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盛云生
摘 要:上好每一節(jié)課是我們教師畢生的追求,要想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找到提高教學水平的路徑——打磨。本文以“庫侖定律”為例,從演示實驗、設計思路、過渡語言和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去討論如何打磨一節(jié)好的物理課。
關鍵詞:庫侖定律;演示實驗;過渡語言;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8)12-0069-2
筆者最近參加了省優(yōu)質課大賽,在備課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一節(jié)好課要有新穎的設計,更需要細致地推敲與打磨。如何更好地打磨呢?
1 打磨演示實驗
物理課離不開演示實驗,實驗演示的好壞有時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備課的第一步就是改進或創(chuàng)新演示實驗,以達到簡單明了、利于學生觀察的目的?!皫靵龆伞弊鳛殪o電學第一個定量定律,定律的內容非常抽象,可以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直觀感受。庫侖力是一種非常微小的力,庫侖扭秤在課堂上肯定是來不及測量的,電子分析天平非常適合測量微小的力,我們利用它設計了如圖1的裝置。然而,靜電實驗在南京多雨的春天很難完成,所以我們首先在現(xiàn)有條件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做好實驗,研究實驗是否可行。雖然創(chuàng)新困難重重,其實只要反復實驗還是可以找到規(guī)律的。比如,在實驗區(qū)域使用小太陽取暖器進行加熱,當溫度升高以后相對濕度自然就下降了,這樣電荷就不會輕易流失,演示成功的幾率就增加了。其次,就是帶負電荷相對于正電荷更容易成功,我們不斷改變帶電體的材料和形狀,連續(xù)一個星期在不同天氣下,多次進行實驗,終于提高了成功率。然后,不斷優(yōu)化的方案使實驗現(xiàn)象明顯,利于學生觀察,操作簡單快捷,這樣我們就確定了實驗方案,當演示實驗可以完成時我們的課堂創(chuàng)新也就有了保證。
2 打磨設計思路
實驗成功率提高以后,我們緊接著就是設計上課思路。思路清晰、脈絡清楚的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镜姆较蚴亲寣W生通過探究,了解人類是如何在好奇心的驅動下,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實驗得到庫侖定律的,在得到定律之后再理解庫侖定律,于是有了以下教學設計思路:
定性實驗—定量實驗—庫侖定律—庫侖扭秤
通過仔細推敲,發(fā)現(xiàn)放在庫侖定律后面講解庫侖扭秤雖然符合教材的思路,然而講完定律還要再過渡到庫侖扭秤,實驗顯得不是很通順。于是筆者進行了調整,將庫侖扭秤放在定量探究之后,結合庫侖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史介紹,這樣既能體現(xiàn)出庫侖定律發(fā)現(xiàn)的艱難過程,又能順其自然。教學思路調整如下:
定性實驗—定量實驗—庫侖扭秤—庫侖定律
這樣試講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如果不預習,很難推測出電荷之間的作用與電荷量及距離之間的關系,于是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探究。怎么探究呢?這節(jié)課有非常好的研究和學習方法——類比法,比較萬有引力與庫侖力的相似之處,通過全方位比較找到研究的方向,學生自然就容易推測出庫侖力的表達式。然后再進行定量探究,效果非常好。于是教學設計思路又調整如下:
定性實驗—類比探究—定量實驗—庫侖扭秤—庫侖定律
按照這樣的思路探究順利多了,學生的思維在有效的引導下,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很自然地得到庫侖定律的表達式,與萬有引力定律條件對比非常容易得出點電荷的概念。有了這樣的思路之后就要想法婉轉地表達和引導,這就需要研磨過渡語言。
3 打磨過渡語言
好的過渡語言就是心中裝著學生,從學生的視角看待這節(jié)課的整體內容,用語言幫助學生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引入課題之后,學生不禁疑惑學習靜電學為什么從受力開始研究呢?筆者是這樣過渡的:力學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方法,不管是人類研究物理學,還是學習物理學都可以從力學開始。
又如,定性探究得到電荷間作用力的決定因素是電荷量和距離,該如何研究?這時可以這樣引導:只有定量才能深入,然而具體量的關系是什么,我們不能漫無目的地去尋找,怎么辦?我們來看看和庫侖力相似的力是什么樣的。利用與庫侖力相似的力來對比研究庫侖力。學生自然想到萬有引力和磁力,我們引導學生比較一下哪個力我們更熟悉,研究得更加透徹,學生認識到用萬有引力與庫侖力比較更好。當有了很好的過渡語言之后,我們還要提升一下這節(jié)課——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4 打磨核心素養(yǎng)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我們教學的重中之重, 我們應在備課基本完成之后想一想怎樣更好地體現(xiàn)出核心素養(yǎng),怎樣突出核心素養(yǎng)才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本節(jié)課包含的守恒思想很好地反映了物理觀念,點電荷物理模型以及類比的科學方法都反映出科學思維。學習的過程是提出科學問題—形成猜測和假設—設計實驗與制定方案—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jù)得出結論并作出解釋,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過程,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素材。這節(jié)課參與探究的思路很好地反映了科學探究思想,能讓學生討論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我們觀察實驗并且解釋實驗與理論的差別,同時告訴學生要實事求是,不必為了迎合老師而修飾數(shù)據(jù),這也是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的重要契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需要創(chuàng)造土壤的,有了土壤之后生長也就自然而然了。
當我們從實驗、設計、語言和素養(yǎng)四個維度進行推敲與打摩時,也就找到提高教學水平的方向,我們的課堂也就順暢起來,靈動起來,一節(jié)好課自然生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欄目編輯 李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