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qū)塘坎上小學 陳世偉
何謂曲問?教《愚公移山》,為解詞義而問:“霜妻”、“遺男”各是什么意思?這是直問,是最常用的提問方式。特級教師錢夢龍卻別出心裁:“這七八歲的小孩去移山,他父親同意嗎?”學生哄堂大笑:“這孩子沒有父親呀?”在笑聲中理解了“孀妻”、“遺男”的意思。這就是曲問。它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作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的設問,而是另辟蹊徑、繞道迂回,從而取得答案。曲問含蓄生動問在此而意在彼,大大增加了思維容量。巧妙運用曲問,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而且能開啟學生心智,兼有很高的智力與非智力兩面的價值。課堂教學中,精當的曲問,曲徑通幽,雖與直問異曲同工,卻更加妙不可言。
欲揚先抑是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旁敲側擊的曲問,則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啟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的金鑰匙。曲問的運用形式主要有:
本,是寫作的本意;反,是唱反調,對教材的內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對教材的內容作反面引申。于“反”處設問,猶投石激浪,本與反的沖突給學生大腦強烈刺激,從而由反識本,由反固本,也強化了思維。如我教《草船借箭》一課分析草船借箭的成功必須具備的所有條件之后,這樣設問:“借箭如果失敗了,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學生頓時活躍異常,爭先恐后發(fā)言。從學生的發(fā)言中,不難看到諸多原因,皆無一不導致借箭失敗。從而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諸葛亮借箭能成功,事先考慮多么周密,真是神機妙算呀!這比從正面讓學生反復的、枯燥的分析借箭成功必須具備那些條件,不如要妙多少。
教師是高層建瓴,善于在無疑處設疑,在無惑處生惑,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產生探求底蘊,尋求心理平衡的動力,從中砥礪學生的思維。
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周瑜為人十分陰毒,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處處想致其于死地。我先讓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體會人物的對話,再深入挖掘周瑜之語言。問:“周瑜為什么要問諸葛亮兩軍對壘,用什么兵器好?這么簡單的問題難道周瑜不明白?”通過剖析,讓學生明白原來這是周瑜偉諸葛亮設置的陷阱。從諸葛亮回答用箭后,周瑜急切地說:“對!”可以進一步應證。周瑜還說:“這是公事”。讓諸葛亮“不要推辭”。通過對這軟中帶硬的對話剖析,使學生真正認清了周瑜是一個心胸狹窄、妒賢忌能之人。說是“公事”,是為了壓諸葛亮,迫其受命;“不要推卻”是不讓諸葛亮反悔。并急讓諸葛亮訂下生死狀,是為了到時諸葛亮交不出箭,治其死罪而無退路,其用心之陰惡足見。
又如《月光曲》有句盲姑娘的話:“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有位老師不直接問這句是什么意思,而是這樣設問:1.盲姑娘剛才的話是“隨便說說”的嗎?2.既然盲姑娘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她為什么要說是“隨便說說”的?廓清這個疑惑,便深入地理解了姑娘是一個酷愛音樂,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好姑娘,從而也有助于理解貝多芬推門入內為他們彈奏音樂的原因。諸如此類的疑惑,可以連點成線,組成面,將其一一化解。
有些問題難度較大,學生思維一時受阻,這時可以從旁施問,巧作鋪墊。有兩種方式:(1)迂回包抄,各個擊破如理解《窮人》中的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回家撫養(yǎng)后,為什么心理“忐忑不安”,便可用此法。
(2)同類啟發(fā),觸類旁通
有些問題與學生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有類似之處,教學中巧妙溝通聯(lián)系,利用二者的可比性,以舊探新,以已知探未知,令其幡然醒悟,可收“觸處自引申”之效。
正,指的是正確的結論。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當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而不覺察時,如果一味簡單地加以否定授予正確的結論,久而久之便會養(yǎng)成思維的惰性,也不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這時不妨將錯就錯,以錯誤結論為前提,施加反問,衍化出許多荒謬的結論,學生在“上當”、“中計”中思辨,在處處碰壁中頓悟,從而訓練思維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教學“呻吟”的問題,學生回答:“就是聲音很微弱地說話”。這時老師不予簡單否定,而是反加以推理:“同學們上課小聲說話,老師說,同學們在呻吟,行嗎?”同學們便馬上意識到結論的荒謬性 ,從而悟出“呻吟”的正確解釋應是:在非常痛苦的情況下,小聲地自己哼哼。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都希望學生回答在點上,一離題離譜,不是驚慌失措,就是對學生冷眼相看,有經驗的老師則不然,他不溫不火,借題發(fā)揮,把學生的話題引下去,引上絕路,再讓學生懸崖勒馬,這豈不更妙。
曲問,“曲”富韻致,可以誘趣激情;“曲”耐尋味,可以促思砥智。就解決問題而言,與直問并行不悖、殊途同歸。曲問不是晦澀,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建立在心理科學基礎上的一種藝術,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