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云甫
糖尿病病人具有多種并發(fā)癥,其中糖尿病性神經病是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fā)癥。糖尿病性神經病的臨床發(fā)病率為50%~90%[1];而利用電生理學對其進行診斷,其發(fā)病率為80%~100%[2]。糖尿病性神經病可累及神經系統的各種部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等,從而引起早期的臨床表現多樣復雜,且癥狀往往無法準確反映病人神經系統病理改變的嚴重性[3- 4]。早期準確診斷糖尿病性神經病病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已有相關研究報道糖尿病性神經病病人的評估手段,但忽略糖尿病性神經病臨床癥狀的多樣性,僅僅局限于對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斷[5],從而導致早期評估的片面性。為此,本研究不同臨床癥狀糖尿病性神經病病人的電生理特點進行分析,探討疾病早期不同電生理檢測方法的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5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40例糖尿病性神經病病人,均為2型糖尿病,排除其他疾病而導致神經系統病變者。男163例,女177例,年齡59歲~89歲(64.33歲±9.85歲);病程1年~9年(6.3年±1.3年)。通過臨床觀察記錄病人的臨床癥狀,并將其分為4組,病人感到燒灼感和自發(fā)疼痛為A組(43例),感覺異常和肢體麻木為B組(120例),四肢無力和易疲勞為C組(105例),行走不穩(wěn)定者為D組(72例)。
1.2 診斷標準 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6]。診斷為糖尿病以及高血糖者: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糖負荷后2 h血糖為≥11.1 mmol/L;診斷為葡萄糖耐量減低者:空腹血糖濃度≥6.1 mmol/L或者糖負荷耐量檢查時在糖負荷2 h后血糖為7.8 mmol/L~11.1 mmol/L;診斷為空腹血糖異常者:空腹血糖>6.1 mmol/L~7.0 mmol/L或者糖負荷后2 h或者血糖<7.8 mmol/L。且所有的病人均經過電生理檢查以及臨床試驗證實為并發(fā)神經病。
1.3 神經電生理檢查方法 采取英國MedelecSynergy 5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在進行檢查時保持室溫為20℃~28℃,采用相應表面電極測定神經傳導。主要測定神經:包括尺神經、脛神經運動神經、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腓腸神經感覺神經。測定相應電生理參數,主要包括:電位波幅(經感覺神經誘發(fā))、電位遠端潛伏期(運動神經誘發(fā))、電位波幅(復合肌肉動作)、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肌電圖:記錄病人的輕收縮運動單位時限、自發(fā)電位以及大力募集相。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檢測雙側脛神經和正中神經在受到刺激以后周圍N9和N8以及中樞N20、N35、P40、N13、P25、P45的伯波幅以及潛伏期。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人臨床癥狀分布情況比較 4組中B組最多,為120例,占35.29%;其次為C組105例,占30.88%;D組72例,占21.18%;A組最低43例,占12.65%。經卡方檢驗結果顯示,B組和C組所占比例明顯高于A組、D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7.17,6.57,均P<0.05)。
2.2 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查情況比較 根據統計表明,340例病人中,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的病人例數最多,分別為125例和149例。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查結果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查的情況 例(%)
2.3 各組臨床癥狀與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測異常數比較 C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例數最多,占95.24%;B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異常數最多,占75.83%;D組下肢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異常數最多,占83.33%;A組皮膚交感反應異常數最多,占86.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各組臨床癥狀與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測異常例數的比較 例(%)
糖尿病性神經病是一種被認為與血管病變以及糖代謝障礙有關的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確闡明。研究表明,其發(fā)病與病人自身免疫、氧自由基、遺傳因素、神經營養(yǎng)因子、炎性反應以及損傷等都有關[7- 8]。由于長期的高血糖會導致病人的各種病理和生理改變,導致微血管病變以及神經系統損傷,各種損傷會累及神經系統的各個方面,最終導致多種臨床癥狀的出現,且病變過程是一個漸進以及隱匿的過程,病情的嚴重程度往往與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不相符合[9]。若能對糖尿病性神經病病人進行早期診斷,在早期采取有效治療,可明顯減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傳統檢測方法對早期病人的檢出率較低,存在延誤診斷以及診斷片面性等弊端。
本研究對340例糖尿病性神經病的病人進行電生理結果分析,并與常規(guī)臨床檢查結果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無論是在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上,還是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測結果,均高于常規(guī)臨床檢測結果。既往研究結果表明[10],2型糖尿病病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快慢可以在早期發(fā)現是否存在下肢神經損傷,從而盡早采取相應的治療。傳導速度快慢的程度還可以反映相應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是早期糖尿病神經病病人診斷的重要依據[11- 12]。而對于不伴有肌肉萎縮者,肌電圖并非常規(guī)檢查手段,但若在檢查過程中存在異常情況時,則預示病人具有嚴重神經損傷較重且不易恢復。
臨床上對于燒灼難耐和疼痛劇烈的病人,常常在進行下肢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和運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檢測時不能發(fā)現異常,此時需要進行皮膚交感反應檢查,才能發(fā)現異常。因為皮膚交感反應的檢查往往針對C類無髓小纖維,可以對自主神經功能進行客觀評價。而傳統檢查常常由于檢測手段的限制,不能發(fā)現自主神經系統異常而導致漏診。而運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下肢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皮膚交感反應等可以針對不同臨床癥狀對病人進行檢測,但是在一某些情況下并不排除存在交叉的可能性。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340例病人中,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的病人例數最多,分別為125例和211例,且兩項檢查的異常例數,明顯高于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皮膚交感反應以及肌電圖等的例數,與既往研究報道相符[13- 14]。本研究中,C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例數最多,占所有異常例數的95.24%;B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異常例數最多,占75.83%;D組下肢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異常例數最多,占83.33%;A組皮膚交感反應異常例數最多,占83.33%,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選擇適當的檢查方法至關重要,聯合應用幾種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對糖尿病性神經病病人進行診斷,可以顯著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性。
[1] 宋玫,于琴.肌電圖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1(10):36- 37.
[2] 翟芳龍,彭麗媛,王海瀾,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非藥物治療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5,56(3):491- 493.
[3] 楊茜,趙志剛,馬躍華,等.糖尿病合并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fā)性神經病一例報告與文獻復習[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12(7):650- 652.
[4] LO’Keefe L,Simcocks AC,Hryciw DH,et al.The cannabinoid receptor 1 and its role in influencing peripheral metabolism[J].Diabetes Obes Metab,2014,16(4):294- 304.
[5] 王彥超,于艷輝,李月春,等.丹紅注射液在糖尿病性小纖維神經病患者中的治療價值[C].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高峰論壇論文集,2015:133- 134.
[6] Heppner KM,Piechowski CL,Müller A,et al.Both acyl and des- acyl ghrelin regulate adiposity and glucose metabolism vi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hrelin receptors[J].Diabetes,2014,63(1):122- 131.
[7] 朱洲,李克良,任周明,等.周圍神經病、共濟失調、視網膜色素變性綜合征的臨床和病理學特點(附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5,10(3):224- 226.
[8] Liu J,Bisschop PH,Eggels L,et al.Intrahypothalamic estradiol regulates glucose metabolism via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in female rats[J].Diabetes,2013,62(2):435- 443.
[9] 吳海,張浩天.非糖尿病與糖尿病主動脈夾層病人發(fā)生自主神經病變的對比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2):146- 149.
[10] 葉勵超,蔡若蔚,黃銀輝,等.老年人糖耐量受損相關性周圍神經病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7):4843- 4846.
[11] 盧斌,許一新,崔煥煥,等.α- 硫辛酸、前列腺素E1、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0):1171- 1173.
[12] 楊文強,于炎冰,徐曉利,等.神經減壓術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痛性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5,14(5):397- 400.
[13] 王楊,劉暢.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機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3(1):93- 95.
[14] Ding Y,Dai X,Jiang Y,et al.Functional and morphological effects of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on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ra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Phytother Res,2014,28(7):1082- 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