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 齊 新
提問語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別樣的作用。提問語是輕巧而柔性的引子,用來引出學生的回答,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提問是一門藝術,好的提問語能夠更好地銜接課堂,活躍氣氛,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教學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下面本文從詞匯教學、啟發(fā)提問和語法教學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并舉例說明。
第一,詞匯講解方面,國內(nèi)對外漢語教學更傾向于選擇教師平鋪直敘型的講解方法,但美國課堂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運用提問方式讓學生自己開口說,加強記憶。例如,講解詞匯“東西”。美國教師的提問逐漸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張小姐在做什么?——買東西”“張小姐在哪里買東西?——購物中心”“張小姐什么時候買東西?——打折”“張小姐買了什么東西?——T恤衫。”“還有呢?——牛仔褲”“張小姐買的東西怎么樣?——物美價廉”?!啊彙裁床渴??”學生一時反應寥寥,于是轉(zhuǎn)換說法:“‘購’的部首是什么?”“‘貝’跟什么有關?”“東西打折的時候怎么樣?是貴還是便宜?”
第二,在引導及啟發(fā)學生思維方面,國內(nèi)環(huán)境的對外漢語教學較為欠缺,缺少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fā)的相關的提問語,教師的話語輸出遠勝于學生的輸出量,學生更多的是以被動的形式接受教師的話語輸出。而美國的課堂上,教師提問語在這一方面比較豐富,教師提出問題后,將更多的話語權交到學生手里,學生擁有更多的思維及表達的機會。如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傾聽不同學生的想法和回答時,可以用“還有嗎?”“好,誰還想說?”“來,誰想說這個句型?”等提問語來引導學生思維;在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式回答時,可以用“這個周末你非做什么不可?你們有自己的計劃嗎?”
第三,語法講解方面,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提問語無論在形式還是數(shù)量上,都遠遠勝于美國課堂的提問語。這是因為國內(nèi)對外漢語課堂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語法點的講解上,力求讓學生們理解吃透。而美國對外漢語課堂,由于缺乏相應的課外語言環(huán)境,為了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及距離感,教師更傾向于將語法點的講解滲透在語言的運用及練習當中。例如,“可是我買得起嗎?”學生答:“我買不起?!薄皬埿〗闶裁匆路枷矚g,她什么衣服都想買,所以用這個句型怎么說?(無論……都)”“天氣好不好張小姐都要去的話怎么說?”在美國對外漢語課堂上,教師更習慣于將句型等語法點融入練習之中,讓學生在造句運用中慢慢體會。這樣做有利有弊。好的方面不言而喻,可以提高學生開口率,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學習漢語,降低心理屏障。
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提問必須具有相當?shù)撵`活性。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將更多具有互動性、啟發(fā)性的提問融入課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與興趣,讓課堂師生之間得到最充足有效的即時課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