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玲(廣西藝術學院 530001)
首飾藝術在我國源遠流長,各地、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特色首飾,這些首飾經歷多年發(fā)展,在具有飾品功能的同時,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而言,當地的民族首飾藝術豐富多樣,如壯族的頭飾、腰帶等等,制作這些首飾所采用的材料往往來自當地民眾的生活,因此也被稱為本土化材料。分析廣西民族首飾藝術中的本土化材料,以及進一步推廣本土化材料的運用在推動廣西民族文化和首飾藝術創(chuàng)作扎根于生活上既有現實意義也有長遠影響,故而選此題進行研究與分析。
廣西地區(qū)民族首飾多種多樣,其中最突出的是壯族民族首飾藝術,壯族人民世居廣西,在長期的生活中,生產技藝不斷提高,尤其擅長紡織和刺繡,壯族人民所織的布匹被稱為壯布、壯錦,是壯族首飾的主要材料之一,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短煜驴酚涊d:“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贝送?,桂西北壯族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壯族首飾藝術的核心特色是善用壯布、壯錦,色彩明艷、圖樣精美多樣。
仍以壯族民族首飾藝術為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暖,有利于農業(yè)生產,這是壯族人民世居此地并形成獨特文化藝術的主要原因。由于氣候、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壯族民族服飾的顏色較深,色彩變化少,而且多為短衣短裙,因此服飾的配飾往往色彩鮮艷,或選用高亮度的金屬(銀)為材料,與衣飾形成鮮明的對比,更能突出首飾的美感和整體裝扮的美觀度。壯布、壯錦多以藍靛作染料,這是由于當地氣候條件比較適合馬藍的生長。壯族的民族首飾藝術得益于當地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漸漸形成、發(fā)展。
廣西的民族首飾藝術以壯族為突出代表,壯族首飾藝術則除了貴金屬以外又以壯布、壯錦為重,在壯族服飾中起到了重要的裝飾和點綴作用,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里,它比貴金屬更易于實現和獲得,是普通壯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極具美感、廣為普及的首飾材料,也可以看做是壯族民族首飾藝術本土化材料的核心。壯布、壯錦均以美麗精致見稱,載譽古今。古代壯族的紡織業(yè)雖然沒有形成產業(yè),但依然相當普遍和繁盛,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紡織、印染,產品也主要為家用。壯布、壯錦的基本顏色變化不多,但可以通過不同布匹的搭配以及精巧的加工形成多樣化、層次化的色彩搭配,看上去美輪美奐。在壯布、壯錦的印染方面,除了單一色彩布匹外,壯族人民還創(chuàng)造了斑布,作為首飾材料,斑布大量應用于頭飾制作,其色彩表現力較一般的壯布、壯錦更為突出。麻織方面,有古布、象布、柳布、綀子;絲織方面有壯錦、水綢。這些材料作為首飾材料時,往往是搭配應用的,如常見的頭飾,可能以單一顏色壯布為核心材料,采用質地更為精良、色彩更明艷的壯錦、水綢作為刺繡圖案的材料,更好的提升裝飾效果。
在壯族的首飾中,壯錦的使用率和裝飾性較高。壯錦是使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手工藝品,一般以彩色的絲絨線為緯,以棉紗線為經。以斷緯通經方式交織成布,編織壯錦所用的機器被稱為“竹籠機”,是壯族特有的木制織布機。壯錦在民族首飾中突出的表現力得益于鮮艷的色彩,這與壯錦所用材料也有一定關系,在進行壯錦編織時,壯族人民所用的材料多種多樣,基本均為本土化材料,包括錦彩線、蠶絲彩線、開司米線等。斷緯通經的編織方式意味著編織壯錦的材料往往是不同的,選取緯線時,一般選用較細的彩色絲線,以突出視覺上的效果。經線一般使用素色錦線,如白色、米色等等,織成布匹,當需要圖案點綴時,再使用彩色錦線。經緯線材料和色彩的反差,使壯錦以及以壯錦制成的首飾藝術特色十分突出。用色方面,壯錦會使用藍色、紅色、綠色、黃色等等,這些色彩可能在同一塊壯錦上集中出現,并以不同比例和明顯的規(guī)律性進行搭配,制作首飾時無需額外添加刺繡。
不同色彩也可能單獨存在于一塊壯錦上,在制作首飾的過程中以金銀材料作為裝飾或者使用反差較為明顯的彩色、素色錦線進行刺繡,提升裝飾的效果。通常不同顏色的壯錦作為材料制作首飾時,需要進行補色,使背景色和前景色的對比更為鮮明,增加色彩的表現力,提升視覺沖擊力裝飾效果。背景顏色方面,壯錦大多使用艷麗的紅色或厚重的黑色,這兩類顏色中又以黑色為主,以更好地襯托前景,以紅色作為背景色制作的首飾,往往用于一些帶有特殊意義的場合,增加節(jié)日、婚禮的喜慶氛圍,體現了壯族人民熱情奔放的民族氣質。色彩斑斕的紅色壯錦如圖:
1.商業(yè)化建設
壯族民族首飾中的本土化材料是首飾藝術價值的集中體現,應進一步給予推廣,鑒于當前時代特色,商業(yè)化建設無疑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各地可以在推廣旅游活動時,將壯族民族首飾藝術融入其中,利用電視臺、自媒體、雜志等途徑,采用寫真、小視頻等方式對民族首飾和本土化材料進行展示,一方面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古老的壯族民族首飾藝術獲取新的發(fā)展途徑和生機。
2.融合與創(chuàng)新
壯錦、壯布以及壯族民族首飾藝術是千百年發(fā)展的沉淀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當前首飾藝術觀念開放、首飾材料多元且富有不斷開拓精神的背景下,為保持本土化材料的應用和民族首飾的藝術價值,在首飾設計時可以進一步加強現代人能夠接受的現代元素和使用功能,使廣西民族首飾藝術的以更利于為現代人所用的藝術形式呈現。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等融入到民族的首飾設計中,讓更多的人接受、佩戴這類首飾,也更有利于傳揚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首飾設計制作中不斷的根據這一要點調整和演變,就是民族首飾在適應時代的創(chuàng)新。
3.保持民族首飾藝術特色
對廣西民族首飾藝術而言,真正使其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并不是現代商業(yè)刺激、產業(yè)化發(fā)展,而是其本身蘊含的民族特點和文化特色,進行本土化材料應用推廣時,也應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無論怎樣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以及商業(yè)建設,都要始終保持民族首飾藝術的本身特色,保留文化內涵,這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保護和基本尊重。
通過分析壯族纖維藝術和廣西民族首飾藝術的本土化材料,了解了相關基本內容。廣西地區(qū)民族首飾具有鮮明的區(qū)域特色,包括頭飾、腰帶等,這些首飾在漫長的發(fā)展中成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其材料則多數是當地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發(fā)現的,本土化的材料使廣西民族首飾藝術的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可以在保持民族首飾藝術特色的同時,通過商業(yè)化和再創(chuàng)作等手段繼續(xù)推廣本土化材料,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廣西民族首飾藝術之美。
[1]劉瀟女.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首飾設計中的應用[J/OL].北方文學(下旬),2017,(07):174(2017-07-31).
[2]王楚怡 金英福.傳統(tǒng)與時尚的碰撞——獸面紋在首飾中的應用[J/OL].藝術科技,(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