樣純潔無瑕,始終保持著對阿米爾的忠誠,即便是被槍殺的那一刻。
哈桑甘愿替阿米爾承擔過錯。當阿米爾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禮物和錢財時,哈桑沒有絲毫抗辯,仍然是默默地承受著,因為他并不想給阿米爾帶來任何的傷害和困惑,哪怕是受到了莫大的冤屈而離開。
哈桑甘愿為阿米爾追逐風箏。雖然阿米爾是風箏斗士,但追風箏卻是哈桑天生的才能,不用抬頭看也會知道風箏飄落的地方,哈桑也愿意為了阿米爾而努力追逐風箏。在一次追風箏時,哈桑被阿塞夫一伙人圍截,要哈桑交出手中的風箏。其實,這風箏對哈桑并沒有太大用處,但哈桑知道這是阿米爾的戰(zhàn)利品,是阿米爾迫切需要的。參加斗風箏比賽并從中獲勝是敏感柔弱的阿米爾賴以贏得英武豪爽的父親之愛的唯一途徑[2]。為了阿米爾,哈桑即便被阿塞夫性侵也是緊握著風箏,從未有一絲要交出風箏的念頭。哈桑所表現(xiàn)出的對阿米爾的忠誠甚至比自己的生命和尊嚴還要重要。
哈桑甘愿為阿米爾一家看管房屋,并以生命為代價。戰(zhàn)火的侵襲迫使阿米爾和爸爸逃亡美國,臨走前爸爸將房屋交給朋友拉辛汗看管。隨著拉辛漢的衰老,他已力不從心,因此找到哈桑,懇求哈桑照料。哈桑本可以置之不理,但內(nèi)心卻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當塔利班覬覦這座大房子而找借口讓哈桑一家搬離時,哈桑堅決抗議,結果在街道上被槍殺。哈桑一生所追逐的“風箏”便是對阿米爾的忠誠和執(zhí)著,無論發(fā)生什么,他都將這一“風箏”高高放起,不曾落下。
阿米爾雖為富家少爺,但年少時卻執(zhí)著苦尋父愛。為了迎合爸爸的意愿,阿米爾努力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違心加入球隊、佯裝熱愛足球、假裝興致勃勃地觀看比賽;阿米爾甚是嫉妒爸爸對哈桑的關愛,為了擁有爸爸的專愛,阿米爾撒謊欺騙。在恤孤院落成的前一天,爸爸欲帶阿米爾和哈桑去喀爾卡湖,阿米爾則謊稱哈桑有事無法前去,卻是想獨占爸爸與自己在一起;當阿米爾目睹哈桑為自己撿風箏而遭人欺辱時,并未挺身而出,而是將哈桑視為羔羊,是贏得父愛必須付出的代價,自己要狠心親手宰割。為了追逐的父愛,阿米爾被欲望遮住了雙眼,由“騙子”變成了“劊子手”。
隨著年齡的增長,阿米爾逐漸學會了不能憑沖動隨心所欲,面對現(xiàn)實,逐步考慮后果,考慮現(xiàn)實的作用。成年的阿米爾仍然渴望父愛,但也意識到不能無所顧忌地追尋最大限度地對父愛的滿足感,學會了欲望的控制及調節(jié);不再只是做爸爸喜歡的事和想讓他做的事,而是做自己,理性地做自己擅長的事。阿米爾開始跳出本我、尋找自我;自我的思考促進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交互。
盡管阿米爾追尋著自我,很好地調節(jié)了需求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實現(xiàn)了小說出版的夢想、婚姻幸福、生活穩(wěn)定,但他的內(nèi)心卻由于年少時對哈桑所犯的錯而備受煎熬,甚至認為婚后沒有孩子也是罪有應得??墒撬]有主動承認錯誤或進行彌補,直到接到拉辛汗的電話并有意讓他重新成為好人時,阿米爾才決定再次踏上故土,但這也只能說明阿米爾渴望救贖的意愿,畢竟救贖是自我的超越。為了找到索拉博,阿米爾四處打探消息;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爾勇敢面對加入塔利班的阿塞夫。雖然歷經(jīng)艱辛和苦難,阿米爾最終成功將索拉博帶回了美國,收為養(yǎng)子留在了自己的身邊。盡管阿米爾在人性的抗爭中經(jīng)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并且是溫和和緩慢的,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最終阿米爾沒有完全迷失自己,而是真正實現(xiàn)了自我救贖。[3]
父子三人形成了獨特而又相互追逐的三角關系:爸爸對阿米爾滿是期望,對哈桑盡是補償;阿米爾對爸爸渴望父愛,對哈桑卻努力實現(xiàn)自我救贖;而哈桑甘愿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始終不改忠誠和執(zhí)著。就這樣,三個人都在努力追逐著自己的“風箏”。
父與子之間原本可以相互依靠、相互慰藉,但作品中的父子三人為了自己的“風箏”卻形成了相互追逐的關系;雖然最終爸爸和哈桑不幸離世,但這種追逐并未停止,仍然在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和阿米爾的身上繼續(xù)著。索拉博是哈桑生命的延續(xù),阿米爾將哈桑和索拉博的身份公之于眾,并將索拉博留在自己的身邊好好照顧,替爸爸對哈桑的補償延續(xù)到索拉博身上;同時,阿米爾還在索拉博的身上實現(xiàn)了自己的救贖。當阿米爾和索拉博在異國他鄉(xiāng)放風箏時,風箏帶給了索拉博微笑和快樂,并贊揚了哈桑的勇敢,阿米爾終于坦誠面對了自己的錯誤,同時拯救了患有自閉癥的索拉博;阿米爾也像哈桑忠誠自己那樣忠誠著索拉博,甘愿為索拉博“千千萬萬遍”。
[1]張國龍,陳暉.成長的背叛、救贖及其他——《追風箏的人》對“成長”的深度書寫[J].中國圖書評論,2007(5):27-31.
[2]黃瑩.《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象呼應及其文化隱喻[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4):70-74.
[3]隋丹婷.探析《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的抗爭之路[J].電影評介,2015(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