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這些年,基礎教育界有很多時髦的提法,其中就有“小手牽大手”,簡單地說,就是要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家長。比如,“小手牽大手,安全一起走”“小手牽大手,共護中國藍”“小手牽大手,垃圾分類齊步走”“小手牽大手,公益志愿行”“小手牽大手,快樂學科普”等等,少說也有幾十個。
我絲毫不否認提倡者、舉辦者的用意,也絲毫不否認這些行動能帶來一定的效果,畢竟教育也是一種“相互作用”。但我困惑的是,什么都要“小手”去牽去拉,這“大手”是怎么了?稚嫩的“小手”能牽得動“大手”嗎?有人說“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這句話用在此處也許再貼切不過。比如,每天早晨,在十字路口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騎電動車送孩子上學,如入無人之境,不管紅燈綠燈,在他眼中根本就沒有燈!有的家長出口成臟,包括對老師出言不遜。有校長告訴我,一些家長平時見不到人影,就是家長會也不來,但一旦聽說孩子在學校受了什么“委屈”,就會一天跑三次學校,對班主任、校長橫加指責,無理取鬧。老師在課內(nèi)、校內(nèi)苦口婆心教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事,一回到家,就被種種“反教育”的力量給抵消了,這就是“5+2=0”現(xiàn)象。俗話說,什么樹開什么花,什么花結(jié)什么果。
因此,我更愿意提倡“大手牽小手”。道理很簡單,三句話足夠說明問題:第一句,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第二句,列寧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三句,不知誰最早說出但大家一直都在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而且,強調(diào)“大手牽小手”,也有利于強化家長的角色意識,讓他們慢慢覺得這是為人父、為人母的一份義無反顧、責無旁貸的責任。
為此,對家長要大力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宣傳、引導,明確提出要求。實話說,絕大多數(shù)家長不是存心要在孩子面前起“壞作用”,而是一種無意識。按照“有心錯,視為惡;無心錯,視為過”的原則,是可以教育轉(zhuǎn)化的?,F(xiàn)在什么都要培訓,比如當校長,新任職時要接受“任職資格培訓”,以后每五年要接受一輪“提高培訓”,到了一定時候還要參加“高級研修”。唯獨當家長不用“崗前培訓”,不用“持證上崗”,所以,十分有必要補上這一課。
那么,誰為主體來做這個事?我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說起社會,如同“天氣預報”預報“局部地區(qū)有雨”,始終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個“局部”是哪?如果不能清晰界定,“社會”責任就極易落空。個人以為,責任主體要縮小到社區(qū)、街道、村委會,基層組織要有意識地將這方面的宣傳、教育納入到工作職責范疇;媒體如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不要滿屏盡是“清宮劇”“抗日神劇”,要有一些好的教育電影、電視、談話類節(jié)目、科普類節(jié)目,對社會公眾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我國意識形態(tài)管理的機制及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只要重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二是學校。學校不僅僅是教育學生的地方,還應該是影響家長的地方。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引導、教育。家長會要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nèi)容,不要開成單一的分數(shù)通報會,可以開成研討會、培訓會。家長會也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校長要出面,要講話,上海甘泉外國語學校原校長劉國華給自己定下規(guī)矩:“學生在我校讀書三年,我要讓每個家長至少直接聽一次我的講話。”還要開設家長課堂,對家長課堂三年、六年的課程有一個總體設計,通過較為系統(tǒng)的課程,逐步轉(zhuǎn)變家長教育觀念,提高家長育兒能力,使之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高度合力。
家長素質(zhì)高了,常能主動、積極、恰當?shù)亍按笫譅啃∈帧保瑒t教育就更好做了。這既是學校教育之幸,更是兒童健康成長之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