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初 冬,山上的草木漸漸凋零。欒樹頭頂上 的花早就謝了,楓樹和烏桕試圖用稀疏的紅意點綴山色,山里的銀杏這時候粉墨登場了。銀杏從山下栽種到山上,樹冠茂密而蓬勃,風(fēng)骨清奇而挺拔,給人一種經(jīng)天緯地的視覺震撼。特別是滿樹、滿地的銀杏葉,金燦燦的,使得陰冷的冬日明亮而溫情。據(jù)我所知,景區(qū)山門口栽種的銀杏樹齡并不長,因為山勢和審美,銀杏樹一棵與一棵之間還夾種了桂花和山茶,但落葉紛飛的時候,銀杏葉子比較搶鏡,片片金黃四處綿延。
銀杏樹向來有“壽星樹”之稱,樹體高大雄偉,最能襯托深山中的宮觀廟宇,潔凈素雅的葉子,更有著不受凡塵干擾的意趣。唐代詩人王維曾賦詩詠誦:“文杏裁為梁,香茅結(jié)為宇。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蔽男蛹淬y杏。道家歷來視銀杏為祥瑞之樹,每個景色秀麗、山林幽深的福地洞天都有孤植、列植或叢植的銀杏樹。像道教圣地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山,就有一株銀杏樹,相傳道教始祖張道陵手植,如今已是鎮(zhèn)山之寶。
茅山元符萬寧宮的太極廣場上也有一棵參天大樹,被歲月一點點染黃。聽年歲大的道長說,從記事時就有這古銀杏樹了,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樹齡。樹身粗壯虬曲,枝干直立,葉茂果盛。山里人喜歡把銀杏果子稱為“白果”。“白果”一旦熟透了就 “撲撲”地自動地往下落,很多上山進(jìn)香的老婦都會撿拾回家。她們說,“白果”好呢,煮熟了吃化痰止咳,燉雞湯丟幾顆又補人。
然而,這一樹銀杏的妙處遠(yuǎn)不止于此。
或許是年代久了,這棵樹仿佛沾了道家的仙氣,每年都有新的枝葉簇生,越長越高的枝條,直指端坐在老君廣場上的露天神像。山風(fēng)呼啦啦地刮起來,帶動滿樹的銀杏葉嘩然作響,一片接著一片在空中翻飛、飄蕩、悠然落下。圣母殿、玉皇殿、東岳殿等古建筑的階前或是瓦上,無不是厚厚的一層金黃,特別是鋪滿了臺階的葉片,溢彩華光,層層疊疊,一直席卷到老君的腳下。
為了讓這份獨特的景致能夠被更多游人欣賞,面對這些色彩明艷的銀杏葉,景區(qū)工人暫時不打掃,一個初冬的童話世界,就這樣保留下來了。來爬茅山或是游玩的人邊走邊看,遠(yuǎn)處的山巒上白云浮動,近旁的銀杏樹茂盛蒼黃,有幾枚落葉在風(fēng)里搖曳顧盼,地面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金扇,連太極廣場的“道法自然”石塊上都泛著金光。
暮色四起,山腰上輕攏著紗樣的薄霧,空氣濕度越來越大。一只鳥兒立在銀杏樹的樹梢上抬頭望向頂宮,道樂如同遠(yuǎn)古的水聲從人的耳邊漫過。而站在頂宮朝下看,太極廣場上的銀杏樹,猶如老君像前的一炷香,靜靜地燃燒著。按照道教說法,老君是道教的道祖,曾有“八十一化”之說。歷史上確有老子其人,春秋時代曾擔(dān)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所著的《道德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著作。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年復(fù)一年,山中的這棵古銀杏樹,飽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生命力仍然旺盛。每年冬天,都會燃燒著畢生的全部力量,將道教圣地妝扮得色彩斑斕,壯觀而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