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秋
(鞍山師范學院,遼寧鞍山 114000)
中國畫的筆墨是一種表達現實的方式,長期以來人們都對其喜聞樂見,所以對中國現代畫家來說,掌握是必須的,筆墨的繼承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視的,在學習它、繼承它的同時還要學會不斷地推陳出新,熟練掌握筆墨技法,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
筆墨作為中國畫繪畫的主體,是經過無數的畫家不斷實踐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繪畫語言,是絕對不允許我們對其任意判斷揣摩的。筆,簡單來說就是在繪畫過程中呈現線這種表現形式的方式。線在中國畫中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標準是獨立于所描繪的對象之外的,尤其是在寫意時表現得更加明顯。
從視覺效應來看,中國畫的用筆的審美標準早就已經獨立于描述對象了,而且這種審美標準對于美的追求,往往也會給描繪的對象增添許多色彩,同時創(chuàng)造者的精神面貌也會被展現出來。
中國畫的筆墨是人品、性格的側面表現,創(chuàng)作者的人生經歷、道德品味、學識涵養(yǎng)等都能通過其作品得到外放。說起筆墨,不得不提的就是歷代文人對其產生的影響,他們直接影響了中國繪畫的主流發(fā)展方向。依照孔子的看法,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就是為了道德的宣揚,而且表現形式要統(tǒng)一和諧,所以說,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理想的,是由內而外的,內在的東西空洞,形式的美感便也不再擁有??傮w來說,中國繪畫的精神觀念雖然從本質上與傳統(tǒng)繪畫有所疏離,但是卻通過繪畫意象將精神狀態(tài)把握到極致。自魏晉以來,繪畫對于神韻的審美追求越來越高,加上文人士大夫對繪畫的高度參與,中國畫便也因為要滿足這種藝術對于意境和神韻的要求而形成了筆墨的表現形式。文人的情操修養(yǎng)都能從其筆下展現出來,文人畫家在不斷的創(chuàng)作中已經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品味,不斷地將自己的心理景象通過畫作語言影射出來。由于受到畫家主觀意識的制約,在畫家塑造表現對象的時候,筆墨作為昭示的載體,也就理所應當地成了其性格外化的產物。各種不同曲調的線也表達著人們對于各種客觀事物所產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筆墨就是對這種感受的外在表達和記錄,是人與自然交流的外在體現。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始終遵循的原則就是注重神韻,所以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經常會借物抒情,即通過對畫中形象的塑造,將自己的精神情感都抒發(fā)出來,這也是中國古典繪畫的本質特征,通過筆墨的無限創(chuàng)造性達到主客關系的和諧,不得不說這是中國繪畫的一筆寶貴的意識財富。
繪畫的創(chuàng)作目的一般分為兩大類,反映現實生活和寄托情感。一般繪畫采用敘述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較多,而寄托情感的繪畫則多是抒情的手法。中國畫筆墨的寫意使之成了畫家寄托抒懷的最好選擇,所以逐漸的,筆墨精神在畫家的心中也成了一種價值取向。反映現實生活的筆墨語言都比較客觀,也就是說筆下更多的是刻畫具體的物象,畫家的思想情感的直接表達很少。而寄托情感的筆墨語言相比較來說主觀性就很強了,在直截了當的書寫筆墨精神的同時又能很好地將物象的特征表現出來。主觀性筆墨在傳統(tǒng)筆墨中體現的比較多,同時這種筆墨還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潛意識筆墨和顯意識筆墨。其中潛意識筆墨較為平緩、不急不躁,更多的是作者學問氣質的體現,像黃賓虹等文人畫家都是運用潛意識筆墨。而顯意識筆墨風格就比較高昂了,畫家的性情都能通過畫作直觀地表現出來,運用顯意識筆墨的畫家也很多,徐渭、傅抱石等都是如此。潛意識的筆墨多帶有畫家的情緒在其中,表達情感比較含蓄;而顯意識筆墨則是屬于表達性的,情感直接,風格外放。
然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主觀性和客觀性筆墨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繪畫要求選擇不同的筆墨形式。注重形的表達,則多用客觀性筆墨的表達方式;注重神的表達,就選用客觀性筆墨的表達方式。而在筆墨的實際創(chuàng)作中,兩種筆墨的表達形式是融會貫通、相互轉化的。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筆墨由客觀性轉向主觀性,也就標志著畫家的筆墨逐漸走向成熟。
成熟的用筆方法是畫家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的基礎,成功的用筆方法主要體現在用筆方法的自由,這是一種作畫不拘謹、豪放自由的體現。不拘泥于具體的形或物,但是作品與意象的精神表達達到高度統(tǒng)一,只有用筆在得到釋放時,筆墨的精神和修養(yǎng)才會得到展現。僅僅就筆墨的形式而言,畫家的實際創(chuàng)作的物象都比較繁雜,絕不可能只靠簡單的幾筆刻畫出來,而是要通過千萬筆的起承轉合。筆墨的創(chuàng)作要求筆形統(tǒng)一,也就是需要一種筆墨程式,通過一些規(guī)矩、準則來規(guī)范筆墨用筆 ,絕不允許任意放筆。這樣由這千萬筆所形成的構圖才會和諧統(tǒng)一,使筆墨的整體氣勢能匯聚美感。
筆墨的繼承是很重要的,但在繼承的同時,還要學會創(chuàng)新,提高現在中國畫的重要條件就是對傳統(tǒng)筆墨的深入研究學習,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但是要有正確的學習方向,任何一位優(yōu)秀的畫家,在學習的時候絕對不是簡單地模仿傳統(tǒng),而是根據時代的變遷、生活的需要汲取精華之處,按照所需再次創(chuàng)造出新的筆墨。我們在繼承筆墨的同時更需要發(fā)展筆墨,,筆墨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當然也隨著生活的改變而不斷改變。筆墨跟隨時代,時代發(fā)生改變,社會生活發(fā)生改變,筆墨的形式內容必然隨之更替,筆墨的技法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改進的。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沒有一位有成就的畫家是故步自封的,他們都會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不斷地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符合自己時代的作品。相較于古人講究的超脫、冷逸,現在人的思想感情已經從根本上發(fā)生了改變,這也就需要當代在學習筆墨時大膽創(chuàng)新,賦予其以新的含義。
歷代畫家總會在筆墨上運用不同的藝術特色來展現對生活的不同感受和思考,這也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筆墨風格。每一個畫家都有屬于自己的獨具特色的筆墨風格,或蒼勁、或飄逸。筆墨風格不僅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還與畫家對于社會時代的認知有關,這些都決定了畫家賦予作品的風格和思想感情。藝術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筆墨是一種對于現實獨特的展現方式,它依賴于畫家對于現實生活獨特的發(fā)現,杜甫就曾表達,有成就的藝術家總是會費盡心思的設想新鮮獨特的表現方式。所以說想要學習筆墨,就要深刻了解這些藝術風格,體會所有的藝術來源。此外,還需要了解的是筆墨所涉及的另一個問題,筆墨變形問題。也就是說畫家在對一個客觀物象進行刻畫時,由于形式比較夸張或描繪有所強調而產生改變的結果,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每一個畫家的筆墨變形都是不可模仿的,這也是他的筆墨風格形成的一種因素。很多現代名家,如齊白石、潘天壽等都是在無數次的試驗改變中才形成了自己的筆墨風格,也才會有“潘方齊圓”之說。這些都是畫家生活經歷、人文素養(yǎng)、藝術造詣等各方面的體現,所以想要學習筆墨,了解這些是必要的。
中國畫所講究的筆墨之美可以說是作為畫家畢生的追求,筆墨為了更好地表達繪畫意境、傳遞繪畫情感,形成了結構上的美感,同時這種美感更好地傳遞出與作品表現內容相一致的筆墨的境界美。學習中國畫筆墨是不容易的,有些畫家窮極一生也未能達到筆墨結構的審美標準。想要學習筆墨,需要在不斷實踐中反復體會、摸索,通過對筆墨全方位的體會和理解,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迎合筆墨審美的繪畫語言,這也是筆墨符合時代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