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潔
(蘇州市相城區(qū)黃埭鎮(zhèn)社區(qū)服務(wù)中心內(nèi)科,江蘇蘇州 215152)
慢阻肺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于患者受到持續(xù)的氣流受限,導致其病情逐漸加重,并且還容易反復發(fā)作,嚴重時甚至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1]?;颊咧饕憩F(xiàn)為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藥物治療,但是傳統(tǒng)的西醫(yī)治療效果并不明顯。有研究人員經(jīng)過多次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中醫(yī)學冬病夏治理論下使用穴位貼敷治療慢阻肺患者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2]。該次研究中選取了104例2015年7月—2017年9月在該院治療的慢阻肺患者,給其中的52例患者給予冬病夏治理論下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104例在該院治療的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確診。將該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6.51±3.68)歲,病史 2~16 年,平均病史(12.11±2.31)年;對照組中男 30 例,女 22 例,年齡 58~80 歲,平均年齡(67.32±3.54)歲,病史 2~17 年,平均病史(12.06±2.44)年。該次研究符合倫理學要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與;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者、伴有慢性支氣管炎者及不同因素引起的喘息、咳嗽及咳痰者。一般資料對比,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該組患者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其青霉素、頭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療。同時,根據(jù)患者咳嗽的癥狀給予患者氨茶堿、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霧化治療,對患者喘息、咳嗽等癥狀進行控制。
觀察組:給予該組患者冬病夏治理論下穴位貼敷治療。取麻黃、苦杏仁、白芥子和洋金花各6 g,甘遂、延胡索各3 g,細辛2 g,將以上中藥研成粉末,再加入姜汁,混合調(diào)和成糊狀后做成藥餅。選肺俞穴、腎俞穴、脾俞穴、膏盲俞穴,將做好的藥餅敷貼在穴位上。治療時間上從入伏開始,每間隔10 d貼一次,每次敷貼時間要持續(xù)2 h以上,共貼敷3次,治療療程為1年。
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治療效果等進行觀察,并對兩組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在治療效果方面,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以及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價情況為評價依據(jù)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價: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00%及以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00%~70.00%,臨床癥狀緩解;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00%,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患者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 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無明顯差異,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以及IC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在治療有效率方面,觀察組(96.15%)優(yōu)于對照組(82.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F V C(L)治療前 治療后F E V(L)治療前 治療后I C(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 2)對照組(n=5 2)t值P值1.6 3±0.1 4 7.6 2±0.1 6 1.0 2 1 0.7 9 6 2.8 9±0.7 0 2.0 4±0.2 2 5.7 3 3 0.0 2 1 0.8 6±0.1 7 0.8 4±0.1 9 1.1 4 2 0.0 8 7 1.9 9±0.2 9 1.6 1±0.3 5 4.3 9 7 0.0 3 0 0.9 4±0.1 0 0.9 1±0.1 1 1.1 2 1 0.0 8 9 1.9 7±0.3 8 1.3 1±0.2 9 4.1 5 6 0.0 3 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慢阻肺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咳嗽、喘癥、肺脹”的范疇,其是由邪入肺部所引起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除此以外,還會累及脾、腎等器官。所以,治療人員應以外邪、血瘀、痰濁為標,以腎虛、肺虛、脾虛為本進行治療[3]。穴位貼敷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在治療慢阻肺患者時,方法比較經(jīng)典,在“冬病夏治”的理論下,在三伏天給患者給予穴位貼治療,不但操作簡單,其治療效果還較好[4]。由于夏季三伏天,氣候炎熱、肺氣舒暢,這時人體毛細血管的擴張情況良好,皮膚的毛孔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能夠更好地吸收藥效,此時給予患者中藥貼敷,機體能夠通過毛細血管更好地吸收藥物,進而藥效更好的揮發(fā)與各個臟腑,將藥效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5]。
穴位貼敷是通過對肺俞穴、腎俞穴、脾俞穴、膏盲俞穴等的刺激,促進患者的氣血能夠通暢的運行,通經(jīng)活絡(luò),使藥物能夠直達病區(qū),進而祛除各種寒性疾病,改善肺部功能的目的[6]。在三伏天氣,外界環(huán)境溫度比較高,人體機體內(nèi)的陽氣比較充足,此時采用中藥穴位貼敷進行治療后,患者并不會感到寒邪,因此也不容易復發(fā)[7]。治療人員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溫度過高,會導致患者貼敷部位出現(xiàn)水皰、疼痛、不適等反應。所以,在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后,還要對患者用藥后的反應進行密切觀察,如有必要,還應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保證穴位貼敷效果的充分發(fā)揮,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該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無明顯差異,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以及IC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96.15%)高于對照組(82.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李國勤[8]在其研究中顯示,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88%,與該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提示冬病夏治理論下穴位貼敷治療慢阻肺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治療慢阻肺患者時,可采用冬病夏治理論下穴位貼敷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效果顯著,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