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婷
語文是學生接觸最早的學科之一,語文于人的影響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學生于語文的學習興趣乃至整個社會對語文的認識卻日趨淡化,如何轉變這樣的狀態(tài),筆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嘗試從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入手,逐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讓師生關系“活”起來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授課容易被喜歡;反之隔膜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產(chǎn)生拒絕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師口若懸河、聲嘶力竭,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F(xiàn)代教育觀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fā)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fā)展。所以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自主地讀書、作文、求知、探索。
首先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表現(xiàn)機會。對優(yōu)秀的學生要從嚴要求;對暫時落后的學生重在啟發(fā)引導,多用小故事進行啟發(fā)教育,撥動學生的心弦。作為教師,我們要切實把握好大部分學生的知識需求,不能只顧及到優(yōu)秀學生。在教學中我們不能讓幾個人“吃飽”而大多數(shù)人不知如何“張口”,要變成多數(shù)人“吃好”少數(shù)人“吃不飽”。對于“吃不飽”的這部分人,課下老師可以再給予他們適當?shù)难a充。
其次在生活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滿腔熱情的關懷,一個眼神、一句問候……這一點筆者深有感觸。在即時通訊如此迅捷的時代,周末師生之間也可以隨時保持聯(lián)系。我班有一位父母雙雙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周末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用微信與其聯(lián)系,跟他聊天,了解他的想法,鼓勵他好好努力。
二、讓教學手段“活”起來
1.布置合理的預習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心中有數(shù)
葉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睂W生在預習時遇到了難點,自然促使其帶著問題進課堂;那么課堂上只要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做重點講解就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學生的積極參與則發(fā)揮了主體作用。
如學習《社戲》之前,課前我就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做好預習,引導學生從如下五個方面進行預習:
(1)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
(2)認真閱讀課文,看看作者為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3)在理清故事的基礎上,看看作者描繪了怎么樣的景色。
(4)在繪景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5)認識農(nóng)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品質,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在這一預習過程中學生“從字詞到段落;從整體把握到細節(jié)感悟;從詞語賞析到人物感觸。”
由于事先的預習,學生對于文章已經(jīng)有了自己獨到的理解,在課堂上我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全篇通講,而是根據(jù)我們的預習學案進行梳理,將主動權放到學生手里。所以這篇不簡單的文章,在課堂上很順利地講解完畢,且彼此是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的,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2.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趣味性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它們具有生動的形象性,可以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感、形象感。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具達到“化靜為動”的效果真正將文字“躍然紙上”。在教授蘇軾的《浣溪沙》一詞時,運用多媒體將詞中所描繪的景象“詩人漫步于‘凈無泥的沙路,看著寺前西去的溪水,聽著暮雨中子規(guī)的啼叫”。隨著景象的浮現(xiàn),播放本詞的朗誦,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時那地感受那景。以此來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沉醉其中的原因,體會作者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讓教學內(nèi)容“活”起來
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是“百科之母”,生活之中無處不語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網(wǎng)絡走進課堂,多媒體課件與互聯(lián)網(wǎng)鏈接,使得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我常常在課件的資料庫中提供相關的學習網(wǎng)站,以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之余,拓寬知識面。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由學校拓展到社會。如教學《春》通過多媒體展示春天的畫面,將春的美呈現(xiàn)出來,快速引導學生找到春天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對作者優(yōu)美語言的感悟。同時我從網(wǎng)上下載其他描述春的優(yōu)秀作品,以練習的形式促使學生廣泛閱讀,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
作為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在導向上多動腦子,讓語文與信息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會定能開出別樣絢爛的花!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連云港市黑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