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倉
摘 要:根據武術重視“技擊”和“功法”的特點,本文設計了一組可用于小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鍛煉的練習方法,幫助小學生了解武術文化和學習武術技能。
關鍵詞:小學生;武術;技擊;功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1-0068-02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武術項目主要包括學習和掌握包括基本手型、步法等在內的武術類活動的基本動作,以及能夠完成少年拳、地方特色拳種等的簡單武術套路等。
武術講究“內外兼修、神形共養(yǎng)”,長期從事武術鍛煉,可以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身體的全面發(fā)展,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小學生通過武術內容的學習,不僅修身育德,還可以有效地發(fā)展身體的速度、靈敏、協(xié)調、柔韌、耐力、彈跳等綜合體能素質,掌握發(fā)力的次序和部位,促進運動能力的發(fā)展。通過對武術項目屬性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小學武術教學中,應該重點圍繞“技擊”和“功法”兩點來開展教學。
一、“技擊”靠核心攻防來完成
1.武術的“技擊”屬性分析
技擊是武術的本質,武術雖然有健身、消遣、娛樂、表演、比賽的屬性,但最基本的屬性還是“技術搏擊”。楊紅兵在“試析武術的概念”一文中提出:“通過武術的演練可以遙想中華民族的英勇雄姿,通過表演的藝術性還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但是,這些體育和藝術方面的屬性只是武術的偶有屬性,就本質屬性而言,武術是技術搏擊?!币虼?,武術的攻防技擊是其區(qū)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顯著特點。
小學武術的教學內容雖然比較簡單,但是也要充分體現出武術攻防技擊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和開發(fā)一些既包含武術的基本動作,又能體現攻防含義的兩人或多人的練習方法。學生通過相互對抗,不僅能夠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術,也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
2.突出“技擊”屬性的練習方法
(1)仆步“角力”
目的:掌握武術基本動作中的“仆步”動作,發(fā)展學生上下肢、腰腹肌力量。
方法:學生兩人成仆步,右手互握緊,游戲開始,兩個人互相牽拉,腳先移動者失敗。
(2)抱拳“角力”
目的:練習頂力、張力、合力,發(fā)展學生力量、協(xié)調等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拼搏進取、勇于競爭的精神。
方法:畫一個直徑為1米的圓圈(大小根據練習者的能力而定),甲乙雙方站在圈內。甲成抱拳禮姿勢,乙雙手分別握住甲小臂。開始,甲以抱拳禮姿勢用力向前頂(沉肩墜肘,體會力向外向前擴張),乙緊握其小臂,雙臂向內合,向前頂(體會合力和頂力)。把對方頂出圓圈者為勝。
(3)打“四方”或打“八方”
目的:發(fā)展學生靈敏、協(xié)調、速度、力量、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堅決果斷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拼搏進取的精神。
方法:練習者站在中間,輔助者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或是八個方位)站立(距離根據練習者的能力而定)。向練習者拋海綿包,同時喊出聲音提示,如“打”或者“接”,練習者聽到聲音后迅速做出判斷,用拳或掌擊打、用腿踢或蹬海綿包,也可以用手接住或者躲過海綿包。
二、“功法”靠關鍵身形來體現
1.武術的“功法”屬性分析
民間有句俗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意思是學再多武術的套路及招式,如果沒有“功力”的支持,都只能是“花拳繡腿”,再好的招式都不能給對手以有效的攻擊。因此,從古至今,練武的人都非常重視基本功的訓練,盡管叫法不同,但以今天的語言表達,就是發(fā)展力量、速度、靈敏、柔韌以及耐力等身體素質的各種練習。對于小學生來說,盡管各項身體素質還都處于快速發(fā)展期,距離成人還有較大的差距,但也應該樹立“練習武術要注重基本功和身體素質練習”的觀念,否則學到的武術動作就真成了“蹩腳的廣播體操”,既無用,又無趣。作為體育教師,則可以針對發(fā)展不同身體素質的需要,結合武術項目的特點,創(chuàng)編出一些兼具趣味性和實效性的身體素質練習方法,供學生在課上和課外練習。
例如,武術的長拳項目中有所謂“四擊”“八法”之說。簡單地說,“四擊”指的是踢、打、摔、拿四種武術法則,“八法”則包括手、眼、身、步、精神、氣、力、功等。這些內容既是武術特有的內涵,也是練習速度、力量、耐力、協(xié)調、靈敏等素質的好方法,可以以此為基礎,開發(fā)出很多發(fā)展少兒身體素質的練習方法,助力運動能力的發(fā)展。
2.突出“功法”屬性的練習方法
(1)手抓“球”(或沙包等)
目的:發(fā)展上肢的靈敏、協(xié)調性,提高手眼的配合能力。
方法:馬步、弓步或者自然開步站立均可,手心向下握一個小皮球(大小根據練習者手的大小而定)。然后迅速松開手,一只手用力抓住,如此左右手互相抓握。當學生熟練以后,將球拋棄后,可以用手繞一下球再抓住,水平高者可以繞2~3圈再抓住球。此外,球可以換成一定重量的沙包,重量可以根據學生能力而定,逐漸增加。
(2)你拋我打
目的:發(fā)展學生速度、力量、協(xié)調等身體素質以及判斷能力,培養(yǎng)學生堅決果斷的優(yōu)良品質以及合作互助精神和競爭意識。
方法:甲乙二人面對面抱拳站立(體會抱拳動作),甲將海綿包向乙的胸前拋,乙迅速出拳(或者是推掌)擊打。同等次數,擊中多者為勝。
(3)巧過木人樁
目的:發(fā)展學生腰部及身體各部位的靈活協(xié)調性。
方法:學生5~10人一組(根據學生人數而定),準備過樁的學生站在前面,其他人站成縱隊組成“木人樁”,站在寬1.5米左右的窄道中間,前后間隔1.5~2米,第一個人直立胸前抱拳(武術抱拳禮)。第二個人直立站好,但是雙手向身體兩側推掌平舉。第三個人做弓步沖拳。第四個人馬步站好,但是雙臂有節(jié)奏地上下擺動。第四個人弓步站好,雙手側平舉上下有節(jié)奏地擺動。第五個人直立雙手側平舉,然后原地勻速旋轉。第六個人雙手側平舉蹲著勻速旋轉。提示:“木人樁”的學生可以設計任意動作,但是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安全距離。游戲開始,闖“木人樁”學生可以采用蹲、繞、閃、擋等方法通過“木人樁”。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技擊”和“功法”只是武術眾多屬性中的兩個。筆者以此設計的這些練習方法,也是本著拋磚引玉的想法,為小學武術教學的開展提供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