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
〔摘要〕高中女生小星,人際交往技能不夠,不會和別人相處;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差;自我認識較為片面,自我概念脆弱,自尊感低。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可能是她消極自我與消極他人模式的主要成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心理輔導老師和來訪者一起探討了行為層面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人際關系;自我接納;高中生;輔導個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06-0047-03
一、 來訪者基本情況
高二文科實驗班女孩小星,17歲。
自述:我非常容易討厭別人。別人一不理我,我就擔心人家不想跟我玩兒了,就不停地問別人我哪兒做錯了。有了朋友,卻很快就反感她們,總懷疑她們在背后說三道四,雖然理智告訴我這只是我主觀的感覺,我應該寬容待人,但做不到,我會厭惡、詛咒她們。有時候放眼望去,別人都是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只有我一人孤零零地待著,我的心中就充滿了對她們的厭惡。
我也非常討厭自己。我是矛盾的集合體,不自信、悲觀、頹喪,整天都沉著臉。我總想,為什么自己什么都沒有而別人就擁有那么多?我不漂亮,身材也不好,敏感脆弱,存在感極差,老覺得世界有沒有我無所謂,可是我也清楚,連我自己都這么討厭自己,誰還能喜歡我呢?
別人說我成績挺好,可我不這么認為。我是北京的孩子,但從小寄養(yǎng)在外地,不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撫養(yǎng)我的人管我吃、穿、不出事,很少有其他交流),等到上初中回到北京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各方面和周圍的孩子都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差距??赡苁切r候沒有人管,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也沒有參加各種興趣班,回來后發(fā)現(xiàn)差距已經(jīng)無法追趕。看著自己,真是低到塵埃里去了。我常常覺得自己并不是屬于這個城市,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我覺得自己的問題實在太多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我的情緒極度不穩(wěn)定,每天感覺能被別人和自己點爆N次,總在心里不斷厭惡別人也厭惡自己。
背景信息:在高一的時候,我教過小星,在心理課上,她雖然較少在全班范圍內公開分享自己的想法,但能正常參與小組討論;聽講很認真,也經(jīng)常與我有眼神交流,在我講解心理知識時還會記筆記。
從班主任處了解到,她平時不愛說話,朋友不多;在班上是優(yōu)秀學生,年級排名也挺靠前。
總體印象:學業(yè)優(yōu)秀;敏感、內向;宜人性較差;自我接納程度低;消極情緒多。
二、輔導過程
(一)認真傾聽,積極關注,自我暴露,增進共情
因為小星之前就是我的學生,她對我的信任和認同都比較高,再加上是主動預約心理輔導,表現(xiàn)出的阻抗和防御相對較少。她一開始講述的時候,說幾句話就停下來,似乎在試探我的反應,但發(fā)現(xiàn)我一直在專注地傾聽,并且表情自然而真誠,她也就更加放松了。
在講完自己的人際關系后,她問:“老師,我這人是不是特討厭?”
我說:“謝謝你信任我,說了這些知心話給我聽。我?guī)缀鯇δ闼f的一切感同身受,在你這個年齡,我也過得不容易——內心是那樣地渴望愛、接納和關注,以致很多時候委曲求全;卻又那樣害怕被人真正走近和了解,以致造一座龍椅給自己,和所有試圖打破自己心理優(yōu)勢的人和事保持距離,但是我當時就沒有你現(xiàn)在的勇氣,可以這樣勇敢地剖析自己,并且站出來求助?!?/p>
在聽我說這些話的時候,她的淚水默默地滑落下來,說:“老師,謝謝您的理解!”之后,她越發(fā)輕松地講了下去。
(二)分析原因
她身上表現(xiàn)出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三類:人際交往技能不夠,不會和別人相處;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差;自我認識較為片面,自我概念脆弱,自尊感低。由冰山理論可知,外顯的行為或情緒問題一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她為什么會對自己不接納、對他人不信任,總是處于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中呢? 根據(jù)鮑爾比的依戀理論,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是“不安全依戀”的孩子。孩子的主要撫養(yǎng)人,通常是父母,如果父母忽視甚至打擊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則要么極度渴望愛與親密,要么極度擔心被拒絕和傷害。前者讓孩子形成了焦慮型依戀風格,后者讓孩子形成了拒絕型依戀風格。早期的依戀風格會對之后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這是因為,通過和依戀對象的互動,兒童會形成一種“依戀內部工作模式”,它是對早期依戀經(jīng)驗的表征,之后會逐漸發(fā)展成為包括對自己、重要他人及其他各種人際關系的解釋。
內部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兩種表征,一種是指向自己的,即自我模式;另一種是指向他人的,即他人模式。如果在早期的依戀經(jīng)驗中,照顧者是可信的、及時回應的,那么個體的他人模式就會認為他人是安全的、可信的,否則就是不安全的、不可信的;相應的,如果照顧者能及時回應自己的需求,個體就會形成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值得被關愛的自我模式,反之就是不可愛的、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關愛的。小星是因為沒有得到依戀對象及時、安全的情感回應,在十幾年的寄養(yǎng)生活中,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以及消極的自我和他人模式。
在青春期,所有人都有一個任務,叫做“建立自我同一性”,大家都在細細攤開自己,反復檢視,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樣的,在他人眼中如何,理想的自己又是什么樣。這個任務如此重要而繁雜,以致讓所有人焦慮、敏感。小星之所以感到不適應,是因為此前她成長中所遭遇的,讓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不相信別人是安全的,她又如何能相信自己在他人眼中是美好的且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將來呢?
我對“依戀內部工作模式”和“自我統(tǒng)一性”的成長任務的分析,讓她恍然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其實,上述三個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問題,即不安全的人際依戀模式,情緒調節(jié)能力弱只是這一問題的副產(chǎn)品。明晰了問題,她覺得自己面對的不再是一團亂麻,但同時也觸動了她的憂慮:我已經(jīng)這樣了,還有改變的辦法嗎?我說:“有,因為我走過這段路,還有數(shù)不清的孩子像我一樣走過這段艱難的成長之路,但我向你保證,只要用心去走,路的盡頭絕對能柳暗花明?!眅ndprint
(三)尋找解決辦法
首先,重建依戀關系,提高依戀安全性。 我鼓勵小星多和能給她接納感、溫暖感的人交流,比如她在咨詢過程中提到的一位非常能理解她的讀大學的堂姐,以及受她信賴、被她稱之為“和煦春天”的心理老師,也就是我。在依戀治療師霍姆斯看來,和這些人的交流所帶來的積極感受與 “成功的父母帶給他們孩子的感受”相似,可以有效彌補那些出現(xiàn)偏差的依戀關系,促進個體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改善,幫助個體恢復情緒平穩(wěn),提高其情緒自我調節(jié)能力。
基于此,我和她約定了接下來一周一次、一次50分鐘、共10次的心理輔導,在輔導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1)進行情感性對話,盡可能多地接納她的主觀體驗——感受、需求和想法;
(2)當意見不一致或者因為糾正她的不合理信念而讓她有不被接納的感受時,敏銳地覺察她的感受并隨時準備主動修復關系。
(3)總體抱持接納的態(tài)度,但伴隨著對她的期待,這種期待略高于目前她對自己的期待。
(4)對她的不合理信念及時進行面質;對她退縮的想法和行為設定限制,表達愿意和她一起努力的意愿。
其次,在自我覺察中促進內省、調節(jié)情緒、增進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鼓勵她在日常生活中增進自我覺察。一旦某個時刻開始感受到煩躁或者憤怒等,第一步,停下來,問一問自己: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我的情緒體驗是什么?我為什么有這種感覺?(“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回答自己的時候,一定要誠實。)接著要繼續(xù)問自己,我為什么會這么想?到底我的哪一部分受到了損害?我能做些什么?也就是說,從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一步一步地,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不怕有情緒,怕的是情緒過于模糊,還沒有被充分覺察和處理就被自己匆忙中忽略或者草率打發(fā)走了。
再次,挖掘自我“閃光點”。試著每天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個“小確幸”,并記錄下來。事情大大小小都可以。比如:今天在課堂上我發(fā)言了,本來不想發(fā)言,可是我鼓起勇氣戰(zhàn)勝了自己,發(fā)過言之后感覺挺好,沒有人鄙視我的答案。今天我和XX說話了,以前都不大敢和他說話,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其實說句話也沒有那么難。昨天晚上睡得好,因此今天的精力很好,感覺真舒服呢! 記錄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事實和感受上,盡量少說評價性的話。堅持每天都記,每周都拿出來看一看。
三、輔導效果與輔導反思
小星是一個悟性很高的孩子,在和她一起完成了將近三個月的輔導之后,不久就是暑假,她作為準高三學生踏入了備戰(zhàn)高考的征程。因為我暑假放假,一個假期沒有見到她,但彼此在微信上一直有聯(lián)系,從信息內容和語氣分析,她的情緒已經(jīng)越來越穩(wěn)定,雖然對自己的質疑和對別人的不信任也時有反復,但她能調動積極的自我覺察,及時進行分析和自我調整,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知道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因為已經(jīng)有了方向,我心里就安定了,我不急,允許自己慢慢成長?!?/p>
在對她的輔導過程中,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體驗,那就是自己常常要在面質和共情之間做出選擇。因為她是一個依戀不安全類型的孩子,面對她常常出現(xiàn)的不合理信念——成績在年級已經(jīng)足夠好了,可還是覺得自己很差,沒有任何人看得起自己;明明內心深處對于父母把自己“遺棄”在異鄉(xiāng)無法釋懷,卻絕不允許自己抱怨和責怪他們,甚至覺得就是自己不夠好,出生的時機不對,因此才會讓父母做出那樣的決策。除了傾聽和共情之外,我必須與她面質,然而每當面質之后,她就會敏感地問我是不是對她有看法,是不是她真的很糟糕,以致總是想不通在別人看來這么簡單的道理。 面質會讓她的焦慮感加重,以致我不得不不間斷地一邊面質,一邊主動修復我們之間的關系,告訴她我不是對她有看法,我只是不同意她對于某件事情的具體看法。有時候我也會困惑,自己是不是應該更多共情而不是面質,但是,權衡之后我還是選擇了在某些時候面質多于共情。因為我和她的關系是一個真實的人際關系,我接納她,但并不意味著要縱容她錯誤的觀點。 但不可否認,在整個輔導過程中,共情是貫穿始終的。對于一個依戀不安全、自我和他人模式都較為消極的孩子來說,我認為這是最適合的姿態(tài)。
四、專家點評
這是一個有情感溫度、有理論深度、行為指導明確具體的咨詢案例。在老師積極的共情、真誠的理解和無條件關注的氛圍下,學生能全面地暴露自己的問題,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對于一個自卑、敏感的青春期女孩而言,這一步并不容易。因此,這種傾訴與傾聽過程本身已經(jīng)具備了療愈意義,蘊含著學生改變與成長的可能性。而對于這些表層問題,心理老師從依戀與人格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把這種分析過程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得以在認知層面完成自我理解與接納。在此之上,老師引導學生做出了在行為層面進行改變的努力,這些建議極具操作性,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適宜的。
點評專家:朱凌云,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北京,100071)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