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耕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00)
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媒介給我們營造的環(huán)境之中,時間的推移不僅使傳播技術在層層遞進地升級變化,而且使人類文化也得以傳承與延續(xù)。時代的演進讓回民信仰的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本土共同生成了回族文化?!霸趪@確立婚姻關系而發(fā)生的一系列儀式、程序之中,自然而然地滲透著一個民族或社會的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和獨特的價值取向?!保?]在回族婚禮中,青溪古鎮(zhèn)的回民也遵守著伊斯蘭教的教義,比如不問生辰八字、不擇黃道吉日等。
我國回民婚嫁融合了伊斯蘭教法與中國傳統(tǒng)婚禮,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婚嫁儀式?;榧蘖鞒桃还舶ㄋ牟糠?。
第一,訂婚。按照回族婚俗習慣,訂婚只能是選在“主麻日”,即星期五。男方家長要在鎮(zhèn)上有極高聲譽的長者陪同下,帶上禮物去拜訪女方家,如果女方接受了禮物,就說明男女雙方自愿結為終身伴侶。送完“女卡銀”(彩禮)后,雙方家長就可以確定結婚的良辰吉日。而且婚禮也是選在“主麻日”舉行。
第二,婚前二天。男女雙方得全身沐浴,俗稱“大、小凈”。女方請鄉(xiāng)里女生來家做客,男方請鄉(xiāng)里男生來家做客;女方稱之為“花夜”,男方稱之為“占圣”。
第三,婚前一天?;刈迦朔Q為“接待賓客”,在這天,新娘家必須宰牛屠羊,擺設宴席,招待前來道喜的賓客。賓客按照當?shù)亓曀紫蛐履镳佡洸识Y、床上用品和家居用具等。到了晚上,新娘又得重新大凈,以表示干凈純潔,最后新娘將熱情邀請賓客喝茶。
第四,婚禮。第一步,全體肅立,新人就位,阿訇就位,證婚人就位。阿訇給予念道“色蘭”,眾穆斯林回“色蘭”。第二步,新人自我介紹。第三步,按伊斯蘭教法,阿訇分別詢問新人、證婚人、雙方父母是否“自愿結合”。第四步,全體起立,新人手捧《古蘭經》念清真言,作證詞,和真主“盟誓”。第五步,新郎將聘禮交于阿訇,再由阿訇轉交給新娘。第六步,誦念“易扎卜”(意為確認),發(fā)放伊斯蘭婚約書。
伊尼斯指出,希臘文明的輝煌就是口語文化的產物。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之所以偉大,在于他們把對話這種形式發(fā)揮到極致;荷馬史詩之所以能成為不朽之作,在于它隱含著一種口語文化傳統(tǒng)的力量。[2]其實,媒介環(huán)境對文化的影響從語言的出現(xiàn)就已經開始了,它作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當時,回民在傳教和傳播民族文化時,只能依靠面對面的口語交流,然后每周五到清真寺傾聽阿訇講教??梢钥闯觯突樗走@一點來說,即使僅用口語傳播這種單一的媒介技術,但達到的效果是很好的。
生活在20世紀40年代的老輩們在宗教認識、族內文化乃至婚俗傳承上,一直堅守絕對信仰、完全遵守的原則,當?shù)鼗孛竦淖诮谭諊彩譂夂?,回民的宗教意識也非常強烈。正是由于這種口語傳播,即“個體”到“群體”的“多級傳播”,才使回族婚俗文化在傳承的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近距離、面對面的位置關系。
1405年,德國人古登堡對印刷技術進行了改進,于是印刷媒介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印刷媒介擴大了信息接收的時空范圍,也就表明印刷媒介的產生對于民族風俗文化的傳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印刷技術,才可以無數(shù)次地復制《古蘭經》和其他關于回族民風民俗的書籍,大規(guī)模地、大范圍地去傳播給當?shù)厣踔疗渌貐^(qū)的穆斯林同胞。雖然在當時,語言傳播還占據(jù)主導地位,但由于印刷媒介的介入使口語傳播不再是唯一,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民族風俗文化的傳承。因此,他們這一輩在婚俗的繼承上還是保存得比較完整,極少有族外通婚的情況出現(xiàn)。①
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是非常迅猛的,“人類花了數(shù)百萬年的時間來發(fā)展口語言說,數(shù)千年來發(fā)展書寫體系,不到兩千年來發(fā)展印刷文化,而僅用一個多世紀,人類便進入了電子傳播時代”。[3]可以說,電子媒介是語言媒介與印刷媒介的綜合。在媒介環(huán)境與民俗生活的互動中,大眾傳媒不斷強化對民俗發(fā)展的操縱力量,影響著人們對自身民族風俗的規(guī)范和認識,也影響著當?shù)鼗孛竦膬r值觀和行為方式,讓當?shù)鼗孛裼袡C會,有手段去通過大眾媒介工具了解更新的、更多的其他外來文化。
就目前來看,數(shù)字媒介比以往任何一種媒介都更能影響人們的生活?;刈宓幕樗自谌缃褚呀洶l(fā)生了不小的異變。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需求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而數(shù)字化媒介的優(yōu)勢恰好就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即便說現(xiàn)在回族的婚俗文化走進了“誤區(qū)”,但完全可以利用數(shù)字媒介提供的平臺來扭轉變異的文化,讓它為傳承民族文化服務。比如,開發(fā)回族風俗手機APP及制作回族婚戀綜藝節(jié)目等,讓回族文化先主動走進人們的視野,再進入人們的心中,最后達到民族文化傳承的目的。
回族風俗文化的“語言傳播”是最悠久、最深刻的一種傳播工具,回民之間在婚俗傳播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零距離、面對面的位置關系,所以口語傳播效果也是最快、最明顯的。印刷媒介環(huán)境與語言媒介環(huán)境可以說是屬于封閉式的狀態(tài)。而電子媒介和數(shù)字媒介其實屬于復合式媒介環(huán)境,從語言出現(xiàn)到文字,再到網絡,它們之間是一種層層疊加的過程,不是取代的形式,這是一種取長補短的整合方式。
首先,由于不同的媒介工具造就了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所以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中達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其次,隨著媒介環(huán)境的發(fā)展,媒介技術也在發(fā)生著變化,而依附于它的民族文化也會跟著產生“異化”,所以媒介環(huán)境與民族文化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再次,當今的媒介環(huán)境一方面是各種媒介齊頭并進,因而人們的媒介選擇方式更加豐富,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合適的媒介技術來傳承本民族的風俗文化。最后,肯定了語言媒介才是目前為止對民族風俗文化傳承起關鍵作用的媒介環(huán)境,然而在今后的電子媒介與數(shù)字媒介環(huán)境中,我們要合理地、合適地、充分地利用數(shù)字媒介技術,用新時代的媒介工具來強化我們的宗教意識與民族風俗傳承。
注釋:①特別說明下,可能由于青溪古鎮(zhèn)地處農村的緣故,相較于城市來說,由于媒介接觸上的差異,語言傳播的效果好于文字傳播。
[1]周傳斌,馬東平.回族婚俗文化論[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4):47-52.
[2]趙勇.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的大眾文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9(4):21-27.
[3]王冰.北美媒介環(huán)境學的理論想象[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56.
[4]趙志安.論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3):37-38.
[5]馬正平,海存福.北京高?;刈宕髮W生愛情觀調查[J].回族研究·回族社會調查,2000(3):65-68.
[6]石義彬,熊慧.從幾個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術的文化影響[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1):83-88.
[7]葛宛非.大眾傳媒的民俗傳播效應[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2,20(2):50-52.