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矛盾糾紛呈現多元化趨勢,面對數量持續(xù)增加、類型復雜多元、化解難度加大的社會矛盾,檢察機關應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方式,以保障辦案質量為根本,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形成上下聯動、多層次、立體式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方式,輔以統(tǒng)一協(xié)調、良性互動、功能互補的長效機制,打造新時代檢察版“楓橋經驗”。
關鍵詞:楓橋經驗 矛盾糾紛 多元化解機制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諸暨創(chuàng)造的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為基本內容的“楓橋經驗”,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雨洗禮,歷久彌新。通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使得基層社會保持和諧穩(wěn)定而又充滿活力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價值精髓和根本歸宿。新形勢下,檢察機關應堅持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引領,通過以保證案件質量為根本,強化上下互通、內外聯動,完善保障機制建構,探索建立階梯式、立體化的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打造新時代檢察版“楓橋經驗”。
一、以辦案為中心,努力預防和消減源頭隱患
張軍檢察長在高檢院全體黨員干部大會上強調,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優(yōu)質的法治產品、檢察產品,核心就是辦案,就是以辦案為中心。應建立健全案件質量內部辦理監(jiān)督保障機制,不斷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從根本上消除信訪隱患。
(一)完善以案釋法制度
張軍檢察長指出,要完善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落實“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因此應在執(zhí)法辦案的各環(huán)節(jié)建立釋法說理制度,將釋法說理和矛盾化解工作貫穿于辦案始終。通過建立執(zhí)法過程中告知釋法說理制度、法律監(jiān)督釋法說理制度、案件回訪釋法說理制度,充分聽取當事人訴求并予以耐心詳細的解釋答復,對合理訴求予以研究解決,努力在第一時間、第一層級將涉法涉訴信訪訴求答復到位、處理到位、化解到位,防止在辦案初期因釋法說理不到位造成矛盾激化,引發(fā)群眾上訪,甚至越級上訪。
(二)優(yōu)化部門首辦責任制
一是針對初信初訪處置、重點信訪化解等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首辦責任制,并將首辦責任制的落實情況切實納入檢務督查范圍,加強督促檢查,防止部門之間出現推諉扯皮等情況;二是將首辦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的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全院考核,以促使責任人提升風險防控意識,確保首辦責任制工作的質量、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與紀檢監(jiān)察、信訪等單位的溝通協(xié)調機制,將信訪聯絡、線索轉辦跟蹤、息訴罷訪工作聯系協(xié)調等現行有效做法上升為長效機制,形成檢察機關與外部相關部門的首辦責任制大格局。[1]
(三)完善內部監(jiān)督機制
通過辦案系統(tǒng)將各類檢察人員辦理的所有案件進行統(tǒng)一流轉、同步跟蹤、全程監(jiān)控。構建在檢察長、檢察委員會領導下,以辦案部門和辦案人員自我管理為基礎,以案管部門集中管理為樞紐,以紀檢監(jiān)察等部門綜合監(jiān)督為支撐的案件質量監(jiān)督管理立體格局,將案件質量監(jiān)督關口前移。例如:聊城市檢察機關運用“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索實行“檢察月鑒”智慧檢務系統(tǒng),實現將檢察官、檢察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內容全程記錄、全程留痕,客觀真實評價辦案數量、質量、效果等情況,并作為檢察官等級管理、評優(yōu)獎勵及員額退出的重要依據,倒逼提升辦案質效。
二、以配合為基礎,努力形成化解矛盾糾紛合力
當前社會矛盾的復雜性決定檢察機關在化解矛盾糾紛時應植根基層群眾,創(chuàng)新檢察版“楓橋經驗”,以黨政為主導,聯合多方力量,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形成階梯式、立體化的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方式,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法訴求。
(一)檢察機關內部聯動制度
一是強化上下互通。因地制宜,不斷豐富“四下基層”的內容、載體與形式,促進檢察工作重心下移。一方面,上級院要強化對下指導,提升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參與度,切實形成內部工作合力。上級檢察機關尤其是主要業(yè)務部門要深入一線,提供辦案指導,提升基層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能力。另一方面,將信訪工作重心下移,充分發(fā)揮派駐基層檢察室的作用,主動帶案下訪、深入基層巡訪,及時發(fā)現和處理上訪隱患,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
二是強化內部互通。其一,內部信息互通交流。檢察機關各業(yè)務部門要及時與本機關控申部門通報案件風險防控情況,以控申部門為主導加強動態(tài)管理。其二,建立部門間聯合接訪制度。通過本院聯合接訪、上下級聯合接訪等方式,增強協(xié)調處理力度,更好地化解上訪矛盾。其三,建立聯合息訴制度。針對信訪風險較大的疑難復雜案件,可以成立專案信訪工作小組,及時研判,制定方案,化解矛盾。聊城市檢察機關探索建立的預約接訪機制,當事人根據自己的信訪訴求逐級預約辦案人員、部門負責人、檢察長接訪,有效提升了接訪處理針對性,并將該機制對接“信、訪、網、電、視頻”五大信訪渠道,提升接訪時效和質效,真正實現市院王欽杰檢察長提出的“有訪必接、有問必復,變被動為主動”的要求。
(二)檢察機關外部聯動制度
一是建立信訪數據共享機制。信訪大數據對于實現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減少信訪隱患具有重要意義。完善信訪工作信息網絡系統(tǒng),通過檢察系統(tǒng)內部和信訪部門之間案件信息的縱橫流轉對接,實現信訪數據在一定范圍內的共通共享。通過對信訪數據資源深度挖掘、綜合分析,發(fā)現司法辦案中帶有普遍性、趨勢性的問題,以精確指導工作開展。
二是建立外部聯動機制。對于涉及多個單位的重大、復雜、疑難信訪案件,可以根據所涉案情的需要,由政法委組織法院、公安、檢察院等有關部門召開信訪聯席會議,通過聯合調查、歸口調處、協(xié)同答復,綜合運用經濟、政治、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共同解決,形成大信訪格局,有效推動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徹底化解。
三是緊緊依靠黨委政府。充分發(fā)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優(yōu)勢是“楓橋經驗”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法寶,檢察機關在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必須予以堅持。應探索建立由黨委政府統(tǒng)一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xié)調,司法行政部門具體實施,相關部門協(xié)作聯動的“大化解”工作格局。例如,聊城市委成立由市信訪局牽頭,市委政法委、公檢法及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聯合接訪組,聯合接訪、共同研究、歸口調處涉法涉訴信訪矛盾糾紛。對于信訪人到多個政法部門上訪的涉法涉訴案件,啟動“政法委主導、多部門聯動、現場合議解決”的會商協(xié)調機制,逐案研究化解措施,明確化解責任。
三、對新時代檢察版“楓橋經驗”的進一步思考探索
檢察機關堅持和創(chuàng)新新時代“楓橋經驗”,還應輔以良性互動、功能互補的長效配套機制,以提升參與社會治理能力。
(一)完善訴求表達機制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檢察機關應進一步完善民意訴求的表達機制,不斷完善網上網下訴求表達平臺,為信訪人提供更多的訴求表達渠道,并切實做好訴求的辦理反饋。例如,聊城市檢察機關大力推進實體站點、虛擬網絡和熱線電話互為補充的服務體系建設。全市檢察機關全部建成多功能、一站式12309檢察服務中心,開通運行12309檢察服務大廳網站,充分發(fā)揮白云民生服務熱線品牌效應,與12309檢察服務電話并線,成立“白云黨員工作室”,在全市102個鄉(xiāng)鎮(zhèn)、27所學校、21家企業(yè)建立白云民生服務熱線聯系點,并開通遠程視頻接訪系統(tǒng),打造全域信訪方式,真正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山東省人民檢察院陳勇檢察長來聊視察時指出,聊城白云熱線是“楓橋經驗”的傳承,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創(chuàng)新熱線發(fā)展,將熱線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檢察版“楓橋經驗”。
(二)完善檢務公開制度
探索檢務報告制度,以檢務公報、檢察開放日等方式主動向各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紀委監(jiān)察委等服務對象及人民群眾傳播檢察動態(tài),并聽取意見建議。如聊城市高唐縣人民檢察院定期向紀檢監(jiān)察部門通報相關情況,通過月通報、季通報、半年通報等形式有效倒逼規(guī)范司法。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檢務公開信息查詢平臺,拓展依申請公開的渠道,由單向宣告式檢務公開向雙向互動式檢務公開轉變。對于重大疑難案件,在法律限度內積極邀請第三方參與公開審查、公開答復,依靠社會力量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實現案結事了的社會效果。
(三)完善國家司法救助機制
國家司法救助,是檢察機關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服務保障民生的一項重要舉措。具體實踐中,應注重加強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司法行政、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在經濟救助之外,針對案件特點運用多種幫扶手段,實現救助效果最大化。[2]聊城市院王欽杰檢察長就救助工作作出批示“要在傾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下功夫,真正成為群眾感情上的貼心人、呼聲上的代言人、權益上的維護人”,2016年以來,聊城市檢察機關通過建立“經濟救助、心理疏導、特殊幫扶、親情關愛”相結合的多元化救助模式,共辦理救助案件439件,通過“以同級財政為基礎、借力上級平臺,以民政救助為補充”等渠道發(fā)放救助金216.8萬余元,通過進行精準救助,有力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四)探索建立非訪應對機制
各地檢察機關應依照法定程序,探索建立非訪應對機制,終結借上訪破壞社會秩序、試圖謀取不當利益的纏訪纏訴、惡性上訪,以維護法律尊嚴,規(guī)范信訪秩序。如:聊城市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建立“平安共建機制”,堅持“依法辦理”“依法處置”兩手抓,成立依法處置違法信訪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對以訪牟利、纏訪鬧訪、煽動串聯、組織策劃聚集上訪等違法犯罪行為,及時收集、固定證據,配合公安機關嚴厲打擊,形成依法處置非法信訪行為長效機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適時引入第三方參與化解
新時期“楓橋經驗”應更加注重整合各種資源,集中多方力量,提高矛盾化解效率,縮短矛盾化解的周期,及時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司法效果。通過不斷深化“檢調對接”、刑事民事和解工作機制,積極促成當事人和解,把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體現在執(zhí)法辦案全過程中,體現在每一個具體案件的辦理中,有效解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突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提升息訴罷訪效果。[3]
注釋:
[1]上海市靜安區(qū)人民檢察院:《開放、透明、信息化條件下的檢察工作》,2010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社會矛盾化解與檢察職能定位》(課題編號:GJ2010B18)的階段性成果。
[2]參見楊慧亮、王秀梅:《涉法涉訴信訪案件解決機制改革研究——新形勢下檢察機關的應對為視角》,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5年第20卷第2期。
[3]參見楊燮蛟:《轉型期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以浙江“楓橋經驗”為視點》,載《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