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岑溪市糯垌鎮(zhèn)新塘中心小學 甘石連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yè)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yè)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教學反思還是一種“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的認定行為。這一行為的運行過程就是教學新舉措醞釀的過程。這一行為的結果則為教學創(chuàng)新之花綻放之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十條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蓖瑫r還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笨梢?,要想讓學生把“白開水”釀成“茅臺酒”,使學生具有主動、獨立、獨特富有個性的學習特征。達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的目標。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進行認真的反思,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
教師只有反思了,才能成為研究者。教師只有研究了,才能成為創(chuàng)新者。反思孕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形成反思。這是一個良性升溫的遞進式發(fā)展鏈。
教學前進行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未雨綢繆的自覺實踐活動??纱龠M教師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設計。因為學生是“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自己對課堂各種各樣信息的綜合把握,在課前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得當的措施。
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進行換位反思,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一名學生,會遇到什么問題?會需要什么?會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學習這一課?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學習這一課?這樣就會避免教師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以自己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去進行教學設計。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多個鮮活的不同個體,而要選擇最佳的效應,涉獵不同層面。從而按照“教材讓學生審讀,思路讓學生尋找?!钡膭?chuàng)新“學生觀”去規(guī)劃課堂教學的藍圖。
雙向活動。教師課前的教學計劃好比一條向著前方延伸的鐵軌,一邊是學生的“學”,一邊是教師的“教”。教師要遵循這條思路,以學生的求知需要為主線加以反思,教師要從理論上事先確定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為上課中與學生的多邊交往而備料。既然是師生的交往,就要遵循交往的主體性、互動性和互惠性。從了解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找出“展示問題”和“求解問題”的最佳途經,從“獨奏者”的角色轉為“伴奏者”的角色。以便使課前教學設計具備“轉軸撥弦三二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為學生而設計的文本。
在雙向活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設計意圖。即實施的依據,這是教學前反思的深化。
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自動地進行反思,能使課堂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課堂,匯集在學生當中,在按照自己圍繞學生發(fā)展而精心設計的教學案例的基礎上,以課堂教學高度的靈活性和張弛有序的開放性,與學生一起,共同成為知識結果形成過程的再探索者。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教師就是一個相面者,要善于察顏觀色,抓住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指導,準確啟迪,有的放矢,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眾所周知,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行為之一就是組織者?,F代教學過程看似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實則是一個多變的過程。課堂情境、學生、課堂情境、學生、課堂氣氛,教師自身都在變化。因而,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組織學生學習。
學生的質疑最終的落腳點定位在老師上。不論多么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通過步步啟發(fā)的方式使一個問題讓學生都能夠自己解答,此其一。其二,有些學生在課堂中會提出頗為古怪刁鉆的問題,教師當場解答是必然。教師在課堂中要留有緩沖的余地給自己以思考的時間,以淵博的知識做底蘊,以豐富的閱歷為支撐,進行釋疑解難。
課堂教學情境是千變萬化的,課堂中的偶發(fā)事件是無法估量的,現代課堂教學教師應該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這個“駕馭”是指教師在與學生參與,互動中的絕好引領,對偶發(fā)事件的巧妙處理,對尷尬境況的圓潤粉飾。
教學后的反思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如果有批判地,有針對性地在教學行動之后進行反思,就會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形成教學創(chuàng)新的機制,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久而久之,每位教師都會成為“要當教育家,不做教書匠”的踐行者。
一是對學生反思,包括:A讓學生多看了沒有?B讓學生多想了沒有?C讓學生多說了沒有?D讓學生多議了沒有?E讓學生多做了沒有?F讓學生多評了沒有?
二是教師自身的反思,包括:A自己組織得怎么樣?B自己引導得怎么樣?C自己點撥得怎么樣?D知識點、德育點、藝術點、心理切入點滲透得怎么樣?F應怎樣補缺才完美?
課后文本進入課程內容是現代教學發(fā)展的必然。教師教學后,善于處理課后“文本”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的驅使,是教師成就需要的追求。在學生的作業(yè)、作文、作品,教師的教歷、課堂隨筆、反思日記等零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經過提煉潤色形成教學經驗文章,做到既關注學生的“學會學習”又關注自身的“學會教學”,在教學反思進程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概括為:寬松、活躍、和諧。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做到這六個字談何容易。因此,教師必須擁有“不矜威益重”的品行,與學生深入交流,在教學中深入反思,不斷探究,才會走上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