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江燕
摘要:進入初三以后,大多科目開始趕教學進度,為了給中考留出充足的復習時間。這樣,在速度與質量間就產(chǎn)生了教學矛盾。因而,本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初三政治教學的建議,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操作在提速的情態(tài)下保證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三;政治;教學;保質
進入初三之后,學生們的學業(yè)壓力陡增,壓力不僅來自于越來越近的中考,而且還來自于教師對常規(guī)教學的“提速”——為了給學生們留出足夠多的總復習時間,教師們一般會將一個學年的知識擠到幾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里完成。這樣,教學速度與教學質量之間的矛盾就自然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
從政治的教學上看,一些教師將前兩年使用的一些有趣、有效的教學法拋棄(比如討論法、探究法等,原因是這些教學法會占用大量的教學時間),轉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給學生劃重點、摳要點,讓學生死記硬背。而這樣的教學往往事與愿違,師生都很疲憊,但成效很低。
那么,怎樣在提速的教學情態(tài)下,保證初三政治的教學質量呢?下面,結合初中闡述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一、解壓、提氣、激趣
壓力越大、自信越小,學習的效率越低下——這是大家都清楚的教育理論,但一到關鍵節(jié)點上,就又對這一理論失去了教學自信——其實,教師只要堅持這一理論,并根據(jù)學生實情進行一些適度調整,完全可以將學生引入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在這方面,我覺得教師應首先從釋放學習壓力、提升學習自認和激發(fā)學習興趣上做文章。
解壓與提氣,教師可以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和對中考的分析來幫助學生減輕對中考的恐懼感。教師可以結合近年來的中考試卷和政治知識給學生繪制一個盡可能系統(tǒng)又精簡的思維導圖——給學生一個“政治知識不過如此這些而已”的印象,而且學生對知識先有了總的概念后,學習思路變得清晰,學習信心也會增長——這時,教師再開始進行初三政治的教學,就能順暢許多。對于激趣,教師仍然可以采用前兩年使用的各種方法,如導入、游戲、情境等,不用怕耽誤時間——實踐證明,有趣的、有欲望的學習效率遠遠高于無趣和呆板的學習——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我國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钡陌l(fā)展思路——初三政治的教學也可以借鑒這一發(fā)展理論,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和高效的。這一教學策略的原理是,基于教學提速的需要,教師必須保證教學的進度,就不能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完全跟上節(jié)奏——教師先確保把能跟上的學生教到位,并通過一些方法讓這些學優(yōu)生成為“教師”,幫助和帶動其他同學跟進。這個方法是,對政治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進行深度教學,不僅讓他們掌握扎實的知識,還培養(yǎng)他們能梳理和表述知識的能力,然后將這些學生分散到各學習小組中——當有些學生對知識理解、掌握不透時,先由“學習組長”對他們進行輔導,不足之處,再由教師進行補充——這種方法起到了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快速解決學生的個別性問題,二是能有效提升落后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三是學優(yōu)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發(fā)展。
三、優(yōu)化教法、提速保質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嘆——“方法不對頭,累死一頭?!薄懊嫖覀円呀?jīng)探討過,有些教師在初三階段放棄了很多本來是高效的教學方法,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基于對教學提速的需求,教師可以將一些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但放棄絕不是上策——速度與質量的平衡點需要教師準確的把握,如果僅追求了速度,不能保證質量,一方面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在后面進行總復習時,難度也比較大,反倒是欲速則不達。
比如在教學“責任”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如果僅僅是在課本上給學生劃重點,列出條目來讓學生背“什么是責任”“責任有哪些種類”之類的,等到復習時,學生只能再翻課本重新背——早就忘得差不多了,這樣的教學速度顯然是一種“假象”。而我們通過讓學生討論來進行這一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來分析“責任”、尋找“責任”,再加上教師的梳理引導,學生就能很扎實地理解“自由與責任之間的關系”“我的角色責任”“個體和社會責任”這些概念了。這些知識通過討論探究內化在學生頭腦中,復習時就要省事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節(jié)省教學時間,教師在組織討論時,可以用自己參與討論和討論中增加引導的辦法來實現(xiàn)“提速”——這樣對教法的微調,既能保證質量,還能實現(xiàn)提速。
四、關注時政、關聯(lián)生活
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政治教學目標是在知識傳輸?shù)幕A上更多地關注學生素質的建設——中考的考試也是向考核學生利用政治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方向傾斜。這樣,政治的教學必須能夠引領學生將視線從教材伸向社會和生活,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通過對生活、時政的分析、判斷來發(fā)展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和實踐應用能力。關注時政、關聯(lián)生活的教學,不僅是應對考試的需要,也是學生素質建設的需要。這樣的教學不僅不會影響教學的進度,反而因政治視野和思維空間的拓展而提升學生的政治解析能力,從而促進他們學習效率的提高。
比如“了解基本國策與發(fā)展策略”這一課的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很多案例已經(jīng)是前幾年的事情了——雖然,我國的大政方針不會“朝令夕改”,但有些內容已經(jīng)在這幾年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和發(fā)展,比如“科教興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關于教育發(fā)展的闡述、“文化自信”戰(zhàn)略思想的提出,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入的。還有我國“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思想在生活中有哪些變化和體現(xiàn),也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從學習條件、學習內容等方面進行生活現(xiàn)狀的分析研究(如,原先我們的教學條件是怎樣的,現(xiàn)在我們有了電子化、信息化的教學工具——這就是國家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把握住這些知識的發(fā)展性前景和內涵。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
總之,初三政治的教學具有階段性的特征,也有學科的本性屬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考慮到面向中考的客觀需求,也要考慮到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責任,在提速的同時,更應關注到教學質量的保證——政治教學的關鍵還是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上,過于“功利”的教學,反而可能與教師的預期背道而馳。
參考文獻:
[1]周雪松.初三政治教學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6(26)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qū)高塘嶺向陽中學 4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