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摘要】每一篇小說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法,可以從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故事情節(jié)、思想主旨等方面,巧設矛盾,細讀課文,充分領悟小說的魅力,真正讀懂小說。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說;矛盾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小說作為重要的文學樣式,是高考、中考考查的主要內容。小說閱讀訓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對小說閱讀方法的運用,更是課堂教學中的難點,而我們農村的中學生,社會閱歷較淺,社會認知水平不高,要充分領會小說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而通過巧設矛盾,細讀文本,我認為可以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找到難點的突破口。這樣就更要求教師對教材、對教法、對學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在小說教學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閱讀一篇小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巧設矛盾,提高課堂效率。
一、巧設矛盾,充分解讀人物形象
每一個小說都無一例外地用矛盾和沖突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有的作品中的人物還具有多重性格、矛盾性格。因此,巧設矛盾,才能更加充分地解讀人物形象。初中課文《項鏈》作為一篇重點篇目,小說的結尾讓人啼笑皆非,生長在小職員家里的瑪?shù)贍柕聻榱速r償一條假項鏈,葬送了十年的青春。當無數(shù)人批判瑪?shù)贍柕绿搨伟萁饡r,也可以看出瑪?shù)贍柕赂鄡?yōu)秀品質。所以,我設置的矛盾焦點就是:“對瑪?shù)贍柕逻@個人,文章究竟是批判,還是贊揚?”學生討論后大致分為兩類:
1.丟失項鏈前膚淺、庸俗的生活本質。作為一個小職員家庭的成員,經常和上流社會、資產階級的貴婦人交流,以至于她在生活中心理失衡,消極對待。文章說瑪?shù)贍柕乱驗椤安荒軌蛑v究打扮,只好穿得樸樸素素,她覺得不幸”。因為夢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她的心理極其痛苦。在參加一個重要舞會時,借項鏈也就順理成章,我們可以看出瑪?shù)贍柕掠顾?、膚淺、享受的生活本質。
2.丟失項鏈后積極、勇毅的抗爭。丟失項鏈后,雖然生活遭遇了重大挫折,但他不退縮,不逃避。文中說:“一定要把它還清。”可見,面對債務高筑,她選擇了誠實守信?!凹依锏谋恐鼗睿瑥N房里的膩人工作,她都嘗到了個中的滋味。”可以看到她堅強,吃苦耐勞的品質。
最后學生得出結論:她不僅愛慕虛榮,追求享受,而且單純,勇毅,勤勞善良,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物形象才更豐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面性,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解讀,這也是學習這一類小說的一個突破口。
二、巧設矛盾,理清故事情節(jié)
有的小說為了增加諷刺的效果,往往會運用對比的手法,這更有利于充分顯示事件的矛盾。《范進中舉》就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手法,我巧設的問題就是:“范進中舉前后各類人都有哪些變化?”范進喜極而瘋,是心理長期壓抑的結果,了解清楚范進中舉前后各類人的變化過程,也就理清了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
1.范進中舉前各類人的心態(tài)。范進長期住茅草屋,家里經常揭不開鍋。中榜那天,母親還叫他去集上賣雞買米。忍饑挨餓無人救濟,生活貧窮無人過問。范進娶了胡屠戶的女兒,可能門不當,戶不對,經常被胡屠戶訓斥,罵得狗血噴頭,科考前去借錢還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2.范進中舉后各類人的心態(tài)。中舉后一切都改變了,眾鄉(xiāng)鄰主動關心,拿雞蛋,拿白面,提雞背米的不勝枚舉。胡屠戶也提著酒肉前來道賀,打醒范進時卻說:“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本瓦B素不相識的張鄉(xiāng)紳也前來拜訪,贈銀,送房。
范進中舉前后各類人對范進的態(tài)度有著巨大差異,了解了這些變化,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進而就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旨。
三、巧設矛盾,分析小說主題
小說的主題一般不是單一的,是錯綜復雜的事件。有時遇到這類小說時,就要巧設矛盾,深入探究,這樣才能更加全面清晰地認識小說的主題。魯迅的《孔乙己》這篇小說,我認為就存在主題多樣性。所以,我設置的問題是:“這篇小說的主旨重點是批判封建科舉制度,還是重點揭示舊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學生結合課文,細讀文本對這兩種情況都從事實上進行了論證。
1.批判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痹谶@種思想的影響下,像孔乙己這類讀書人,“終生連半個秀才都沒撈著”“他滿口之乎者也,但始終也不會營生”。種種跡象說明為了追求仕途,他竟然染上好吃懶做的惡習,只能干一些盜竊之類的事。由此可見,在經濟社會極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想要實現(xiàn)人生的抱負,開科出仕就成了他們的出路。但浩瀚的考試大軍中,真正獨占鰲頭的卻很少。我們可以說,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正是科舉考試造成的??滓壹旱谋瘎?,就是當時廣大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其實,魯迅寫《孔乙己》的時候,封建科舉已經廢除十幾年了,但這種思想仍然毒害著人們,這實在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2.對封建社會世態(tài)炎涼的痛心,對孔乙己的同情。孔乙己有他自身思想的缺陷,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表現(xiàn)更讓作者痛心,孔乙己偷了丁舉人的書,被吊起來打,甚至打折了腿。最后孔乙己爬進了咸亨酒店,掌柜卻還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而其他一些顧客看到了孔乙己臉上的傷疤,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p>
可以簡單歸納周圍人們對孔乙己的態(tài)度,一是打,二是笑。丁舉人摧殘了孔乙己的肉體,顧客和掌柜摧殘了孔乙己的精神,孔乙己本是一個善良的讀書人,但從上到下,都對貧窮的讀書人當廢品,缺乏同情心,這也正是作品中反映出當時國民的心理狀態(tài),以至孔乙己腿被打折也沒有俠客義士去幫助他,他只能在瑟瑟的秋風中“大約的確已經死了”。這是一篇現(xiàn)實主義作品,值得我們去思考人生。
每一篇小說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法,可以從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故事情節(jié)、思想主旨等方面,巧設矛盾,細讀課文,充分領悟小說的魅力,真正地讀懂小說。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