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占雄
(青海省大通縣人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100)
腦梗死是臨床高發(fā)性心血管疾病,即指腦組織因供血、供養(yǎng)不足出現(xiàn)軟化及壞死所致,其多發(fā)于老年群體,且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該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且預后效果較差,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據有關研究統(tǒng)計,腦梗死發(fā)病患者僅有10%可經治療得到較好恢復,但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仍存在較嚴重后遺癥[2]。如何提高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是目前臨床急需突破的重點課題。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9例ICU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ICU腦梗死患者,本組所有患者均經MRI或CT檢查證實,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14例,年齡40-78歲,平均(56.5±12.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0.46-24h,平均時間(10.6±3.0)h;對照組中,男33例,女16例,年齡42-75歲,平均(57.5±11.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0.43-24h,平均時間(10.6±3.0)h。比較觀察兩組患者年齡、入院時間等基礎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本組98例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2)患者意識清醒;(3)本組所有患者均經MRI或CT檢查證實。
排除標準:(1)合并有嚴重心臟腎功能障礙患者;(2)合并有精神病、神經病等無法配合患者;(3)合并有慢性肝腎功能損傷、結締組織疾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及重癥監(jiān)護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待患者入院后生命體較為征穩(wěn)定后對其實施康復治療;(1)體位護理,使患者保持側臥位,輕輕拉出患肢并置于前伸位,避免患者仰臥位,并牽拉患肢方便實施輔助治療。護理人員應定時協(xié)助患者更換體位,避免發(fā)生壓瘡、關節(jié)攣縮等不良并發(fā)癥。并將患者抬高至20°或以上,確?;贾礁哂谛呐K水平,促使靜脈回流;(2)采用腦循環(huán)及超短波對患者實施物理因子治療,2次/d,在ICU中給予患者感應電療儀治療,對患者麻痹部位或癱瘓部位進行刺激治療,單次治療不超過10min,進行多次短暫刺激治療;(3)語言訓練,前期護理人員需治療患者簡單鍛煉舌頭,訓練類容包括:單音節(jié)練習、單字母練習等;結和患者治療情況,調整患者學習訓練的難度,使患者逐漸練習簡單的句,并逐漸與患者語言溝通,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保持足夠耐心,并給予患者鼓勵支持,提高其治療信心;(4)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其一些簡單床上活動,包括:上下床、床上挪動等;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進行指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的鍛煉,并鼓勵患者執(zhí)行洗漱、更衣、使用尿壺等;3次/d,30min/次。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治療效果,療效觀察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測定,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90%及以上;有效:經治療后,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6%-89%;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未達到以上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用卡方(χ2)檢驗;用(P<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49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5.51%顯然高于對照組53.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觀察組49例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12%顯然低于對照組18.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比較[n(%)]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其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且呈現(xiàn)為上升趨勢;現(xiàn)目前,臨床中尚無可徹底治愈該疾病的方法,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不省人事、猝然暈撲、四肢突然無力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3]。我國自成立溶栓綠色通道后,腦梗死患者療效得到顯著提高,且極大降低患者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仍然存在部分患者錯過溶栓最佳時間,導致治療后遺留認識功能、運動功能、感覺功能等障礙[4]。據有關研究指出,臨床中對腦梗死患者規(guī)范的治療方案及準確的診斷前提下,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致殘率、致死率至關重要。早期康復治療是臨床中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模式,其將先進的臨床理念、高效的護理技術綜合運用,從體位護理、物理因子治療、語言訓練、運動訓練等多方面對患者實施干預治療,旨在進一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49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5.51%顯然高于對照組53.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ICU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1] 陳愛清,胡細玲,楊亮.ICU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12(21):3245-3247.
[2] 何增義,曾操敏,周媛,等.ICU腦梗死患者應用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6,6(10):93-94.
[3] 陳愛清,楊亮,彭慧.ICU顱腦損傷術后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20(19):2927-2929.
[4] 陳愛清,陳妙霞,胡細玲.ICU腦出血非手術治療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1):31-33.
[5] 姜壯.ICU顱腦損傷術后患者應用早期康復治療臨床安全性和療效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7,26(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