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倫
(樂山市中區(qū) 四川 樂山 614000)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長期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逐步變暖.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tǒng)能源趨于緊張.開發(fā)利用新能源、抑制氣候變暖,實乃當前形勢所迫.太陽能是一種安全、環(huán)保、可持續(xù)的清潔能源,當它到達地球表面時,能流密度卻很低,且是間斷的、不穩(wěn)定的.圍繞利用太陽能,人們已研發(fā)出多種類型裝置,如真空管集熱器、平板集熱器、槽式集熱器、塔式集熱器和碟式集熱器等,但有的太陽能利用裝置,因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總的來說,經(jīng)濟性還不能與常規(guī)能源相競爭.目前的太陽能利用裝置,還無法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人類難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大量廢氣廢熱繼續(xù)排放到自然環(huán)境中,而照射到地面的太陽能又不能充分利用,加劇了氣候變暖,致使人們在夏季越來越酷熱難受.嚴峻的形勢,不斷催生著新技術問世.
本文介紹一種跟蹤式圓臺聚光裝置,以模塊形式組合成聚光系統(tǒng)和受光系統(tǒng),利用跟蹤系統(tǒng),沿著東西、南北兩個方向,對太陽光線進行雙向實時跟蹤,最大限度地吸收照入大圓臺大口部的光線,具有聚能功效高、穩(wěn)固性強、應用范圍廣等特點,可為太陽能集熱、光伏發(fā)電提供高效低廉的聚能裝置.
利用截口圓錐體作為太陽能聚集裝置,是一個舊課題,以前人們進行了先行探索,研制了一些初級產(chǎn)品.但是存在著功率、效率不高等問題,未能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如1901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成一臺太陽能抽水裝置,采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為7.36 kW.要提高這種裝置的聚能功率和效率,就需準確跟蹤太陽光線偏轉,將照入圓錐內(nèi)的太陽能大部分收集起來,同時保持裝置的穩(wěn)固性,例如能抗御6級(含)以下的大風,并非易事,技術上有待突破.
如圖1所示,本裝置分為聚光系統(tǒng)、受光系統(tǒng)、跟蹤系統(tǒng)3大部分.
圖1 跟蹤式圓臺聚光裝置
其中聚光系統(tǒng)包括反光裝置、東西支撐旋轉裝置、南北支撐旋轉裝置,受光系統(tǒng)包括受光框架支撐裝置、受光框架、受光器等,屬于一種面聚集裝置.其中,反光裝置由一個大圓臺和一個底接圓臺拼接而成,底接圓臺大口部懸接在大圓臺小口部,兩個圓臺的大口部都朝上、小口部向下,內(nèi)空,內(nèi)表面貼反光膜;大圓臺高度與受光框架高度相等,當反光裝置水平擺放時,兩個圓臺拼接面與受光框架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大圓臺錐角為90°,底接圓臺錐角為鈍角.
東西支撐旋轉裝置包括支架、外箍固定桿、東西轉軸、東西軸承套筒、東西1號電機、東西2號電機;其中,支架有4副,呈四棱錐體形,每副支架的底框邊上設有4個滾輪、底框四角上各設1條斜腳桿,沿著南北方向設在地面、建筑物上或車載平臺上,用于支撐東西軸承套筒、東西1號電機、東西2號電機、外箍圓臺;東西轉軸在東西1號、2號電機的驅使下,利用外箍固定桿,支撐并帶動外箍圓臺沿著東西方向同步旋轉,外箍圓臺再帶動南北支撐旋轉裝置沿著東西方向同步旋轉.
南北支撐旋轉裝置包括內(nèi)箍圈、內(nèi)箍固定桿、鉤架、外箍圓臺、南北轉軸、南北軸承套筒、南北1號電機、南北2號電機;其中,設在外箍圓臺東西兩側的南北軸承套筒、鉤架,用于支撐南北轉軸、南北1號電機、南北2號電機;內(nèi)箍圈被緊扣在反光裝置重心水平線上,利用螺栓螺母或鉚釘固定在大圓臺外側面;南北轉軸在南北1號、2號電機的驅使下,利用內(nèi)箍固定桿、內(nèi)箍圈,支撐并帶動反光裝置沿著南北方向同步旋轉.
如圖2所示,東西1號、2號電機,都呈圓筒狀,其東西轉軸及東西軸承套筒位于圓筒軸線上,利用輻條將圓筒側面與東西軸承套筒連為一體,東西轉軸與工字形轉柄中點垂直相接,工字形轉柄設在圓筒中央,其兩端各設一條“[”形永磁體,作為轉子,每臺電機設有一對轉子;圓筒內(nèi)側面的上、下兩個半圓筒,均呈環(huán)形分布24條相同的“[”形軟磁鐵心線圈,作為定子;轉子口部與定子口部相吻合;每條定子在圓周上各占6°,24條定子共占144°,上、下半圓筒之間空隙36°;上、下半圓筒的兩條沿轉軸對稱的定子,組成一對,每臺電機共設24對定子;每對定子通電時產(chǎn)生磁場、吸引轉子,斷電后磁場消失;所有定子都繞有初級線圈,部分定子還繞有次級線圈.任一時刻,東西1號、2號電機,都只有1對位于相同圓周弧度上的定子通電.南北1號、2號電機與東西1號、2號電機的結構基本相同.
圖2 東西1號、2號電機
如圖3所示,受光框架支撐裝置包括腳手架、吊桿、托板;其中,腳手架是一副門式移動腳手架,包括下梁柱、滾輪、斜腳桿、下梁柱連接桿、升降部件、上梁柱、橫梁,腳手架上鋪設有水管、氣管、輸冷工質(zhì)管、輸熱工質(zhì)管、導線;水管和氣管的噴嘴設在橫梁中部,能對反光裝置的內(nèi)側面、受光框架和受光器的外表面進行全方位噴水、吹風,快速清洗除塵.
圖3 受光框架支撐裝置
如圖4所示,受光框架為一個長方體空心架子,底面呈正方形,其上面空置,4個側面和底面均鋪設受光器.受光器可以采用太陽能高溫集熱管,或平板集熱器、或太陽能電池板,同時配備相應的輸冷工質(zhì)管、輸熱工質(zhì)管,或導線.
圖4 受光框架鋪設集熱管
包括東西方向分層感光器和總感光器、南北方向分層感光器和總感光器,控制東西1號、2號電機旋轉的電路,控制南北1號、2號電機旋轉的電路.
太陽照射地面的方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同一地點在不同的季節(jié)、月份,變化較大.例如在北緯30°的某個地點,從冬至到夏至,太陽高度角逐漸由小變大;從夏至到冬至,太陽高度角又逐漸由大變?。贿M入新的一年后,又開始新一輪循環(huán).如此周而復始.雖然太陽并不總是從正東方升、正西方落,有時從東偏北方升、西偏北方落;有時又從東偏南方升、西偏南方落,情況復雜,但可以簡化處理,將太陽照地方向分解為兩個方向,即從東向西偏移過程中的照地方向,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偏移過程中的照地方向.
如圖5所示,本裝置設置東西方向感光器、南北方向感光器各一套(以圖中垂直相交虛線為坐標系),每套感光器均由分層感光器和總感光器組成.
圖5 感光器設置圖
東西方向分層感光器和總感光器,沿著東西方向擺放,主要探測陽光沿東西方向偏移變化情況、白天總體照射情況;南北方向分層感光器和總感光器,沿著南北方向擺放,主要探測陽光沿南北方向移動情況、白天總體照射情況.
如圖6所示,東西方向分層感光器與南北方向分層感光器結構相同,都是一個半圓筒密閉盒,由里至外半徑逐步增大,分別設有內(nèi)層、中間層、外殼,都呈半圓筒面;沿著密閉盒橫截面的圓心向外殼輻射出去,間隔6°,將密閉盒縱向平均劃分為30個小室,各個小室用隔離板分開,除去首1—3號、尾28—30號為空室外,其余中間段24個小室為有用小室;每個有用小室的內(nèi)層設有1個長條形光敏電阻、中間層設有1面長方形菲涅耳透鏡、外殼設有1個長方形透光板,透光板面積和透鏡距離設置適當,確保陽光偏移過程中只有1個有用小室透鏡及光敏電阻能被有效照射;密閉盒的正面、后面、底面和筒內(nèi)的隔離板,都采用遮光板.東西方向、南北方向總感光器結構也相同,都是一個梯形棱臺密閉匣子,下底面小、上底面大,由下至上分別為下底面、中間層、上底面,都呈長方形;下底面設有1個長條形光敏電阻,中間層設有1面長方形菲涅耳透鏡,上底面設有1個長方形透光板;密閉匣子的正面、后面都為等腰梯形,其兩條腰與下底邊的內(nèi)夾角均為159°;密閉匣子的左右兩個側面,都呈長方形;正面、后面、左右兩個側面和下底面都采用遮光板.
圖6 感光器結構圖
聚能原理:設計兩套控制電路,通過接收東西方向、南北方向感光器的陽光偏移信號,把它轉變?yōu)殡娦盘?,自動控制東西方向、南北方向支撐旋轉裝置動作,驅使反光裝置白天沿著東西、南北兩個方向,對太陽光線進行雙向實時跟蹤,使太陽光線垂直或近垂直照入大圓臺大口部;其中,大部分入射光線照到大圓臺內(nèi)側面,經(jīng)過反射,以垂直或近垂直的方式,投射到受光框架的4個外側面上,小部分入射光線照到底接圓臺內(nèi)表面,經(jīng)反射,以垂直、近垂直或稍斜射的方式,投射到受光框架的外底面和4個外側面上;少量光線直接從上頂照入受光框架中,照到受光框架的內(nèi)底面和4個內(nèi)側面.還有極少量光線,從框架上的一個外側面、或外底面的縫隙中穿過,照到對面的側面上,也容易被對面的受光器吸收.所以,逃逸出去的光線很少.由于受光框架懸掛在反光裝置中央,其底面和4個側面都受到陽光雙面照射,且太陽光線經(jīng)聚集后以垂直或近垂直的方式照射到各面上,所以太陽能流密度較高,聚能效果較好.
鋪設在受光框架底面和4個側面上的受光器,可以是太陽能高溫集熱管,或平板集熱器、或太陽能電池板.聚光系統(tǒng)與受光系統(tǒng)以模塊形式進行組合或分離.受光系統(tǒng)安裝完畢后可以相對固定,其中的輸冷工質(zhì)管、輸熱工質(zhì)管可與集熱器采取硬接方式,便于將工質(zhì)升至高溫.
如圖7所示為受光器.
圖7 反光裝置注記圖
設大圓臺大口部半徑為R1.大圓臺大口部面積即為反光裝置的采光面積
(1)
設太陽照射地面的輻照強度為QS→地,大圓臺聚集太陽能的平均功率為PS→圓臺,則有
(2)
設受光框架的底面邊長為a,高為h1,計得底面和4個側面的總面積為S框架
S框架=a2+4ah1
(3)
設反光膜的反光率為η膜反,受光框架對太陽能的聚集率為η框集,受光框架底面和4個側面上的平均太陽能流面密度為ρS→框架,則
ρS→框架=QS→地S采η膜反η框集/S框架=
(4)
據(jù)《太陽能科普》介紹 ,可設太陽輻照地面強度為
QS→地=600 W/m2
(5)
根據(jù)青島凌鼎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布的太陽能反光膜,可將反光率設為
η膜反=95%
(6)
根據(jù)前面聚能原理分析,可將受光框架對太陽能的聚集率設為
η框集=95%
(7)
為使裝置在較小情況下獲得較佳的聚光效果,經(jīng)研練,暫將反光裝置與受光框架的大小關系確定為:受光框架的底面邊長a,高h1=3a;大圓臺大口部半徑R1=6a,小口部半徑R2=3.1a,高也為h1=3a;底接圓臺大口部半徑為R2=3.1a,小口部半徑為R3=0.4a、高為h2=1.1a.
此時聚光比C為
(8)
將式(5)~(8)代入式(4)中,也即假定一些常見參數(shù)后,式(4)簡寫為
(9)
設受光器對太陽能的吸收率為η器吸,受光器面積為ΣS器,受光器聚集太陽能功率為P器聚能
P器聚能=ρS→框架η器吸ΣS器
(10)
根據(jù)網(wǎng)上《目前傳統(tǒng)平板太陽能/真空管太陽能集熱器熱效率分別是多少?》,可設φ47管、φ58管、平板集熱器的熱效率為
ηφ47吸=0.452
(11)
ηφ58吸=0.502
(12)
η平板吸=0.855
(13)
【例1】當受光框架底面、4個側面鋪設φ47、長1.2 m的集熱管時,計算集熱功率.
如果采用長1.2 m的φ47集熱管 ,相應地設受光框架底面邊長a=1.2 m,高h=3a=3.6 m,大圓臺大口部圓半徑R1=6a=7.2 m.串接集熱管時,除因接頭需要預留必要的管間距外,應盡量靠緊鋪設,縮小管間距,增加管子數(shù)密度.如果參照其他裝置要求兩管中心距為75 mm標準,暫將本裝置兩管中心距設為75 mm.對于φ47管,每條管子占用寬度為
L管寬=D管徑+D管間=0.075 m
(14)
受光框架底面可鋪設管子數(shù)為
(15)
受光框架每個側面可鋪設管子數(shù)為
(16)
受光框架底面集熱管面積為S底管
S底管=n底管aD管徑= 0.90 m2
(17)
受光框架每個側面集熱管面積為S側管
S側管=n側管aD管徑≈2.71 m2
(18)
受光框架上φ47管的總集熱面積為ΣSφ47
ΣSφ47=S底管+4S側管=11.74 m2
(19)
由式(9)、(10)、(11)、(19),可得受光框架上φ47管的總集熱功率為
Pφ47集熱=ρS→框架η器吸ΣSφ47≈24 999 J/s
(20)
【例2】當受光框架底面、4個側面鋪設平板集熱器時,計算集熱功率.
假設采用與例1相同的受光框架,則鋪設在底面的平板集熱器面積為
S底平板=a·a= 1.44 m2
(21)
鋪設在每個側面的平板集熱器面積為
S側平板=ah=4.32 m2
(22)
受光框架上平板集熱器的總面積為
ΣS平板=S底平板+4S側平板=18.72 m2
(23)
由式(9)、(10)、(13)、(23),可得受光框架上平板集熱器的總集熱功率為
P平板集熱=ρS→框架η器吸ΣS平板=75 402 J/s
(24)
假設采用與例1相同的受光框架,鋪設在底面、4個側面的太陽能電池板,其面積與例2平板集熱器的面積相等.設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為η電池轉,有效總面積為ΣS電池有效,則受光框架上太陽能電池的發(fā)電功率為
P電池發(fā)=ρS→框架η電池轉ΣS電池有效
(25)
【例3】鋪設單晶Si125太陽能電池的發(fā)電功率
根據(jù)現(xiàn)有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假設工作在AM1.5條件下,可設單晶Si125的轉化效率為
η單晶125轉=15%
(26)
受光框架底面和4個側面上可鋪設單晶Si125的總數(shù)為
Σn單晶125=n底單晶125+4n側單晶125=
(27)
根據(jù)《太陽能電池片的面積》,可知單晶Si125的有效面積是14 871 mm2.受光框架上鋪設該電池的有效總面積為
ΣS單晶125有效=Σn單晶125S單晶125有效=17.786 m2
(28)
由式(9)、(25)、(26)、(28),得受光框架上鋪設該電池的總發(fā)電功率為
P單晶125發(fā)=ρS→框架η單晶125轉ΣS單晶125有效=12 568 J/s
(29)
【例4】鋪設N型雙面156太陽能電池的發(fā)電功率.
根據(jù)現(xiàn)有雙面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假設工作在AM1.5條件下,可設N型雙面156電池的轉化效率為
η雙面156轉=20.6%
(30)
受光框架底面和4個側面上可鋪設N型雙面156電池的總數(shù)為
Σn雙面156=n底雙面156+4n側雙面156=
(31)
參照多晶Si156的有效面積,可知雙面156電池的有效面積為24 336 mm2.受光框架上鋪設該電池的有效總面積為
ΣS雙面156有效=Σn雙面156S雙面156有效=18.665 m2
(32)
由式(9)、(25)、(30)、(32),得受光框架上鋪設該電池的總發(fā)電功率為
P雙面156發(fā)=ρS→框架η雙面156轉ΣS雙面156有效=18 114 J/s
(33)
本裝置利用跟蹤系統(tǒng),對太陽光線進行雙向實時跟蹤,讓陽光垂直或近垂直照入大圓臺大口部,經(jīng)反射,以垂直或近垂直方式投射到受光框架4個側面和底面上,將受光器照射,從而獲得較好的聚能效果.采用4副支架、門式移動腳手架,分別支撐聚光系統(tǒng)和受光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穩(wěn)固性,預計能抗御6級(含)以下大風;如給東西軸承套筒、門式移動腳手架輔助增加設幾條斜撐桿、拉索,還可提高抗風等級.聚光系統(tǒng)與受光系統(tǒng)以模塊形式進行組合或分離,可機動設置,應用范圍廣.裝置采用鋁合金、不銹鋼、反光膜等常規(guī)材料,成本較低,可為太陽能集熱、光伏發(fā)電提供高效低廉的聚能裝置,并在裝置下方自然形成蔽蔭區(qū)域.一旦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既可充分利用太陽能,為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新能源,又能減弱陽光對地面的炙烤,有望逐步遏制、扭轉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本裝置不僅在地球上使用,其他星球上也可應用,為人類遨游宇宙提供一種簡便的聚能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