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麗潔
(太倉市明德初級中學,江蘇 太倉)
人們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在今天的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常會感慨“規(guī)矩太多,難成方圓”。我們?yōu)楹⒆拥膶W習“嘔心瀝血”“費勁心思”,我們在孩子的學習上“身先士卒”的掃平障礙,我們“層層鋪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會“摔倒”。規(guī)矩越來越多,孩子的自由就越來越少。我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孩子能做到的卻越來越少。于是我們開始抱怨了,抱怨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做到的卻是那么少。我們的老師被“困住了”,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被“困住了”,那如何讓我們的老師脫“困”?如何讓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脫“困”?
賣菜的小販可以秤出一筐土豆的質量,但他不相信有人會秤出地球的質量,他的常識中,秤重只有一桿秤,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有限,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少點干涉,才能給孩子留下開闊的思考空間。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寓言,每個看寓言的人都會嘲笑漁夫老婆的貪婪,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未曾意識到自己正在充當了“漁夫老婆”這個角色。我們總是糾結于孩子簡單的問題會做錯,難的問題做不出,不是這兒錯就是那兒錯,甚至連個題目抄下來都會抄錯。孩子總是會犯點錯或者不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做事,并不是說這是好的,而是有問題。但恰恰這才是最真實的、令人踏實的情況,如果孩子連一點點問題都沒有那才是令人不安的。放下“求完美”心理,一切都顯得更加完美,接納不完美才是一種完美行為。
“數(shù)學教學”并不是單純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督,其實,“放縱”也可以是一種數(shù)學教學方式,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積極的數(shù)學教學方式。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會產生點問題,走點彎路,而這正是走在通向真理的軌道上。
比如,在講到合并同類項時先讓孩子們嘗試著計算如下這個問題:求代數(shù)式2x3-5x2+x3+9x2-3x3-2的值,其中孩子們拿到問題后一般都會直接代入求值,但對初一的孩子們來說這個運算量相當大,可以說花了大量的時間也未必會得到正確的結論。那么這個看似無效的嘗試是不是就不要了呢?是不是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先合并同類項,答案肯定是否。
一個平時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孩子,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在學習中一定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于沒有平時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薄弱,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力氣。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多給孩子一點嘗試和探索的時間,讓錯誤成為一種資源。
孩子沒有錯,只有不成熟。孩子由于背景知識不足,各種“過失行為”是正常的現(xiàn)象,只要環(huán)境正常,孩子都會慢慢成熟起來,越做越好。正如學走路,開始跌跌撞撞,卻完全不需要人為解決。不把這看作是問題,它就不是問題,把這看作是問題,才會制造問題。
比如這樣一個問題:某單位計劃10月份組織員工到外地旅游,人數(shù)估計在10~25人之間。甲、乙兩家旅行社的價格都是每人800元。該單位派人聯(lián)系時,甲旅行社表示可給予每位游客七五折優(yōu)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位游客的旅行費用,其余游客八折優(yōu)惠。請問該單位怎樣選擇,可使其支付的旅游總費用較少?這個問題一拋出教室就沸騰了,有選甲的,有選乙的,有不知道。當然對于我們有經(jīng)驗的人來說,問題必須分類討論,而對孩子們來說這就是一個難點。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tài)?!彼越o孩子多一點寬容,才能保留孩子學習的動力。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
“規(guī)矩太多,難成方圓”,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猶如做加減法,而不是做加法。做減法總是比加法難做。吃得少比吃得多難,小富即安比貪財愛利難,低調自謙比張揚炫耀難。數(shù)學教學中說得少比說得多難,放手比管制難……總的來說,做加法需要能力,做減法需要智慧。處處以“規(guī)矩”來制約學生,表面上很辛苦,實際上這比處處對孩子放手容易得多?!胺攀帧弊屛覀兝蠋熋摗袄А?,“放手”讓數(shù)學教學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