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有許多爭議,以往在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系上,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把兩者看成對立的事物,不主張高校體育更多的接軌競技運動。此種觀點認為,高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的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而競技運動則是搞訓練,為競賽、爭冠軍、拿獎牌,是少數(shù)競技精英從事的運動,所以不宜把競技運動引入到高校體育中來;第二種傾向是認為高校體育要盡量多地采用競技運動技術,甚至認為高校體育改革要以競技運動為導向,把高校搞成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進而在把競技運動導入高校體育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不折不扣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個學生在身體能力、心理和運動能力等各方面的潛力,使體育課變成了專項運動訓練課。其實,以上兩種看法都帶有偏激。
高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當代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以及我國的國情,高校體育的目的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使其成為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競技運動,是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和發(fā)揮個人或集體在體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潛力的基礎上,達到提高競技能力水平,以創(chuàng)造優(yōu)異運動成績?yōu)橹饕康囊环N社會活動過程。競技運動以提高專項運動成績,奪取競賽優(yōu)勝為目標,運動員健康則是第二位,我國許多優(yōu)秀運動員,雖然他們創(chuàng)造了優(yōu)異成績,使五星紅旗在世界各地運動場上升起,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但是在他們退役時,往往傷病纏身。世界競技運動高層次的發(fā)展日趨職業(yè)化,并已經進入商業(yè)領域,這是無庸質疑的現(xiàn)實。競技運動的成效主要地以運動成績,比賽名次,金牌數(shù)目為重要標志。
(1)主體不同,高校體育主體是所有在校大學生;競技運動主體是少數(shù)精英;
(2)目標不同,高校體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競技運動目標是挖掘人的極限潛能,創(chuàng)造最好成績、拿金牌、為國爭光、不一定有利于健康;
(3)從形式上看,高校體育采取班級授課制,按教育教學規(guī)律進行教學;競技運動是對少數(shù)人進行專門化訓練,遵循比賽規(guī)律而不是教育教學規(guī)律;
(4)從內容上看,高校體育內容全面、穩(wěn)定,這樣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競技運動內容單一,競技運動從事者導致人格異化,社會化程度較低,少數(shù)人貪圖功利,導致異化現(xiàn)象;
(5)從時間上看,高校體育教育單位時間很短,每節(jié)課只有45-90分鐘,每周只有1-2節(jié),而競技運動每天訓練時間長達5-8小時;高校體育整個時間也就是4-6年左右,運動員系統(tǒng)訓練一般為8-10年。另外,運動員還要面臨退役問題;
(6)從文化層面上看,高校體育是教育性與文化性相結合,而競技運動主要具有濃厚的商業(yè)性和極端性;
(7)從社會關注程度看,二者反差比較大。高校體育從事人口基本就是在校大學生,大眾媒體關注程度?。欢偧歼\動少數(shù)精英受到媒體極大關注,媒體把它們當作精英進行炒作。
高校體育和競技運動雖屬不同的兩個范疇,但它們有許多共同點,彼此密切聯(lián)系。
高校體育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脫離競技運動獨自向前,譬如:大學擁有自己的高水平運動隊。很多985、211高校對于高水平運動隊一貫的高待遇特殊政策。這說明,競技運動的存在對高校本身是一種極大的宣傳,和對本校體育的發(fā)展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的。
(1)競技運動對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體育活動起著重要的激發(fā)作用。
大學生一種常見的心理特征就是容易被積極事物和人影響,產生學習和模仿的欲望,而競技運動中的那些精英們恰恰最容易成為大學生的模仿、崇拜對象,他們高超的技藝、超乎想象的精彩絕倫的表演常常激發(fā)起大學生對體育的強烈興趣。如上世紀80年代女排姑娘在校園中掀起的排球熱、姚明進軍NBA后在校園中掀起的籃球熱、劉翔雅典奪冠后在校園中掀起的田徑熱,等等。不僅僅是競技運動精英的激發(fā)作用,其實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也對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學生在課余非正規(guī)的競技比賽中(如半場的籃球賽、小場地的足球賽等)常常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激情,他們不需要誰的指點,也不需要誰來安排,自然就投入到激情的運動中。如果我們承認高校體育的目的是為學生發(fā)展服務(對此我們毫不懷疑),那么,我們就應該重視學生這種正常的心理傾向,而且也應該利用好這種心理傾向來更好地開展高校體育活動。
(2)競技運動為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
早在20世紀初期,競技運動能力就被國外一些專家看作是一種公民的素質,一種文化生活,一種獨特的精神崇拜。他們深信,競技運動可以培養(yǎng)青年人進入社會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強青年人的身體素質、培養(yǎng)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質。國外的競技運動始于兒童時期,他們在大量的業(yè)余時間里動員、引導兒童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并要求學生在體育課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進入大學后,有的競技體育的水平就已達到了國際水平。
在我國100余年來的學校體育發(fā)展史中,除早期的學校體育主要采用“兵操”作為活動內容外,其余各時期學校體育的主要內容都包含著大量的競技運動項目。即使2001年開始的新課程改革強調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要“淡化競技”,但在高中體育課程標準中還是把競技體育的基礎項目“田徑”作為唯一指定的實踐類必修教材。我們承認,學校體育在發(fā)展中決不能像競技運動那樣走精英化的道路:培養(yǎng)競技精英、追求比賽金牌。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競技運動對高校體育的強大支持作用。其實,在提供素材方面,競技運動不僅僅是向學校體育提供了項目素材,同時還提供了方法素材。在高校體育教學方法體系中,有不少的方法本身就是來源于競技運動。比如,循環(huán)練習法、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比賽法,等等。因此,站在高校體育的立場,我們應當對競技運動樹立這樣的觀念:高校體育在發(fā)展中不能模仿競技體育依樣畫瓢,但我們也不能采取簡單的方式對競技運動進行排斥,而要積極主動地從競技運動中吸取營養(yǎng)來為高校體育的發(fā)展服務。
(3)競技運動為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起著核心的支撐作用。
競技運動項目作為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已延續(xù)了幾十年,它是師生課余體育鍛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毫無疑問競技運動已經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一部分。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氣質性格的核心,它體現(xiàn)著學校的精神面貌。甚至可以這樣認為,缺少體育要素的校園文化必定是沉悶的、是缺少活力的。在高校體育活動中,體育教學活動雖然是其最主要的構成,但由于體育教學對傳遞知識的相對嚴肅性的要求,活動主體——學生——不論是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活動方式的選擇上,都缺乏較大的主動性。這也是體育教學中學生活動激情相對缺乏的重要原因。相反,在自由度相對較大的校園競技運動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較大發(fā)揮,活動激情也容易得到迸發(fā),因此,校園競技運動也常常成為校園活力迸發(fā)的源泉。學校運動會之所以為學生所期盼、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之所以為學生所吸引、學生體育社團之所以為學校所支持,其原因蓋在于此。因此,在高校體育中合理地融合競技運動要素,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高校體育也因此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任何事物之間的作用都是互相的,在競技運動對高校體育產生作用的過程中,高校體育也在為競技運動的發(fā)展發(fā)揮著價值。
(1)可以較好地整合競技體育人才資源。
在“專業(yè)隊”的競技運動體制下,國家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基本上壟斷了競技運動在訓練管理方面的政策、資金、物質等資源。高水平訓練很難走出“體育行政系統(tǒng)”。這導致在體育行政系統(tǒng)以外,有相當一部分競技運動人才,特別是教練員人才被浪費。事實上,在學校系統(tǒng)中,有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經過了多年的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也具有較為豐富的訓練經驗,他們所具備的知識和水平至少在基礎訓練中完全不存在問題。如果有較大的空間讓他們在實踐中施展訓練才能,他們完全可以成長為優(yōu)秀的高水平訓練人才。
(2)能夠有效解決運動員的出路。
在現(xiàn)有的“專業(yè)隊”體制下,運動員退役后的出路問題一直困擾著體育事業(yè)的舉辦者。盡管國家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一些競技成績優(yōu)異(全國前三名以上)、運動等級高(健將級以上)的優(yōu)秀運動員免試進入普通高校學習深造。但其余的退役運動員由于缺少最起碼的文化知識和必要的生存技能,在社會中很難謀得一個較好的職位,甚至有些全國冠軍退役后也只有以看守單位大門或替人搓澡來賺取微薄的收入。為此,主動把高校體育對發(fā)展競技運動的能動性發(fā)揮出來,在源頭上解決運動員出路難的問題,使她們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掌握一定的體育專業(yè)之外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他(她)的運動生涯結束后就能在各個領域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3)能夠提高運動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專業(yè)隊”體制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運動員整體素質特別是文化知識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坦率地講,我們國家運動員的整體素質較差,不管是文化素質還是其它方面都與國外發(fā)達國家的運動員有相當大的差距。運動員群體這種素質上的欠缺一方面會帶來上文所說的出路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群體整體的社會印象。而解決這個弊端的最好選擇就是運動員培養(yǎng)途徑的學?;?。因為通過學校途徑來培養(yǎng)運動員,可以使運動員能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條件,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運動員在層層選拔中進行自然分流,而且分流后可以較快適應新的學習任務。運動員自身素質提高了,對提高運動成績是有益處的。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與競技運動是同屬于體育大系統(tǒng),兩者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兩者攜手并進,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保證整個體育事業(yè)的向前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