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梅
(甘肅省酒泉中學)
時光荏苒,步入教師這一行業(yè)也有十三個春秋了,依稀還記得剛畢業(yè)時的豪言壯語與滿腹自信,也記得剛剛走上神圣的三尺講臺時的那份青澀與不安,其間當然也有因學生的幾句或贊賞或質疑的話而帶來的或欣喜或失落的情緒變化。而且每經歷一次情緒上的波動,自己都在思索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的課才是一節(jié)真正意義上的好語文課?
2009年春,各個學校都在大力提倡優(yōu)質高效課堂,這也正是我一直以來困惑的問題。下面我就針對我心目中的高效語文課堂談幾點淺薄的見解。
首先,從語文的實用性這一角度看,學習語文要重視實用性與工具性,要學以致用。學記敘文單元,要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基本寫法,學會欣賞并寫作記敘文;學習現(xiàn)代詩單元,要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寫法,學會鑒賞并嘗試寫作現(xiàn)代詩;學習新聞單元,要學習新聞的基本寫法;學習散文,要了解散文的基本特點與寫法,這才真正實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實用性的目的。而現(xiàn)在的許多語文課,老師們只注重文章本身的內容,而忽略了文本的體裁特點,講完之后,學生只知其內容,而對于怎么寫這類文章卻完全不知,這樣的語文課學習無疑是無意義的。比如學習《小狗包弟》這篇記敘性散文,好多老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穿插了許多相關的事件、圖片,學生確實瞪大眼睛豎起耳朵,整堂課聽得很專注,但卻忽視了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這堂課顯然是失敗的。再比如學習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好多老師又大講特講二戰(zhàn)時德國虐待俘虜?shù)氖?,而忽略了新聞這一體裁的寫法、特點。如果語文老師大講特講這些,那么歷史老師上課講什么?因此,語文的實用性與工具性這一特點不容忽視。
其次,既能讓學生靜心思考,又能師生合作,共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以前的教法是老師一講到底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老師基本無交流,老師說這篇文章講什么,學生就認為寫什么內容,學生沒有自己的見解,學生成了“提線木偶”。近幾年,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很明顯,“自主、合作、探究”成為“新課標”下學生的最佳學習方式。于是,語文課堂上,學生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課堂氣氛看似活躍,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在思考,人人都在討論,但學生討論的問題是否值得探討,和文本有關嗎?還是未經思考隨口提出的問題,以致花費了時間卻做了無用功呢?結果,學生的討論浪費了時間卻沒解決問題,最后還是老師匆匆講解收尾。因此,我認為應將新舊兩種教學方式有效結合,適當選用,而不是走極端。
再次,學習內容緊扣文本,不脫離文本隨意拓展。比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的老師花三四節(jié)課講作者曹雪芹,講金陵十二釵;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花三四節(jié)課講《水滸傳》中的108單將;講《再別康橋》,花一節(jié)課講徐志摩和他的愛情故事;講李白的《蜀道難》,則變成了李白的專題講座。有些人甚至覺得這樣才是好語文課,學生愛聽,這樣的語文老師更是博學多才。可是我不這樣認為,因為花大量的時間講課外知識,文本內容自然沒有時間細講,而文本內容才是精華,才是需要細細品讀的。脫離文本隨意拓展的看法無疑是本末倒置。
最后,語文教學應注重情感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不同于理科,語文的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對人對事的做法,我們在學習這些人的作品時,不妨稍作延伸,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學習《小狗包弟》一文時,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了勇于自省、承擔過錯的品行,我也適時地告訴學生:“我們在生活中如果犯了錯,也要勇于自省,勇于擔當,不逃避責任,這才是一個大寫的人?!睂W習蘇軾的《定風波》時,則告訴學生:“我們要學習蘇軾面對困境淡然處之、樂觀豁達的心境?!睂W習《歸去來兮辭》時,則告訴學生:“人不必過分地受物質、權利、名譽地位的束縛,有的時候不妨率性而為,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詩意地棲居?!?/p>
總之,我心目中的語文優(yōu)質課堂不是上課時老師多么博學多才、侃侃而談,不是課堂氣氛多么活躍,學生討論得多么熱烈,而是老師適時引導,學生能靜心思考,師生共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并且通過學習語文,孩子們能熟練寫作各種文體,還能通過文本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此足矣!
[1]李志輝.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段志平.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嘗試[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