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課堂互動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已成為共識,但單純?yōu)榱嘶佣拥摹凹傩曰印眳s是變相的“滿堂灌”。語文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多元開放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互動觀念,設計開放的教學過程,通過真正的師生互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互動;多元開放
作者簡介:陸麗程,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陜西 西安 710119)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34-0043-02
課堂中的互動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原則下,利用語言開展的情感、思維和言語等層次的互動交往過程。[1]新課程對課堂教學的定位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師生互動的課堂模式符合時代的需要,然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僅是為了互動而進行的互動是“假性互動”,有悖于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一、目前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的“滿堂灌”。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里,教學是教師單向輸出信息、學生被動參與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常常按照固定的教學思維,圍繞知識點提問。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教師擔心學生打亂教學流程,出現(xiàn)“一動就亂”的狀況,甚至害怕拋出問題后冷場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應對學生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較少互動。
2. 教師未能充分引導課堂互動。教師在課堂互動中沒有適當地引導學生,學生不知道怎么思考導致冷場,或者學生思維過于活躍導致課堂秩序脫離控制甚至出現(xiàn)混亂。這是因為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不成熟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拒絕生成的結果。
3. 互動深度不夠。課堂提問缺乏深層次思考,啟發(fā)性問題少,集體回答多,追問比率低,學生往往只回答了表面的意思,沒有思維的碰撞。互動看似熱鬧,實際上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研究。這是因為教師不認真分析學情,一味尊奉教材,機械地照本宣科,導致教學停留在文本表層。
4. 互動形式單調。常見的課堂互動為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只是以“很好,請坐”回應,隨即給出自己準備好的“標準答案”。缺少全體學生、學生小組和學生自我的互動,活動參與度低。此時,教師為了學生能夠掌握考點,互動只是作為強化知識點手段之一的機械復習。
二、創(chuàng)設多元開放互動的語文課堂的策略
首先,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語文課堂教學互動觀念,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從忠實取向轉變?yōu)橄嗷ミm應取向和創(chuàng)生取向。課堂中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師不應當用預設的答案去套住學生,教師應走下“權威”的寶座,與學生“平等對話”。[2]
其次,教師應該精心準備開放的教學設計,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設置具體情境進行互動。把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情境要“真”,給予學生一個可知可感的情境。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創(chuàng)建如下教學情境:我們現(xiàn)在一起來做一次遐想旅行,想象從南寧坐上火車,約10個小時候后就到了桂林??矗呌兄淮诘任覀?,我們登上這只船,觀賞那靜得不知在流動、清得連沙石都看得見的漓江水。大家一起瞇著眼,想象水怎么靜、怎么綠(老師哼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曲子)。[3]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雖沒有見過真實的桂林山水,但教師一邊讓學生回顧生活旅行中的乘車坐船經驗,一邊哼唱起耳熟能詳的兒歌,幫助學生想象自己處于桂林的美麗山水中,這樣的互動便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是設計發(fā)散性問題,關注資源生成。發(fā)散性問題的答案不是既定的,讓學生積極發(fā)言能激發(fā)其交流的愿望,利于形成深層次交流。發(fā)散性問題也應是有目的性的,教師提問之前要先問自己:“問這樣的問題,我的目的是什么?”在師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捕捉學生生成的問題,進一步追問學生“你是怎么思考的?為什么這樣思考?”比如教學《春酒》這篇課文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如果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jié)拍成特寫鏡頭,你們最想選哪個?說一說為什么?
生:我最想拍“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臉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p>
師:臉頰紅紅的表現(xiàn)了母親怎么樣的內心?
生:很高興。
師:好的。那么其他同學,你們還會關注母親的哪一種神態(tài)?
生:母親的得意。
師:為什么說母親得意?
生:因為大家都喜歡喝母親釀的八寶酒。
師:是的。我們來看,文中母親無私地把最好的東西獻給別人,從這些細節(ji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母親身上勤勞善良和溫柔慈愛的特質。
在這個片段里,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回答內容,既肯定了其獨到之處,又配合問題對文本片段和生活經驗進行追問,把新授知識與學生的原有經驗結合起來,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主動地挖掘文本內涵,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意。
三是互動問題有深度且聯(lián)系生活?;討綇睦斫馕谋镜哪康某霭l(fā),不能脫離文本盲目互動,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進行文本深挖效果更好。學生已知的不再教授,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引導其自學?;拥膬热輵蠈W生的生活理解,把文本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比如筆者在教學《我心歸去》這篇課文時曾產生如下思考:作者在法國居住的條件非常優(yōu)越,但內心有一種寂寞和孤獨,怎么樣讓學生對這種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呢?最終筆者從“這里一切的聲響都棄你而去”作為切入點,問學生“同學們平時對什哪些聲響很熟悉呢?”然后馬上追問“當這些聲響都離你而去時,你的心情會怎么樣?”[4]如此,學生便能對作者身居國外的體驗產生共鳴。
四是設計靈活多樣的互動形式。語文課堂的互動是多層次的交流: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互動的主角;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中,通過個別發(fā)言交流和小組探討,鼓勵學生的思維碰撞以產生智慧的火花;學生的自我互動也很重要,學習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課堂的留白。
五是處理好不同意見的沖突。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們共同評判哪些問題提得對。學習能力的提高就是一種出錯、改錯、建構、再出錯、再改錯、再建構的過程[5],學生的錯誤回答是一種生成性資源,往往能引起其他學生更為深入的思考,引發(fā)更多的討論,要允許學生錯了重答、補答。學生在聆聽不同價值觀下的回答后互相交流,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互動中學會如何正確地質疑和思考。比如在教《竇娥冤》這篇戲劇課文時,有同學提出天、地、鬼神這些形象是違反科學精神的,文章的思想傾向是不對的。教師應首先肯定學生大膽質疑的態(tài)度,然后讓在座的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答案,鼓勵大家回到課文中找答案進行交流,再聯(lián)系時代背景告訴同學們:古代的天、地代表著當時的統(tǒng)治者,受生產力與知識的局限,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理性的科學精神。竇娥控訴天地,一是反映了對統(tǒng)治者黑暗統(tǒng)治的控訴,二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
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不是機械的提問和形式上的作秀,而是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平等交流。教師應把握正確的互動觀念,設置開放的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真實性情境,設計有發(fā)散性、有深度且聯(lián)系生活的問題,關注資源生成,設計靈活多樣的互動形式,處理好不同思維的碰撞,在語文課堂上展現(xiàn)素質教育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車軍.對話與交流:關于課堂教學觀的再認識[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7,(10).
[2] 楊采涓.立足實踐構建語文教學互動平臺[J].中國教育學刊,2009,(11).
[3] [4] 程振理.特級教師是這樣教語文的——蘇派語文名師教學智慧解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 吳益.學生主體需要喚醒——談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生活創(chuàng)建[J].語文建設,2004,(2).
責任編輯 陳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