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平
(福建省寧德市華僑小學,福建 寧德)
小學數學是高等數學的基礎,也是數學入門的階梯。學好小學數學就相當于邁出學習的第一步。無論我們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數學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于此,作為教師應當正確評估小學數學的價值,從長遠角度考慮,然后認真地教授他們。
小學的數學相較而言比較簡單。在教學時,低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加減乘除為主,高一點的年級則是建方程、三角幾何等。這些基礎的數學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生活為例,進行引導性教學,使其更加通俗易懂。舉個例子,如低年級算數,教師可以舉用桃子。一棵桃樹上有五個桃子,請問三棵樹上有幾個桃子?桃子是小學生最常接觸到的,也是小學生最喜歡吃的一種水果。本身而言就對他們有一定的誘惑,教師善用這一點可以吸引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高段年級的小學生的方程問題,對他們而言是比較困難的。他們在面對方程時,很難找到這個題目的中心以及輔助信息,因此往往會做錯題。此時,教師可以用他們熟知的東西幫助他們先理解,然后再進行練習。如為我們所熟知的雞兔同籠問題:將雞和兔子放在同一個籠子里,有頭20,腳30,問有多少只雞、多少只兔?在看到這種類型的問題時,將主角換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學生會有更強的代入感,理解起來會更容易這對小學生來說是幫助的。當他們找不到題目的思路時,可以引導他們先將已知的條件列好,然后逐一分析。在本題中教師就可以用畫圖的方式,簡單地引導他們找到答案。
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給學生講解小學數學中的經典問題,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增加興趣,提高數學。
思維模型是小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前所必須建立的一項思想模型。這就像是筑樓前先要有圖稿模型一樣。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算數算是比較容易上手的。是以加減乘除為本心,只變換數字,不變換方法的一種計算。這種變數不變模的計算方法我們稱之為數學算式模型,有了這種模型學生在做數學計算題時可以很輕松地將題目計算出來。同理,在做數學的應用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模型去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舉個例子,還是桃子問題。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個桃子,首先要知道一棵樹上有幾個桃子,其次要知道到底有幾棵樹。這兩個量就是數學模型的模樣構架。所有的數學題目都應該先找到它的模樣架構,建立模型,這就是數學的思維模型。教師教會了他們這種構建思維的方法,他們便可以自己去理解并解決這類問題了。
數學不同于語文英語,他變化無窮,所以單單只是理解還是不夠的,要想在此基礎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就應該學會變通。那如何才能掌握變通的規(guī)律呢?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是利用量變到質變的方法。于此,教師首先應該找到往年較為經典的題目給小學生用做隨堂測驗、課后小練等。此外,作為教師還應該了解學生的心性,對于學習方面還需要別人的監(jiān)督。為此,老師在給他們進行這些輔導測驗時,應該告訴他們不許參照別人的答案,可以討論、學習,但是不可以抄襲。從量變到質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和督促。在學生遇到不會題目或者不想做的時候,教師切不可呵斥,應該耐心的引領和講解。不會做就換種思路去引導,切不可嫌棄麻煩而直接就告訴他們答案,不想做就耐心講道理,讓他們接受去學習。教師做到這些,慢慢就會發(fā)現量變的效果發(fā)揮得很理想。
小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非常活躍。教師在教學時應抓住這一特點對其進行加以利用。舉個例子,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30分鐘,每分鐘走100米,騎行速度為每分鐘300米。對于這個題目可以有很多種問法,如家到學校共多少距離,又如騎自行車需要多久才能到學校,又如騎自行車比步行早到學校多久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可以一步解答的,有些卻需要知道題目里的一些隱含條件。而這些問題的作答,在一開始接觸的時候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理解解決的,所以老師在教學時,除了要給他們講這些問題的答案和做題思路,更應該去開發(fā)他們的思維,從多個角度訓練他們,讓他們在看到這些題目的時候能有更深的印象和更多角度的思索范圍。當然,這種應變式的教學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備課準備,并對自己的學生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這種方式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升訓練,教師應該理解并做好這一點。
小學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難,老師利用生活化教學讓題目貼近生活,學生更容易理解,其次建立一定的數學模型節(jié)省運算時間。利用多元化教學以及針對性教學讓學生發(fā)展其思維能力,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