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區(qū)疁城實驗學校 唐寶芳
主題背景:
“較量”一詞從字面上理解是相互間比實力高低,有一個輸贏結(jié)果。但是作為老師,與家長的“較量”實際上是一種交流與溝通,通過這樣的一種“較量”,讓家長信服、配合老師,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這是一種雙贏的結(jié)果。
班中絕大部分家長對老師的教育是認可的,也能給予支持配合。但總有個別家長,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一些事情對老師有看法,產(chǎn)生抵觸情緒,形成了老師與家長的對立狀況。碰到這種情況,老師難免要與家長通過“較量”,來緩和矛盾,取得家長的支持配合。
案例描述:
一天晚上我接到顧同學媽媽電話,她向我反映兒子被劉同學打了。我的腦袋“嗡”的一下炸開了——擔心的事情又發(fā)生了。劉同學是班級的調(diào)皮大王,不愛學習,經(jīng)常惹是生非,在他身上我不知化了多少精力。顧媽媽在電話中非常氣憤,指責老師疏于管理,一再縱容劉同學,并要求學校出具一張保證她兒子在校不再被打的承諾書。并揚言如果學校不能做出承諾,她將走訪教育局;教育局處理不好,她還將向上級部門反映。
直覺告訴我事情很嚴重,顧媽媽又是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家長,只有處理妥當,才能平息顧媽媽的不滿情緒。電話中我問了顧的傷情,得知無關(guān)緊要,在表示安慰后答應明天一定會妥善處理。我的明確態(tài)度讓顧媽媽感受到了老師的重視。
我又馬上給劉媽媽去了電話,了解了當天的事情,并要求家長來校處理此事,約定的時間要比顧媽媽早一小時,因為有一些話要特別交代劉家長。
顧媽媽來辦公室前我與劉媽媽達成了一致——好好配合。當她氣沖沖地來到辦公室,我馬上搬了椅子,讓她平息一下激動的情緒。也叫來了劉同學,看到劉后,顧媽媽大聲指責。劉開始態(tài)度還好,但聽到指責后,為自己辯解,是顧笑他,他才打的。
“有理由就打人?上午我怎么跟你講的,你又是怎么向我認識錯誤的?”我聲色俱厲,劉低下了頭。接著我又對顧媽媽說,老師非常重視劉同學的打人事件,上午已對他進行了教育,他也認識了錯誤。今天劉媽媽也來了,她今后也會嚴厲管教兒子。這是劉同學上午的檢查,你看一下吧。劉媽媽在一旁不斷地自責賠笑,以求顧媽媽的原諒。
“我不要看!”顧媽媽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樣子,“怎么處理是學校的事情。我兒子一再受到欺負,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我現(xiàn)在要求學校給我蓋好公章的書面承諾,學校如果不能給我承諾,我只能去教育局了。”看來還真是來者不善啊。
“這是沒有先例的”,我馬上明確表態(tài)。接著說,老師一了解到此事,馬上在第一時間對劉同學進行教育,讓他做出保證,劉媽媽也被請到了辦公室,配合老師教育劉同學,你說老師的工作及時到位嗎?
“這個我不管,劉的事情處理好了,說不定還會有陳同學、王同學,我現(xiàn)在就是要一份學校的承諾”。顧媽媽還是不依不饒。
這樣僵持著,也不是辦法呀。我特意把顧同學也請到了辦公室。顧同學來后我態(tài)度和藹地問道:昨天劉打你,你為什么沒有還收手。我知道顧也不是好欺負的,沒有還手,肯定是有理由的。了解下來原來劉是偷襲。
于是我因勢利導:“媽媽擔心你在學校不安全,你覺得安全嗎?”小男孩點點頭,“那你是否需要學校給你一張保證你安全的承諾書?”小男孩搖了搖頭。
于是我對顧媽媽說:你看兒子很像男子漢。當媽媽的總是擔心孩子吃虧,我非常理解,我也是當母親的。但是我們要相信孩子,孩子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挫折后會不斷成長的?!贝藭r顧媽媽的態(tài)度明顯好轉(zhuǎn)了,“我也不是責怪學校,老師的教育處理也是到位的,但是這種事情發(fā)生總是不太應該的吧?”
“是的,事情發(fā)生了,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肯定了家長的說法,進一步消除了家長的對立情緒。“有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也不能立竿見影,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個性”。
此時的顧媽媽完全接受了我的觀點。接下來后續(xù)教育工作,都順理成章了。劉同學在班中向顧同學公開道歉,表示今后不再欺負同學,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
反思研究:
教師在與家長溝通前要提前備課,握事情的來龍去脈,對家長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然后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與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對老師產(chǎn)生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更容易溝通,也更容易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在與兩位家長電話后,我就在腦海中構(gòu)思了第二天應對的策略,再加上提前與劉媽媽達成一致,那么做通顧媽媽的工作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盡管教師在與家長的關(guān)系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但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千萬不可用教訓口氣,居高臨下來訓斥家長,而應像對待朋友那樣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氣,態(tài)度隨和,語氣委婉,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真心和責任感,以拉近與家長的心理距離,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怒氣沖沖的顧媽媽來辦公室后,我馬上搬了椅子讓她坐下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立的氣氛,在以后的“較量”中也始終做到有禮有節(jié),最后取得問題的圓滿解決。
這一部分家長共同特征就是認為老師不理解學生和家長,教育方法欠妥當,委屈了孩子。其實教師之所以沒有把一些事情處理好,關(guān)鍵是沒有適時地了解到學生和家長在想什么?在與家長的交談中,我會換位思考,去體會和理解家長,也要適時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引導計劃講給家長聽,只要言之有理、方法得當,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壑就會不填自平。
當顧媽媽說發(fā)生這種事情總是不應該時,我馬上回應學校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反而讓她能夠理解學校了。
每位家長都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添犢之情常溢于言表。當我們試圖反映學生在校期間不好表現(xiàn)時,不妨先說說其子女優(yōu)點,然后再談談希望其子女需要改正缺點,家長肯定會欣然接受的。
當顧同學說不怕劉同學時,我馬上稱贊他是男子漢,顧媽媽的態(tài)度也較以前有了改善。
當然在實際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具體的問題還要具體分析。只要我們能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正確處理好與家長的關(guān)系,就能夠爭取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以達到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