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 馬曉婷
訓詁學萌芽大約始于東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與文字學、音韻學共同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小學?!坝栐b的基本工作是用易知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古代難知難懂的文獻語言”。最初訓詁被看作經(jīng)學的附庸,訓詁主要是經(jīng)學家對前代經(jīng)典的訓釋,以便于時人閱讀經(jīng)典,其內(nèi)容包羅萬象,其主要作用在于釋義?!墩f文》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梢娪栐b主要是對前人作品中,因語言發(fā)展流變而產(chǎn)生的詞義變化做解釋,以幫助今人理解前人著作的一門學科。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啟蒙階段和初始階段,他們開始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自己已較熟練的母語。在語文低段教學中學生首先要做的是寫準字形、讀準字音、弄準字義,進而理解詞義、語義,為將來的高段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訓詁學與小學低段教學看似相去甚遠,但我們認為在當代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訓詁知識和訓詁思想。這不僅關(guān)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更關(guān)乎課堂教學的準確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形訓是一種重要的訓詁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體的方法來解釋字義”。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書寫符號記錄字詞,而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在傳統(tǒng)小學中人們認為漢字產(chǎn)生中有六種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跋笮握弋嫵善湮?,隨體詰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 ”。而在小學語文低段教學,尤其是一年級起始階段,存在著較多的象形字和會意字,如“木”“手”“日”“月”“本”“休”“雨”等等。教師如果僅從字音、結(jié)構(gòu)、筆順來講解漢字,學生會感到枯燥,打擊孩子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適當運用形訓方法使識字變得生動而有趣。如“木”在甲骨文中寫作 ,似樹木形,“休”甲骨文中寫作 ,似一人倚靠在樹下休息。這也是近年來人們倡導的字理識字法。學生既可以生動有趣的識字,又能準確掌握生字詞的含義。但這一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圍的,“以形說義”分析字形所了解的是這個字所記載的詞的本義,即“體現(xiàn)在造字意圖中的基本詞義”,注意不能無限推而廣之。
語言是變化發(fā)展的,詞和詞義也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語言中除了少數(shù)基本詞匯的意義無多大變化外,其余一些詞的含義都有程度不等的變化”。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這種變化,從而對古代篇章中的一個詞的意義做出正確無誤的解釋,避免出現(xiàn)“以今律古”的錯誤,即人們在理解古語的過程中,受到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用現(xiàn)代人的概念、觀點理解古人而造成的訓釋錯誤。
部編本教材自2016年開始在全國推行使用,這套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古詩文所占比例增大,從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套教材選錄124篇古詩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要想準確解釋古詩文中的一些詞義現(xiàn)象,向?qū)W生準確傳授古詩文知識,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訓詁意識和訓詁知識。
如部編本第二冊中《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按病痹诂F(xiàn)代漢語中是指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用的家具,是一種臥具。但在古漢語中“床”也指稱坐具,《禮記·內(nèi)則》“父母姑舅將坐,奉席請何鄉(xiāng);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zhí)床與坐”,陳澔在《禮記集說》中注曰:“床,《說文》云‘安身之幾坐’,非今之臥床也”。此處“床”作“坐具”義更恰當。
在部編本第二冊語文園地七中收有“讀書百遍,而義自見”一句古語,課本“見”注音xiàn ,并未做任何注釋或解釋。到第三冊《敕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又一次出現(xiàn)“見”讀xiàn ,在這里課本出注“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對于略有訓詁常識或古漢語知識積累的人來說,“見”與“現(xiàn)”是一對古今字,在造字初期“見”可以表示顯現(xiàn)、顯露義,后因“見”所承擔的詞義過多,造成了使用中的混淆與不便,人們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字取代“見”表示顯現(xiàn)、顯露義,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輔之以訓詁知識,增加教師訓詁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語言一直處于發(fā)展變化中,詞與詞義也是變化發(fā)展著的,訓詁學產(chǎn)生之初也是為了解釋經(jīng)典中因語言的發(fā)展而變得不易理解的詞語,以幫助人們掃清文字障礙、減少語言隔閡,正確理解古代文獻的內(nèi)容。因此訓詁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僅僅作為一種方式方法,更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而存在。在漢語學習初期就給孩子們樹立語言的發(fā)展觀,這對于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是大有裨益的。眾所周知文言文教學既是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學生沒有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語言,沒有正確區(qū)分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給孩子們一些訓詁思想以及文言常用詞積累,是對孩子整個學段的語文學習有一定意義的。
由此可見訓詁學的一些基本思想、知識對于小學語文教育是有一定意義和幫助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訓詁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也是有一定必要的。小學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也是根基教育。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心懷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敬畏之心,對課本中的字詞多一些思考,提升自己的傳統(tǒng)小學學養(yǎng),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無意識中形成思考習慣,為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生閱讀提供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