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摘要】 二次曲線的交點問題是許多學生和教師都心存疑惑的地方,本文通過課堂教學實錄給大家答疑解惑.
【關鍵詞】 二次曲線;交點;判別式;韋達定理
作為一位教師,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行云流水的教學過程,巧妙的教學設計,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良好的檢測效果.但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往往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xiàn),而這些意料之外的情況恰恰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時出現(xiàn)的困惑.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機會,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些教學中的“意外”,就能在課堂上生成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精神,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積極意義.
一、課堂剪影
在上圓錐曲線習題課時,筆者給出下面問題:(2015·福州質檢)已知拋物線y2=2px(p>0)在第一象限內與圓x2+y2-4x+1=0交于不同的兩點A,B.
(1)求p的取值范圍;
(2)如果在x軸上只有一個點M,使MA⊥MB,求p的值及M的坐標.
教師:請同學們先思考第一小題,然后請學生回答.
學生1:交點問題都可以通過方程組處理.本題只需要滿足方程組 y2=2px,x2+y2-4x+1=0? 有解即可.整理得x2+2(p-2)x+1=0.由Δ=[2(p-2)]2-4>0得p<1或p>3.因為p>0,所有0<p<1或p>3.
學生2:方程組有兩解能說明兩曲線在第一象限有兩個不同交點嗎?
學生3:結果沒問題,但是思維過程不嚴密.應該加以說明:由于拋物線和圓都關于x軸對稱,根據(jù)對稱性,如果它們在第一象限有兩個交點,在第四象限也有兩個交點,但橫坐標只有兩個不同取值.
教師:這樣思考思維縝密多了,大家再思考:問題考慮得全面嗎?
學生4: 因為交點在第一象限,所以方程的根應該是兩個不相等的正根,所以還要加上條件: x1+x2=-2(p-2)>0,x1x2=1>0,?? 即 p<1或p>3,p<2,? ∴p的取值范圍是(0,1).
學生都認為有道理,筆者也對問題加以強調.正準備進入第二小題的評講時,一名學生說出他的疑惑.
學生5:這里為什么需要考慮根的情況?我們以前學習直線和圓錐曲線都不需要考慮根的情況.如,直線l:y=2x+1與拋物線y2=2px(p>0)在第一象限有兩個交點,求p的取值范圍.只需要把l:y=2x+1代入y2=2px得:4x2+(4-2p)x+1=0,由Δ=(4-2p)2-4×4>0,即p<0或p>4.因為p>0,所以解得p>4.
學生4的發(fā)言引起大家的共鳴,許多同學都有同感.我意識到這堂課原定的教學計劃沒有辦法完成了,索性讓學生把大家都困惑的這個問題弄清楚.同學們思考一下原因?班上立即展開熱烈的討論.過了一會兒,有學生回答.
學生6:我認為整理后的問題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問題.因此,需要考慮根的符號,所以要用上韋達定理.前面同學所舉兩例,其實都滿足 x1+x2>0,x1x2>0,? 只是過程省略沒寫.
學生7:同學6講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他仍然沒有說明為什么同學5所舉例題韋達定理可以不寫,而前面的例題必須要寫?
同學們由此陷入思考中.
教師:觀察兩道題的形式上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8:這兩例中的情況不一樣,例題中的兩個方程都是二次方程,而同學4所舉例題一個是一次方程另一個是二次方程.我覺得原因應該在這里,具體我還沒想清楚.
學生9:我認為黑板上例題中聯(lián)立消去的是y2,而同學4的兩例中消去的都是y.兩次消去的結構形式不一樣,可能這對結果有影響.
學生10:受同學9的啟發(fā),每個方程都有兩個變量x,y,不僅x對y有影響,同時y對x也有制約.如橢圓 x2 a2 + y2 b2 =1(a>b>0)中的兩個變量x,y相互之間有制約,就像函數(shù)中x與y之間相互影響一樣.教材通過 y2 b2 =1- x2 a2 ≥0解得x范圍:-a≤x≤a.因此,這里y2=2px(p>0)中的y2決定了x≥0.而聯(lián)立消y2后的方程x2+2(p-2)x+1=0沒有了y2對x的制約,因此,會出現(xiàn)不合題意的根.而同學4舉例中的直線l:y=2x+1中y對x沒有制約,所以x∈ R .消元時x,y間制約沒有抵消掉,所以不受影響.
教師:大家都說得很好,處理多變量問題時,注意多元變量關系式對變量間的取值影響.下面哪名同學來總結一下?
學生11:直線和曲線交點問題由于沒有消去二次項,所以對交點沒有影響,可以只考慮判別式即可.如果是兩個曲線交點問題,我們不僅需要考慮判別式,還要從根的分布角度思考.
學生為以上幾名同學紛紛鼓掌,大家心頭的疑惑都得到解決.這時又有一名同學提出疑問.
學生12:Δ>0說明方程有實根,當p>3時, x1+x2=-2(p-2)<0,x1x2=1>0? 說明方程有負根,負根在這里沒有意義,那么這里的負根意義是什么?
剛剛輕松的氣氛瞬間被凍住,同學們又都認真思考起來.
教師:目前我們中學階段學習的都是坐標取實數(shù)的平面,如果坐標取復數(shù),得到的坐標取值為兩個復平面的乘積,寫成(x,y)∈ C × C ,構成一個四維空間.拋物線和圓的方程會變成實部的方程和虛部的方程兩部分,它的零點集合在四維曲面里各是一張二維曲面,這兩個曲面會交于四個點,其中兩個坐標是實數(shù),還有兩個坐標有虛數(shù),就是增根.
二、教學反思
如果按教師能否順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那么這節(jié)課是失敗的.但如果評價的標準是能不能夠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他們理解知識關系,構建和完善知識結構框架,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計算等能力,那么這節(jié)課就是成功的.本節(jié)課沒有為了遵循教學計劃和安排忽視學生的問題,而是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直至問題解決.本節(jié)課通過認真思考和熱烈討論,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分為:1.學生從曲線交點問題只考慮判別式到需要加韋達定理,從具體例題入手,通過歸納和對比研究兩類題型的解題差異.2.從等式中變量間關系出發(fā)解釋交點問題需要考慮韋達定理.用類比的方法,從教材解析幾何中橢圓方程得到坐標之間的相互約束出發(fā),理解圓和拋物線具有同樣的規(guī)律.3.通過兩類不同題的解法,歸納出二次曲線交點問題的一般性解法和規(guī)范答題過程.4.從本源上理解產生增根的原因.學生通過思考、提問不僅提高了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都是通過學生的活動來實現(xiàn),彰顯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體現(xiàn)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樂于積極思考,敢于大膽發(fā)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在這堂課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適時加以點撥,掌控整個課堂,使得學生的思考層層深入,直至問題本源.
這場美麗的邂逅是由學生5的問題而引發(fā),沒有質疑,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朱熹曾說:“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教學過程中“問題”是讓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提高教學質量的實質.在教學中我們需要重視學生的疑問,呵護學生的質疑之心,這才是尊重學生,尊重課堂,尊重數(shù)學.
【參考文獻】
[1]蔡欣.一次沒有預約的“美麗”[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7(z1):20-22.
[2]張向東.求兩個二次曲線交點個數(shù)的解決策略[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10(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