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新集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而新的教學理念的貫徹必須依靠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由于地理學科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在教學中需要學生之間的緊密合作交流。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就成了新課標背景下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雖然,近年來小學合作模式被廣泛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對改變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低效現(xiàn)狀,促進小學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與功能發(fā)揮具有重要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解決通過個人自主學習無法解決的問題[1]。因此,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宜搬上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但是,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準備不充分,致使合作學習的問題缺乏針對性,雖然學習過程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是卻造成了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的浪費。同時,由于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流程上缺乏教師指導,課前未做足預習工作,僅利用課上幾分鐘的活動時間進行學習交流,無法將問題探究的更為深刻。
我國中學的課程安排模式一般是一節(jié)課40分鐘,而地理知識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論性,知識的聯(lián)系性較強,難度較大。要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學會洋流、大氣環(huán)流等內(nèi)容并非易事。如果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一節(jié)課中可用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更短,學生很難就自己存在疑惑的問題與小組成員展開充分交流。因此,小組合作時間不充分成為制約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的質(zhì)量也難以得到保障。
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教師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還要做好必要的指導。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是首先布置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再進行小組交流展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由傳統(tǒng)的課堂主導角色轉(zhuǎn)變?yōu)橐环N旁觀角色,對學生的問題不能及時點撥和指導,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對教師而言,現(xiàn)行的地理課程內(nèi)容與社會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覆蓋面極為廣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jīng)常需要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新穎問題[2]。這就需要教師做好課前準備,以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料,同時要設想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并準備好解答思路。此外,教師還要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提高自己對課堂的駕馭度。對學生而言,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要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掌握一定的知識材料和基本知識點,唯有如此才能與同組成員展開討論和探究,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面對當前課程時間安排不能調(diào)整的現(xiàn)狀,只能提高小組合作效率,彌補時間方面的不足[3]。對中學地理小組合作而言,提高合作效率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做好、用好課前預習報告,通過預習報告引導學生高質(zhì)量地完成預習任務,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需要合作探究的問題有大致了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僅需要對自己存在疑惑的問題進行探究,以節(jié)省討論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其次,中學地理教師在進行探究問題設計時要注重層次性,使學生的討論以簡入難、層層深入的模式展開,這顯然比直接拋出難度大的問題節(jié)省時間,進而提高合作效率。
雖然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問題設計具有明確的目的,同時也希望學生達到上述目的。但是,學生在實際課堂學習中并不一定能達到教師的預想效果。在這種情況下,適時、適當?shù)狞c評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和問題,教師必須要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如果教師僅作為合作學習的旁觀者,對學生思考方向出現(xiàn)的偏差如果不及時糾正,那么學生的合作探究就會向錯誤的方向發(fā)展,這必然會造成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大量浪費。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要詳細具體,而不能用“回答很好”“這個小組表現(xiàn)不錯”等泛泛的方式一帶而過,評價本身要能反映問題的本質(zhì),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諸多弊端。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逐步被廣大中學師生接受并發(fā)揮出積極作用,而廣大教師也需要致力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與完善,為該教學模式的完善和推廣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